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3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36例)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37例)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在接受了联合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时,可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165-02
临床上将产生在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结合位置的脑梗死现象即称之为脑分水岭梗死。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在整个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当中约占到了10%左右的比例[1]。本次研究就以我院所收治的73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3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共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8.5±3.7)岁;对照组共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58~77岁,平均年龄(67.5±3.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类型等一般统计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规脑组织微循环改善措施,降血糖、血脂、控制血压,确保患者动脉粥样斑块保持良好稳定性,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预防各种脑组织感染现象并结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mg,口服治疗,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75mg,口服治疗,1次/d;并同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用法及用量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2-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以χ2或t进行组间对比验证;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19%,对照组为69.44%,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等三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参数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仍主要是以溶栓治疗手段为主,然而因受制于溶栓适应症及时间窗等因素限制,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患者仍是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此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梗死灶的持续增大,同时还可显著促进患者梗死区域脑组织血液的循环供给,从而减小患者的脑梗死面积。
在本次研究中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等参数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观察组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同时增用了氯吡格雷,这一药物也可对抗血小板的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时,可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辉,方岩,王经忠,等.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进展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2):1235-1239.
[2]李冬霞,路丕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4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5(9):1165-1166.
[3]李海龙,姚慧娟.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19):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