王红媚(兵团建工师四中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超越并拓展教材。教材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使用,是“用教材教”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笔者就“用教材教”这一理念,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用教材教;教教材;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于教书者,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即“教教材”,过于注重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理解得都很简单。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学科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三种不同版本,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设置的,教材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应该把教材理解为是一种资源、载体。“教教材”的模式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整理和整合,到位地传授,一切观念以教材为“准”、“真”。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其实质是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过程中,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而且教师要用教材激发起学生潜在的能力,同时以教材为中心,可以向外延伸,不局限于教材。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前者以教材为主,后者以人的发展为主,后者更多的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不是“以本为本”,并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挖掘教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2.“用教材教”的原则
2.1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教材。新课程倡导了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推出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这些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即使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一下子也是很难做到最好,那么就需要教学资源的帮助,而教材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人教版化学教材有必修教材1~2,和选修教材1~6,教师先要宏观熟悉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知识点的深度、广度,以及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的联系。例如,必修2中讲解醇和羧酸时,是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学习了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并没有系统的讲解醇和羧酸,这一点知识在选修5中才作详细讲解,如果在必修2的学习中过多的引入选修5的知识,则是未能领悟教材内容的精神和目标,错误的教导了学生的学习。我们要切忌教一本解读一本,这样就会出现对教材支离破碎的解读,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
2.2调和好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机械的教给学生,而是要搭建教材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阶梯,对教材内容进行转化,适当时候要化繁为简,特别是那些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成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把教材作为教学工具,当做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并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开发等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内容。
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能力也在提高,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会存在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是终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学生挑战教材的权威,只要学生的理解是合理的,就应该加以鼓励。将化学学习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在的潜能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
2.3教师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化学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五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各种教学设施;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四是教师资源,同学科、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五是学生资源,课堂上学生很多,他们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复杂多样,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库,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资源共享给大家。化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方面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3.“教什么”与“怎么教”思考
3.1“教什么”的思考。教师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的,需要做哪些补充,同时考虑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
3.1.1对基础知识的思考。依据高中新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对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时,遵循贴近生活、社会、环境、科学的原则。
3.1.2对基本技能的思考。根据课标,选取那些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例如,读图分析技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技能、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3.1.3对基本方法的思考。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繁杂的文字图表中提取归纳有价值的信息。新教材中,以图表呈现的知识增加了很多,比如选修3中,元素的电负性、第一电离能、原子半径等均以图表的形式给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教材,使学生学会读、写、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同时提升学生化学数形分析的能力。课外的习题训练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在众多的题目中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习题进行必要的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关注教材中呈现的学习方法,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1.4对学习方式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对学习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在新课程条件下,教育教学工作将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同时,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这时候,教师由前台走向幕后,由演员变成导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
3.2“怎么教”的思考。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相反,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也是开放的。我们必须树立“用教材去教”的思想,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胸中有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宽化学教学的渠道。
3.2.1抓住主干,分类施教。首先从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中,筛选出学科主干知识,其次,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能力,将主干知识划分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知识等三类,将后两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3.2.2创设问题情境。如讲《盐类的水解》一节时,教师一开始就设问:酸的水溶液由于c(H+)>c(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c(OH-)>c(H+)而显碱性,那么正盐的组成只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既无H+又无OH-,它的水溶液是不是都显中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主题,接着用pH试纸分别检验CH3COONa、NH4Cl、NaCl三种水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
3.2.3感受过程,融入化学。必修2教材讲解乙醇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依照课本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实验,感受研究有机物的过程。乙醇分子式为C2H6O,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这一问题中,首先指导学生写出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①CH3OCH3,②CH3CH2OH,并让学生完成乙醇跟金属钠反应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启发学生如何根据两种结构中氢原子位置的不同,及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的量,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根据实验事实,可排除①式,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为②式。这样可以轻松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感悟过程与方法。
3.2.4引导创新,多元评价。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要学会自己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方法”及“情感态度”都将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观点,教师要宽容,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构建自己的观点。因此只要学生的结论符合学科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要坚持多元评价,不要片面追求标准化、统一化。
4.“用教材教”的体会与反思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健。就素质而言,不同的化学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实验教学,有的擅长有机化学教学,有的擅长基本原理教学等,这种单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用教材教”的需要,所以化学教师之间需要交流和整合;教师要拓宽自己的课程资源,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所有这些,我们都应切实掌握。
总之,“用教材教”是教学观念的根本性改变,各种课程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教学中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渠道,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原则:基于教学关系的思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