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及运动学特性初步研究 ——以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灾害为例

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及运动学特性初步研究 ——以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灾害为例

论文摘要

I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影响范围最广、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地震最终造成87150余人遇难,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强烈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和规模都极为巨大。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出与重力作用下地质灾害迥异的动力学特征。这些巨型滑坡灾害受强烈地震动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高速度、强动能以及强烈的流体化特点。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就是其中之一。强烈地震过程,尤其是在发震断裂附近,往往具有极为复杂的动力环境。因此,强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一般具有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也具备一些在非地震条件下较为罕见的动力学特性。本文以汶川地震诱发的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为典型案例,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堆积体不同部位的堆积物结构特点,分析了文家沟滑坡的激发—启动—加速—碎屑化—停积各阶段的成因机制和运动特点,并对提出的激发—启动机制进行了二维振动台物理模拟验证。最后,本文对包括文家沟滑坡—碎屑流事件在内的66个全球范围的地表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地震诱发和非地震诱发滑坡在运动学特征上的联系与差异。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简述如下:(1).文家沟滑坡—碎屑流事件是由特大地震直接诱发的高位、远程、超高速的中—深部岩质巨型滑坡—碎屑流过程。整个事件历时1min左右,滑体厚度20~30m,初始体积约2.750×107m3,并最终在文家沟沟谷中留下总体积达5×107m3的堆积物,最大堆积厚度近150m。(2).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堆积体不同位置的颗粒直径含量是与其运动过程相对应的,表现为:随高程下降总体呈现大直径颗粒含量减小,中等颗粒直径含量上升。(3).分析计算表明,滑坡—碎屑流体运动全过程依据运动学特征可分为五个冲程,并经历了明显的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停积的过程。其中,第一冲程为启动和加速阶段。滑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启程剧发速度高达8.32m/s。在凌空飞行阶段结束时,滑体在地震力和重力作用下被加速到143.80m/s,并在随后的剧烈碰撞中解体和碎屑化。根据山体遗留的多处撞击和超高痕迹,沿途堆积物结构特征,以及撞击区与堆积垄岗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本文重建了滑坡—碎屑流运动路径和运动过程。(4).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特征值为0.326,较一般高速远程滑坡偏大。这是滑体/碎屑流体与文家沟山体多次发生碰撞而引起的动能损失所导致的。(5).文家沟中,滑坡和碎屑流这两种运动状态分界较为清晰。在半圈闭的沟谷中,滑体解体后形成的碎屑物迅速和空气混合为由气固二相物质组成的气溶胶体系(即G-S体系)。而由于此时碎屑物质依然具备的高速度,使得这样的混合物质集合体得以继续运动,成为高速“干碎屑流”。由于气态成分的散逸和四次撞击导致的速度减低,使得碎屑流体的运动能力和速度迅速下降并停积在文家沟沟口。(6).文家沟周边的特殊地形,导致强烈地震波在山体转折、坡度突变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并与在高耸山脊顶端产生的“尖端放大效应”相叠加,最终形成“地形能量汇聚效应”,控制了滑源区岩体的破坏边界。(7).滑源区呈顺向坡产出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岩体在周期往复的强烈地震波长时间持续作用下,被切割成规模不等的板状块体,外倾结构面(包括层面)发生“钝化”,粘聚力迅速丧失。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的破碎岩体最终在纵横波共同作用下向凌空面方向“跳起”,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岩体的崩溃。(8).对66个地面大型滑坡案例的统计分析表明,滑坡体积与其运动特征值μ联系较紧密,前者并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大运动距离。而滑坡的运动距离与它的破坏范围(即滑坡面积)相关度较高。对于发生在地表的高速远程滑坡而言,尽管相同成因的滑坡往往具有相似的运动特征,但是具有相同运动特征的滑坡则往往因触发因素和发生环境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典型案例
  • 1.2.1 地震滑坡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高速远程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象与水文
  • 2.3 地形地貌
  • 2.4 地层岩性
  • 2.5 地质构造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2.7 汶川地震对研究区的影响
  • 第3章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其分区
  • 3.1 滑坡概况
  • 3.2 滑坡区域岩体结构特征
  • 3.3 滑源区地形地貌特点
  • 3.4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堆积物结构分区
  • 3.4.1 滑源区(I)
  • 3.4.2 铲刮区(II-1)
  • 3.4.3 主堆积区(II-2)
  • 3.4.4 停积区(II-3)
  • 3.4.5 撞击区(III)
  • 3.4.6 各堆积区堆积特征的变化
  • 第4章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全过程分析
  • 4.1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体的运动速度反演计算
  • 4.1.1 滑体启程剧发速度
  • 4.1.2 滑床行程速度
  • 4.1.3 滑体飞行速度计算
  • 4.1.4 碎屑流体运动速度计算
  • 4.2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特征值
  • 4.3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运动全过程分析
  • 第5章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成因机制分析
  • 5.1 映秀—北川断裂与研究区的位置关系及其影响
  • 5.2 滑源区地形特点对滑坡的影响
  • 5.3 文家沟滑坡的强震激发和启动机制
  • 5.3.1 文家沟滑坡的强震激发机制
  • 5.3.2 文家沟滑坡的启动机制
  • 5.4 文家沟滑坡激发机制的物理模拟验证
  • 5.4.1 物理模拟实验概况
  • 5.4.2 物理模拟试验成果分析
  • 5.5 强震条件下的滑体加速机制
  • 5.6 文家沟滑坡的碎屑化及高速远程运动机制
  • 5.6.1 滑坡向碎屑流的转化机制
  • 5.6.2 碎屑流体高速远程运动机制
  • 5.6.3 滑坡—碎屑流的停积机制
  • 第6章 地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学特征研究
  • 6.1 国内外主要的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
  • 6.2 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 6.3 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6.4 地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征的一般规律
  •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震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8)
    • [2].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J]. 贵州地质 2010(03)
    • [3].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J]. 山西建筑 2011(03)
    • [4].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4)
    • [5].地震诱发堰塞湖下游淹没风险评估方法对比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03)
    • [6].地震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核心探索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15)
    • [7].防治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中日学术交流会在我院举行[J]. 甘肃科学学报 2013(02)
    • [8].地震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J]. 广东建材 2009(12)
    • [9].汶川Ms 8.0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11)
    • [10].地震诱发滑坡形成机理与动态模型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1].宜宾长宁M_S6.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J]. 山地学报 2019(06)
    • [12].地震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监测预警方法研究[J]. 金属矿山 2013(12)
    • [13].地震诱发滑坡的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2017年M_S 7.0级九寨沟地震为例[J]. 地学前缘 2019(02)
    • [14].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分析[J]. 科技风 2018(18)
    • [15].地震诱发滑坡的链式阶段势能分析[J]. 西部交通科技 2011(02)
    • [16].尼泊尔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03)
    • [17].地震诱发岩体崩塌的力学机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S1)
    • [18].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点及危险性区划研究[J]. 灾害学 2009(02)
    • [19].地震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土结构破坏和土粒子破碎引起的两种不同的液化机理[J]. 工程地质学报 2019(01)
    • [20].地震诱发山洪形成机理与评估指标初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21].部分国家和地区地震诱发堰塞湖及其抢险概况[J]. 水利发展研究 2008(06)
    • [22].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地震诱发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5)
    • [23].地震诱发山区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9(04)
    • [24].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统计与预测分析[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9(02)
    • [25].地震诱发堰塞湖的应急水文分析方法与实践[J]. 水文 2009(02)
    • [26].Newmark方法在芦山地震诱发滑坡分布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13(03)
    • [27].从日本大地震思考我国今后防灾的有关建议[J]. 中国科技奖励 2011(04)
    • [28].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J]. 内陆地震 2008(02)
    • [29].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易发性评价初步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7(04)
    • [30].地震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强度评估方法[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标签:;  ;  ;  ;  ;  

    地震诱发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及运动学特性初步研究 ——以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灾害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