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黄波
导师: 冯光华
关键词: 隐喻,心理语言学,阐释,语言,认知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本论文指出在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过程中,需要对隐喻进行辨认和描述并对隐喻理解中所出现的特征进行分析。 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他们提出了关于人类概念系统的组织结构新的理论,即“经验主义”,该理论认为隐喻是基本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将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的基本图式。在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的过程之中,有必要弄清辨认语言中各种不同隐喻的方法、隐喻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不同分析层次以及辨认过程隐喻或者语言隐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特别详尽地展现了在所收集到的口语材料中语言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隐喻特征在语言中的体现能为隐喻的理解提供重要的心理语言‘学机制。故此本文研究了Black的相互作用理论的有效性。第一个实验是为了发现并确认在隐喻理解的过程中何种隐喻特征被激活;第二个实验是通过使用测时方法和辨认任务来发现并确认在隐喻处理的过程中何种隐喻特征被激活。在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的过程之中,研究在隐喻理解的过程中其修饰性特征和非修饰性特征的呈现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另外的两个实验正是建立在人类记忆模式以及修饰性特征和非修饰性特征的区别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运用修饰性特征和非修饰性特征的二分法来说明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之问的区别。 最后,本文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目前尚没有某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各种不同的隐喻;(2)在隐喻辨认的过程中应明确区分阐释隐喻的理论层次与操作层次:(3)人类在处理隐喻的过程中所激发出的特征大多是显现的;(4)而其中大多呈现出修饰性特征。
论文目录:
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Metaphor in Psycho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2.1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Different Theories of Metaphor
2.1.1 I.A. Richards
2.1.2 Max Black
2.1.3 Monroe Beardsley
2.1.4 Nelson Goodman
2.1.5 Eva Kittay
2.1.6 Josef Stem
2.2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volution
2.3 Experientialism and Conceptual Organization
2.4 Reasons for Serious Thoughts on Experientialism
2.5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the Literal-metaphorical Distinction
Chapter 3 Psycholinguistic Aspects of Metaphor in Spoken Discourse Data
3.1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3.2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3.3 Levels of Analysis of Metaphor as a Mental Phenomenon
3.4 Identification of Process Metaphors
3.5 Identification of Linguistic Metaphor
3.5.1 Definitions at Level 1 Derived from Level 2
3.5.2 Internally-derived Definitions at Level 1
3.6 Psych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Metaphors in Discourse Data
3.6.1 Identification of Metaphors by Form Analogy
3.6.2 Necessary Conditions
3.6.3 Exclusion of Incongruities
3.6.4 Boundary Decisions
3.6.5 Graded Descriptors of Metaphor
3.7 Conclusion
Chapter 4 Representation and Emergence of Features in Metaphor
4.1 Introduction
4.2 A Model of Human Memory
4.3 Experiment 1
4.3.1 Method
4.3.2 Results
4.4 Experiment 2
4.4.1 Method
4.4.2 Results
4.5 General Discussion
Chapter 5 Emergence of Figurative and Non-figurative Features in Metaphor
5.1 Introduction
5.2 Background
5.3 Experiment 1
5.3.1 Method
5.3.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4 Experiment 2
5.4.1 Experiment 2A
5.4.2 Experiment 2B
5.5 Discussion
Chapter 6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发布时间: 2007-01-12
参考文献
- [1].英汉修饰性领属结构的语法化及类型研究[D]. 杜丹.曲阜师范大学2016
- [2].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 孙毅.西北工业大学2004
- [3].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研究[D]. 吴迪.东北林业大学2012
- [4].隐喻理解的示能性问题研究[D]. 刁青涛.中国海洋大学2015
- [5].汉语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研究[D]. 米小玲.湖南大学2007
- [6].从文化角度谈隐喻理解[D]. 孙涛.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 [7].On Comprehension of Animal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Cogni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D]. 赵守夏.电子科技大学2007
- [8].基于语料库的社会化媒体中语境对隐喻理解作用的研究[D]. 张勖茹.大连理工大学2014
- [9].隐喻与情感[D]. 向大庆.西南大学2008
- [10].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 吴钦.河南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 林璐.苏州大学2007
- [2].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因素的心理语言学分析[D]. 周小群.上海师范大学2007
- [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比较英汉中与“吃”有关的隐喻[D]. 胡爱宁.华中师范大学2006
- [4].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习语[D]. 杨玲娟.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 [5].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委婉语[D]. 曹蔓.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 [6].心理语言学理解模型视角下的科技英语语篇阅读和理解[D]. 黄玲.长春理工大学2005
- [7].隐喻与文化[D]. 王倩.山东大学2006
- [8].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心理语言学因素[D]. 郑占国.河北师范大学2003
- [9].外语教学中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心理语言学分析[D]. 潘燕丽.福建师范大学2003
- [10].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D]. 李颖.广西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