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质的可食性食品包装薄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
作者: 郭新华
导师: 张子勇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多糖,小麦面筋蛋白,力学性能,阻水性,透氧性能,丙酸钙,可食性包装薄膜
文献来源: 暨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料,制备可食性食品包装薄膜。首先以单一因素考察加入交联剂葡萄糖、还原剂亚硫酸钠、防腐剂丙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汽的能力,阻隔氧气的性能;以及提高白度和降低透光率。结果得出:加入葡萄糖的薄膜性能优越,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接着是在SPI中分别加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两种多糖来制备可食性复合包装膜。比较加入不同比例成分的复合膜的各种性能,包括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汽的能力,以及白度和透光率,从中找出综合性能最优异的复合膜是:加入本文设定的最大实验量5%(W/V)淀粉的SPI—淀粉复合薄膜。 最后是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制备SPI与小麦面筋蛋白(WG)俗称“谷元粉”的复合薄膜,从力学性能、透水性、透氧性等理化指标,以及白度、透光率等感观指标方面来比较蛋白质与蛋白质在制备复合膜上性能的优劣,通过测试薄膜的交联度可以表征薄膜的营养指标。最后发现,SPI—WG复合膜表现出的总体效果均优于SPI—多糖膜,根据需求可选择透水性低或者阻氧性高的不同组分比例的薄膜用于不同食品的包装需求。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本研究课题的由来
1.1.1 食品包装薄膜的发展历程
1.1.2 可食性膜的应用原理
1.1.3 应用可食性薄膜的优点
1.1.4 可食性食品包装薄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可行性分析
1.2.1 可食性膜的分类
1.2.2 大豆分离蛋白膜
1.2.3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成膜机理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改善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原理
1.3.2 改善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添加有效成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性能
2.1 实验可行性的定量分析
2.1.1 实验的目的
2.1.2 加入葡萄糖的量
2.1.3 加入还原剂亚硫酸钠的量
2.1.4 加入防腐剂丙酸钙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膜的制备
2.3.1 成膜的工艺过程
2.3.2 膜的储存
2.3.3 得到膜的种类
2.4 膜性能的测定
2.4.1 理化指标
2.4.2 感观指标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实验结果
2.5.2 结果讨论
2.5.3 小结
2.6 结论
第三章 可溶性糖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食品包装薄膜
3.1 实验可行性的分析
3.1.1 实验由来
3.1.2 可行性分析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膜的制备
3.3.1 膜的工艺流程
3.3.2 膜的贮存
3.3.3 膜的种类
3.4 膜性能的参数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结果
3.5.2 实验的分析
3.5.3 与第二章的SPI-葡萄糖薄膜进行定性比较
3.6 实验结论
3.7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第四章 小麦面筋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薄膜
4.1 实验可行性分析
4.1.1 小麦面筋蛋白的组成及性能
4.1.2 加入丙酸钙
4.1.3 正交实验的优点
4.1.4 正交设计方法的步骤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膜的制备
4.3.1 膜的工艺流程
4.3.2 膜的贮存
4.4 膜性能的参数测定
4.4.1 理化指标
4.4.2 感观指标
4.4.3 营养指标
4.4.4 得到的膜的种类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实验结果
4.5.2 结果与分析讨论
4.6 结论
4.6.1 本章的结论
4.6.2 小结
4.7 分析比较
4.7.1 与第二章进行分析比较
4.7.2 与第三章进行分析比较
4.7.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对比及课题的延伸
5.1 总结
5.2 课题研究的不足
5.3 课题的延伸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一 论文中英文缩写的含义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研究[D]. 康宇杰.暨南大学2004
- [2].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在包装中的应用[D]. 王锋棚.天津科技大学2014
- [3].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D]. 陈志周.河北农业大学2004
- [4].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与凝胶多糖复合成膜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任红.广西大学2006
- [5].超声辅助酶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ACEI活性肽的研究[D]. 杨会丽.江苏大学2009
- [6].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及功能性质研究[D]. 李阳阳.天津商学院2006
- [7].脂肪氧合酶诱导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消化性的影响研究[D]. 陈曦.华南理工大学2017
- [8].转谷氨酰胺酶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探[D]. 关天琪.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 [9].超微粉碎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作用的影响[D]. 司玉慧.山东农业大学2012
- [10].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相互作用及复合机理研究[D]. 程志先.浙江工商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可食性膜的成膜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 雷俊.新疆农业大学2008
- [2].大豆蛋白基复合型可食性膜的研究[D]. 潘红阳.江南大学2006
- [3].可食性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研究[D]. 方育.四川大学2006
- [4].可食性膜的制备、性能和包装食品研究[D]. 周红锋.暨南大学2006
- [5].可食性复合蛋白包装膜的开发与研制[D]. 李超.河南农业大学2005
- [6].绿色胶原蛋白食品包装膜的研制[D]. 薛兴福.四川师范大学2006
- [7].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与凝胶多糖复合成膜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任红.广西大学2006
- [8].可食包装膜的制膜工艺研究[D]. 汪学荣.西南农业大学2004
- [9].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生产工艺研究[D]. 陈志周.河北农业大学2004
- [10].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研究[D]. 康宇杰.暨南大学2004
标签:大豆分离蛋白论文; 多糖论文; 小麦面筋蛋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 阻水性论文; 透氧性能论文; 丙酸钙论文; 可食性包装薄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