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展开,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长沙周边的小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区域环境变化的巨大影响和带动。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自身的崛起成为这些城市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背景、条件和趋势入手,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审视湘阴未来的发展。首先梳理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其次分析国内外大城市周边小城市的发展,总结其成功经验,再次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条件,并将湘阴与宁乡、望城和汨罗等三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得出湘阴与其存在的差距,最后依据其发展特点,确定湘阴城市发展战略,并就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部署,以供相关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参考。全文共计七章,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方法、思路、文章结构以及主要内容等。第二章与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其中第二章系统地介绍了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包括区位理论、城市体系论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三章则是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区域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区域结构优化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第四章引入国内外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大城市周边小城市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第五章综合分析湘阴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主要包括长株潭发展现状与趋势、湘阴现状、湘阴与宁乡等三城市的综合指标比较,进而得出湘阴发展的SWOT结论。第六章提出湘阴城市发展战略。结合湘阴实际情况,对湘阴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第七章结语。主要是对研究结论、研究特色与创新、研究不足与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研究方法与思路1.3 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1.4 本章小结第二章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理论综述2.1 区位理论2.1.1 农业区位论2.1.2 工业区位论2.1.3 城市圈层理论2.2 城市体系论2.2.1 中心地理论2.2.2 城市等级论2.2.3 大都市带理论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3.1 增长极理论2.3.2 核心-边缘理论2.3.3 空间扩散理论第三章 区域经济学理论综述3.1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3.1.1 绝对优势理论3.1.2 比较优势理论3.1.3 竞争优势理论3.1.4 新贸易理论3.1.5 共生理论3.2 区域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3.2.1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3.2.2 区域产业集聚经济理论3.2.3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3.3 区域结构优化理论3.4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3.4.1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模式3.4.2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模式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与启示4.1 国外案例概述4.1.1 日本小城市发展4.1.2 德国鲁尔工业区及周边小城市发展4.1.3 小结4.2 国内案例概述4.2.1 珠三角—以广州增城为例4.2.2 长三角—以江苏昆山为例4.2.3 武汉都市圈—以湖北鄂州为例4.2.4 小结第五章 湘阴城市发展现状综述5.1 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需要湘阴的积极参与5.1.1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5.1.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趋势5.1.3 小结5.2 湘阴现状5.2.1 区位特征5.2.2 资源介绍5.2.3 产业发展状况5.2.4 城乡建设5.2.5 社会发展状况5.3 湘阴与其周围县市的比较5.3.1 湘阴与宁乡5.3.2 湘阴与望城5.3.3 湘阴与汩罗5.3.4 小结5.4 湘阴与长株潭城市群关联度分析5.4.1 关联度分析5.4.2 小结5.5 湘阴城市发展SWOT分析5.5.1 竞争优势分析5.5.2 竞争劣势分析5.5.3 机遇分析5.5.4 挑战分析5.5.5 小结第六章 湘阴城市发展战略探讨6.1 湘阴城市功能总体战略定位6.1.1 制造业生产配套加工基地6.1.2 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1.3 绿色食品加工基地6.1.4 长沙港口和金霞物流园重要支点6.1.5 长株潭辐射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关键支点6.1.6 城郊水体休闲娱乐品牌6.2 实施方面6.2.1 基础设施建设6.2.2 产业对接6.2.3 市场对接6.2.4 信息通道6.2.5 体制建设6.2.6 城乡协调发展6.2.7 生态环境6.3 战略保障措施6.3.1 科学规划6.3.2 优化发展环境6.3.3 改革创新第七章 结语7.1 主要研究结论7.2 研究特色与创新7.3 研究不足与研究前景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实践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湘阴论文; 长株潭论文; 城市群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 城市发展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