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森林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国外专家提出并认同,而我国于80年代引入该概念。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和城市生态文明的象征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重视,并为林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等诸多科学所关注。但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长期以来,用于衡量城市绿化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城市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也为城市森林研究和建设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路。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森林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林业与生态园林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济源市城市森林绿地的现状,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济源市城市森林景观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并指出济源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森林绿地具有降温增湿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常绿型乔、灌、草、绿地群落结构、落叶型乔、灌、草、绿地群落结构和空旷地的基础上,得出落叶型结构温度低于常绿型结构,常绿型温度低于空旷型;落叶型结构相对湿度高于常绿型结构,常绿型又高于空旷型。说明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环境散失水分,同时大量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降低了环境空气的温度。这种降温增湿作用,在夏季,很大程度上改善着城市的小气侯,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度。2.在分析城市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济源市城市森林的总体水平没有达到良好的城市森林环境。因此,现有树木不足以发挥类似森林的功能而充分影响城市的小气候。按30%的城市森林面积计算,市区应增加282 hm2城市森林绿地。2)部分类型城市森林的覆盖率达到森林的标准,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具有良好的城市森林效应;高校及公共绿地等城市森林绿地基本上已接近森林的环境;其他类型树木数量明显偏低,基本不具有城市森林的效应。3)目前居住区绿地在整个城市绿地中占的比重较低。因此,在以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该类型的绿地面积与单位绿量的增加。4)防护林与生产绿地总量不足、树种单调、分布不够均匀、质量不高及生态功能脆弱是城市森林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应在配置中注重树种的配置数量、结构上尽可能形成近自然立体群落复层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景观群落模式。3.在分析城市森林景观的基础上,对济源市城市森林景观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主成分与贡献率乘积的累积值,对不同区域绿地进行景现格局综合评价.对济源市四区在人均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平均面积斑块、景观优势度、多样性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双桥区最优,北海区次之,天坛区第三,济水区最差的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为济源市城市森林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济源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建议:1)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尤其要增加济水区、天坛区的绿化面积。2)增加公共绿地的面积,在济水区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带,可以鼓励人口外迁,建设大面积、大规模的中央公园,达到在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的水平。3)在城乡集合处,要建设城乡集合林带;在重工业区,扩大绿地范围,尽可能的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4)在建设绿化的同时,要兼顾到城市森林景观的优化,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绿地的景观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