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植物寄生线虫已成为一类重要病原物,线虫病害已成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均非常重视寻找合适、高效、无污染的控制方法,越来越多的植物源物质被发现有杀线活性。本文以丰富的大豆子实脱壳后的副产品为材料,提取、纯化大豆荚壳中具杀线活性的成分,并进行杀线活性测定和杀线机理研究,旨在开发新型的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的杀线乳剂。试验结果如下:1.用不同溶剂对类黄酮进行提取,以75 %乙醇对类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达5.60 %,且室内抑杀根结线虫活性较强;以乙醇为溶剂进一步对影响提取率4因素做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70℃,10倍量80 %乙醇回流提取24 h。此条件下类黄酮的提取率为8.58 %,显著高于次佳工艺。2.通过液-液分配萃取法对大豆荚壳中的类黄酮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发现其主要分布于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层萃取物中。其中,在正丁醇层中含量最高,处理24、48、72 h后,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50 %以上;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对正丁醇萃取层做进一步分离、纯化,合并Rf值得到8种组分,其组分2和7的杀线活性较高,处理24、48、72 h后,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50 %以上。3.对进一步分离所得的杀线效果较好的组分2和7进行杀线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24、48h后,其对线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和糖含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线虫体内谷胱甘肽转硫酶的比活力也显著低于对照。处理24 h后,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的比活力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处理48 h后,显著低于对照。这就说明:组分2和7中的杀线活性成分可能阻碍了虫体的新陈代谢,导致线虫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致使线虫死亡。且活性成分可能影响线虫虫体角质层的形层,导致虫体内含物外渗,也是导致线虫死亡一个原因。4.确定了大豆荚壳乳油的最佳配方为大豆荚壳浸膏(15%)+95%乙醇(65%)+二甲苯(10%)+ OP-10(10%),进行杀线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200倍液室内杀线效果最好;而100倍液的盆栽、大田杀线效果最明显,且乳油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乳油符合农药商品的要求。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1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
  • 1.1.2 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症状
  • 1.1.3 根结线虫病原
  • 1.1.4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其致病性
  • 1.2 根结线虫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2.4 农业防治
  • 1.2.4.1 加强进出口及国内物种流动的检疫工作
  • 1.2.4.2 选择优良品种
  • 1.2.4.3 轮作
  • 1.2.4.4 营养钵无病土育苗
  • 1.2.4.5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1.2.4.6 改良土壤
  • 1.2.4.7 种植短季速生蔬菜,诱集线虫
  • 1.2.4.8 无土栽培
  • 1.2.4.9 嫁接
  • 1.2.5 植物性杀线虫剂的研究进展
  • 1.2.5.1 国外植物性杀线虫剂的研究进展
  • 1.2.5.2 国内植物性杀线虫剂的研究进展
  • 1.3 植物杀线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 1.3.1 植物杀线的作用方式
  • 1.3.1.1 毒杀作用
  • 1.3.1.2 忌避和拒食作用
  • 1.3.1.3 麻醉作用
  • 1.3.1.4 抑制生长发育作用
  • 1.3.1.5 植物光活化毒性作用
  • 1.3.2 植物杀线的作用机理
  • 1.3.2.1 对线虫体内不同酶系的作用
  • 1.3.2.2 对线虫体内代谢反应的作用
  • 1.4 类黄酮物质的鉴定、作用及提取
  • 1.4.1 作用
  • 1.4.2 提取
  • 1.4.2.1 醇提法
  • 1.4.2.2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
  • 1.4.2.3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4.2.4 酶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技术路线
  • 3.2 试验材料
  • 3.2.1 根结线虫虫源的获得
  • 3.2.1.1 根结线虫病根的采集与保存
  • 3.2.1.2 根结线虫的分离与培养
  • 3.2.2 其他主要材料
  • 3.2.3 主要化学药剂
  •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4 主要方法
  • 3.4.1 类黄酮物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3.4.1.1 芦丁浓度—吸光值工作曲线的测定
  • 3.4.1.2 大豆荚壳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方法
  • 3.4.1.3 类黄酮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3.4.1.4 类黄酮提取正交试验
  • 3.4.1.5 类黄酮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 3.4.1.6 类黄酮活性成分进一步分离
  • 3.4.1.7 杀线活性的测定
  • 3.4.2 杀线机理的研究
  • 3.4.2.1 虫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4.2.2 虫体糖含量测定
  • 3.4.2.3 虫体谷胱甘肽还硫酶(GST)活性测定
  • 3.4.2.4 虫体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3.4.3 大豆荚壳杀线乳油的配制
  • 3.4.3.1 溶剂的选择
  • 3.4.3.2 乳化剂的选择
  • 3.4.3.3 乳油浸膏含量的确定方法
  • 3.4.3.4 乳油配方确定
  • 3.4.3.5 乳油制剂的质量检测
  • 3.4.3.6 大豆荚壳杀线乳油的应用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溶剂对大豆荚壳中类黄酮提取率及杀线活性的影响
  • 4.2 各种因素对类黄酮提取效果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 4.2.1 温度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4.2.2 提取时间对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4.2.3 乙醇浓度对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4.2.4 液料比对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
  • 4.3 对大豆荚壳中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
  • 4.4 大豆荚壳中类黄酮物质分离与纯化结果
  • 4.4.1 液-液分配法分离结果
  • 4.4.2 正丁醇层类黄酮物质柱层析分离结果
  • 4.5 杀线机理的研究结果
  • 4.5.1 组分2 和7 对线虫体内含糖量的影响
  • 4.5.2 组分2 和7 对线虫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5.3 组分2 和7 对线虫体内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的影响
  • 4.5.4 组分2 和7 对线虫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6 大豆荚壳杀线乳剂的配制与效果
  • 4.6.1 溶剂的选择
  • 4.6.2 乳化剂的选择
  • 4.6.3 各乳油配比的杀线活性
  • 4.6.4 配制不同浓度乳油的杀线效果
  • 4.6.5 乳油质量的检测结果
  • 4.6.6 药效试验结果
  • (1) 盆栽试验结果
  • (2) 田间试验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大豆荚壳类黄酮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5.1.2 活性组分杀线机理
  • 5.1.3 大豆荚壳杀线乳油的开发与应用
  • 5.2 讨论
  • 5.2.1 不同有机溶剂提取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5.2.2 不同提取方法对大豆荚壳类黄酮的影响
  • 5.2.3 大豆荚壳类黄酮提取物的分离与纯化
  • 5.2.4 类黄酮的杀线作用方式
  • 5.2.5 大豆荚壳类黄酮杀线机理研究
  • 5.2.6 杀线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大豆荚壳杀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