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学,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中,黄慧珍,陈晓华,刘最,唐青海[1](2019)在《“微生物学”“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学"是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完善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因本学科方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仅以有限的课堂面授方式讲授,致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和全面。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因此,本文作者将线下课堂讲授和线上网络自学相结合,延长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了解更多本课程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动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讲授本课程的地方高校教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10期)
金宇婷,徐大可,王福会[2](2019)在《混合生物被膜下细胞外电子传递对微生物腐蚀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中,微生物腐蚀常常由多物种生物被膜引起。考虑到微生物腐蚀对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且微生物菌群间的腐蚀机制研究尚未完善。本工作就微生物菌群和单独存在的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316L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行为展开系统研究,了解两种菌株在微生物腐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两种菌株之间通过电子载体建立的内部联系,旨在为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腐蚀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单独培养的体系下,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在试样表面诱发局部腐蚀。通过对微生物体系中pH值的测定,能够确定由微生物代谢引起的酸腐蚀影响可以被忽略。在热力学上,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将铁的氧化和硝酸盐的还原相结合,引起微生物腐蚀。向地衣芽孢杆菌体系中添加外源核黄素发现,外源核黄素能够加速地衣芽孢杆菌的腐蚀速率,且核黄素本身对316L不锈钢的腐蚀没有影响,从而验证了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利用核黄素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加速腐蚀进程。通过对含有希瓦氏菌溶液中的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能够在希瓦氏菌体系和混菌体系下检测到多于20 ppm的核黄素。从电化学测试和点蚀坑深度测量得出,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存在下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被明显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进一步解释了混合生物被膜下导致更严重的微生物腐蚀发生的原因。由希瓦氏菌分泌的核黄素能够被地衣芽孢杆菌利用,提高整个菌群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协同构建互养的微生物菌群(图1)。(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本刊编辑部[3](2019)在《两种微生物菌混合脱硫再生废橡胶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授权公告号:CN 104962601B授权公告日:2019年8月13日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发明人:赵素合、崔肖肖、王炳武等本发明介绍了两种微生物菌混合脱硫再生废橡胶的方法。利用鞘氨醇单胞菌和戈登氏菌混合生长过程中产生的酶对废橡胶脱硫再生,研究两种菌的接种方式和生长代谢的工艺条件对废橡胶脱硫的影响,确定两种菌共培养脱硫的最佳工艺。与未脱硫废橡胶相比,脱硫胶的溶胀值(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时文艳[4](2019)在《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大班制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不可或缺的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为顺应时代步伐促进教学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大班制教学应探索更为适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基础成绩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以及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医学微生物学大班制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需落实到课前准备、课后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等环节,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0期)
谢晖,陈雪利,陈丹,曾琦,詹勇华[5](2019)在《基于“特色教材+课程云平台+移动交互端+虚拟仿真模块”四位一体的内涵式《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混合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及方法种类繁多。事实上,"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本科生提高创新思维、科研意识、知识转化实践等应用能力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我们通过叁年的本科生持续课程培养研究及分析,初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广泛适用于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基于"特色教材+课程云平台+移动交互端+虚拟仿真模块"四位一体的内涵式《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混合式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朱萍,刘学端,陈爱佳,刘宏伟,尹华群[6](2019)在《不同碳材料辅助下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比较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研究4种碳材料(人造石墨、炭黑、活性炭和碳纳米管)对黄铜矿浸出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添加人造石墨和活性炭能使溶液pH值降低,氧化还原电位维持在合适的范围,使浸出液中总铁、叁价铁浓度和矿渣表面吸附微生物的数量增加,最终提高黄铜矿中铜的浸出率;而添加炭黑和碳纳米管能抑制浸矿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导致浸出效率降低。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添加人造石墨和活性炭实验组中,黄钾铁矾和硫膜是钝化层的主要成分,但钝化层的形成不会影响黄铜矿的进一步分解。此外,人造石墨和活性炭的添加使浸出体系中游离微生物和吸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在黄铜矿浸出末期,硫氧化茵A.caldus S1(丰度为93%~98%)成为优势菌种,而铁氧化菌L.ferriphilum YSK所占比例仅为1%~2%。(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6期)
刘兴乐,卞红星,徐志勇,李莉云,杨青[7](2019)在《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对生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生猪饲喂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对比猪群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可以改善饲养环境,猪群的死亡率降低3.8个百分点,料肉比降低了17.11%,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海鹏[8](2019)在《猪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猪和玉米产量的增加,猪粪和玉米秸秆资源化处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本试验采用中温(38±1oC)半连续式厌氧发酵方法对固液分离后的固体猪粪和玉米秸秆进行混合厌氧发酵,对不同处理组的产气情况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首先,以本实验室长期稳定运行的猪粪厌氧发酵沼液作为接种物,比较不同VS装载率(2、3和4 g-VS L~(-1) d~(-1))下不同粪秆比(1:0、1:1、2:1和1:2)的产气情况。结果发现,VS装载率为4 g-VS L~(-1) d~(-1),粪秆比为1:1和2:1的沼气产量比对照组高,分别提高2.2%和9.9%。以VS降解的有效产气率为衡量指标,明确了最佳的VS装载率为3 g-VS L~(-1) d~(-1)。对VS装载率为3 g-VS L~(-1) d~(-1),粪秆比(1:0、1:1、2:1和1:2)进行重复验证试验并明确最佳的粪秆比。结果表明,当粪秆比为2:1时,VS的降解产气率最高,为72.56±3.40 mL/g。对上述验证试验的各处理组的沼液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可知,在门水平上,对照组中Firmicutes、Tenericutes、Bacteroidetes和Euryarchaeota为主要优势菌群。在各处理组中,除以上4种优势菌群外,还包括Verrucomicrobia、Proteobacteria、Spirochaetae和Cloacimonetes。在属水平上,沼气和甲烷产量与Methanoculleus古菌的丰度成正相关,与水解和产酸菌Ruminofilibacter、Mobilitalea、Sedimentibacter和Sphaerochaeta丰度成负相关。在最佳组合3-2-1中,主要的优势细菌是Fastidiosipila,主要的优势古菌是Methanoculleus。综上所述,猪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可以提高沼气的产气率,最佳VS装载率为3 g-VS L~(-1) d~(-1),最佳粪秆比为2:1。本研究明确了不同发酵原料比例中微生物的组成差异。对半连续式猪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辉,范东芳,黄引娣,伍永钢,胡林娜[9](2019)在《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农村混合污水灌溉(WG)对农田土壤pH、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等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CK)相比,经过WG处理,土壤全钾、全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增加(4.54%~46.84%),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2.02%~32.61%),且土壤p H极显着降低(P<0.01),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CK处理(P<0.01),而土壤脲酶和土壤转化酶活性显着高于CK处理(P<0.05);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指数、Ace指数、Chao指数、Coverage指数等均有所提高,但降低了Simpson指数,改变了细菌和真菌在属水平上各优势物种的相对丰度。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农村混合污水灌溉提高了供试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本研究为示范区农村混合污水灌溉模式的田间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范东芳[10](2019)在《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污水作为重要的水源和肥源,其合理灌溉可节省肥料,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本研究在调查了阜阳市颍上县柳沟流域典型农田土壤质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探究了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及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阜阳市颍上县柳沟流域典型农田土壤质量现状评价(1)研究区农田土壤Cu、Zn、Cr、Ni、Pb、Cd、As和Hg的含量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的筛选值,但Cd、Ni、As和Zn的含量却在不同程度上超出安徽省土壤背景值;(2)研究区农田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无重金属污染,且Ni和Cd的污染指数最高,变幅分别为0.27~0.47和0.40~0.57。同时,研究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安全等级;(3)研究区重金属Cd和Hg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且研究区总潜在生态风险值(RI)为83.93~118.86,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4)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0.98~1.07,属一般水平,且有机质和碱解氮为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2、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清水灌溉(CK)相比,农村混合污水灌溉(WG)处理后:(1)土壤全钾、全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增加(4.54~46.84%),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2.02~32.61%),且土壤pH极显着降低(P<0.01),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P<0.05),农村混合污水灌溉提高了供试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2)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低于CK处理(P<0.01),而土壤脲酶和土壤转化酶活性显着高于CK处理(P<0.05);(3)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Ace、Chao、Coverage微生物活性指数均有所提高,Simpson指数降低,说明WG使土壤细菌与真菌的多样性增加。同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WG改变了细菌和真菌在genus水平上各优势物种的相对丰度。3、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小麦生长及其根际微环境的影响与清水灌溉(CK)相比,农村混合污水灌溉(WG)处理后:(1)小麦株高、径粗、鲜重和干重均显着高于CK处理(P<0.05),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P<0.05);(2)小麦根际土壤除有机质含量增加16.42%外,pH、土壤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及综合肥力均降低(0.95%~16.79%),且速效钾含量降低较为显着(P<0.05);(3)小麦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K处理(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4)由Shannon、Ace、Chao、Coverage、Simpson指数及细菌和真菌在genus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可知,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多样性增加。同时,改变了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在genus水平上优势种的相对丰度,但细菌优势种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真菌优势种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混合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腐蚀常常由多物种生物被膜引起。考虑到微生物腐蚀对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且微生物菌群间的腐蚀机制研究尚未完善。本工作就微生物菌群和单独存在的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316L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行为展开系统研究,了解两种菌株在微生物腐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两种菌株之间通过电子载体建立的内部联系,旨在为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腐蚀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单独培养的体系下,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在试样表面诱发局部腐蚀。通过对微生物体系中pH值的测定,能够确定由微生物代谢引起的酸腐蚀影响可以被忽略。在热力学上,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将铁的氧化和硝酸盐的还原相结合,引起微生物腐蚀。向地衣芽孢杆菌体系中添加外源核黄素发现,外源核黄素能够加速地衣芽孢杆菌的腐蚀速率,且核黄素本身对316L不锈钢的腐蚀没有影响,从而验证了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利用核黄素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加速腐蚀进程。通过对含有希瓦氏菌溶液中的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能够在希瓦氏菌体系和混菌体系下检测到多于20 ppm的核黄素。从电化学测试和点蚀坑深度测量得出,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存在下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被明显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进一步解释了混合生物被膜下导致更严重的微生物腐蚀发生的原因。由希瓦氏菌分泌的核黄素能够被地衣芽孢杆菌利用,提高整个菌群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协同构建互养的微生物菌群(图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中,黄慧珍,陈晓华,刘最,唐青海.“微生物学”“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9
[2].金宇婷,徐大可,王福会.混合生物被膜下细胞外电子传递对微生物腐蚀行为影响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3].本刊编辑部.两种微生物菌混合脱硫再生废橡胶的方法[J].橡胶科技.2019
[4].时文艳.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大班制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公关.2019
[5].谢晖,陈雪利,陈丹,曾琦,詹勇华.基于“特色教材+课程云平台+移动交互端+虚拟仿真模块”四位一体的内涵式《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混合教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
[6].朱萍,刘学端,陈爱佳,刘宏伟,尹华群.不同碳材料辅助下混合中度嗜热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比较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7].刘兴乐,卞红星,徐志勇,李莉云,杨青.混合型微生物添加剂对生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8].王海鹏.猪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9].刘辉,范东芳,黄引娣,伍永钢,胡林娜.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10].范东芳.农村混合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