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波[1](2019)在《老课文,新定位,新学法——《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一、文本教学解读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本文来源于《新教师》期刊2019年10期)
李柃熤[2](2019)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以来,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自读课文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课文旁边的批注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再一次提醒教师,"自读"必须落到实处。但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读课文中"主问题"设计,便可以实现这种主动(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王琳玲[3](2019)在《基于STEM+R的Scratch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应用——以《让课文场景动起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STEM+R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中,加入传统的语文阅读,创建跨学科阅读课程,实现多学科联动。基于STEM+R理念,文章以"让课文场景动起来"为例进行Scratch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助力STEM理念落地、完善STEM课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宋慧杰[4](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两年有余,教材将课文分为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中的旁批设计可以说是最大的亮点之一,随着部编本教材使用范围大幅度提高,其优点日益彰显,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9期)
龚德国[5](2019)在《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种新的教学设计切入口》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无定法。如果教有定法,千篇一律,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厌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部分教师教学设计现在大多数时候仍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分析——写作特色——练习的步骤来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此文,我不是否认此教学设计,而是强调语文课文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学设计形式。下面提供几种形式,供同仁指教。(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35期)
张春华[6](2019)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评点课文设计特色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其"双线组元"的整体架构等特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评点批注等读书方法的介入也是一大特色和亮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为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抓手。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评点"教学的设计特色(一)"旁批"评点范例面广量大(本文来源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廖观阳[7](2019)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9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编者在教材中对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进行了区分,其中把旁批设计引入到自读课文中作为最大的不同点。然而在推广使用之初,有些教师对旁批设计的教法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或精讲精读,或利用不高,或忽视不教,这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以北京市H中学的旁批设计教学运用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类型、定位,并初步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研究者根据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类型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把自读课文划分成四种类型,包括记叙类、言物类、说理类及诗歌类;对旁批的内容划分成封闭型提问、开放型提问、总结型及任务型四种类型,同时结合文本分析的内容,初步归纳和分析了旁批设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研究结果发现,在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中,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教师把自读课文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教学、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等,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对旁批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及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等,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研究者尝试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基于教材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过程、教学评价叁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于教师而言,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应当“对症下药”,有所侧重;此外,教师还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旁批设计高度重视,主张个性化阅读精神。同时还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载体,活用旁批,巧用旁批,发挥旁批的最大价值;于学生而言,应当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适当仿写旁批,并不局限于文字,可用符号等形式表示。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在当前的一线教学中已有初步尝试,但是对于系统教学和高效利用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尤其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运用中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实践。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初步为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6-11)
曹祥荣[8](2019)在《基于Flash的交互式课件的模块化设计与制作——以中学语文课文《水调歌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课堂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于Flash的交互式课件,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的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便利,还能给学生带来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从而在根本上满足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即对该模式课件进行简单介绍,并且提供了制作的方法,更以初中语文课文为例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16期)
白云霞[9](2019)在《浅谈《荷塘月色》的研究性教学实践——课文结构新设计与探究学习中的美育、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荷塘月色》一文为基础,表述对探究性学习的初步认识,探讨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性与思想性的重视,提出对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以及"移情作用"的理解。在《荷塘月色》新的教学结构设计引导下,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较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是对语文教改工作的一次尝试。(本文来源于《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师延峰,余晓琴[10](2019)在《《让课文有“作”用》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意图笔者认为,在离中考只有两叁个月的时间时,初叁学生的语文复习最需要回归教材。因为教材内容和教材所体现的理念是命题人最重要的依凭,所以,广大一线教师务必要重视教材,以教材单元和自行设计的专题为纲,引导学生多角度熟悉教材,并运用教材。所谓"运用教材",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课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以来,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自读课文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课文旁边的批注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再一次提醒教师,"自读"必须落到实处。但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读课文中"主问题"设计,便可以实现这种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孙红波.老课文,新定位,新学法——《呼风唤雨的世纪》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J].新教师.2019
[2].李柃熤.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主问题”的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19
[3].王琳玲.基于STEM+R的Scratch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应用——以《让课文场景动起来》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
[4].宋慧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9
[5].龚德国.高中语文课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几种新的教学设计切入口[J].科普童话.2019
[6].张春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评点课文设计特色及建议[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
[7].廖观阳.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9
[8].曹祥荣.基于Flash的交互式课件的模块化设计与制作——以中学语文课文《水调歌头》为例[J].课外语文.2019
[9].白云霞.浅谈《荷塘月色》的研究性教学实践——课文结构新设计与探究学习中的美育、创新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
[10].师延峰,余晓琴.《让课文有“作”用》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