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家峡大坝扩建工程渗流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东[1](2020)在《遗传算法在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土石坝,由于渗流对土石坝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监控渗流对保障土石坝的安全至关重要,渗流监控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渗流监控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不佳的情况,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析土石坝的各环境量和效应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监控模型对效应量进行拟合和预测,并利用遗传算法的优化功能,提升渗流监控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本文结合横向项目:“水库大坝渗流分析及对策研究”,开展了遗传算法在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型应用研究,从土石坝的测压管水位和渗流量两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监控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渗流监控模型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结合该横向项目的土石坝原型观测资料对测压管水位和渗流量分别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并建立遗传统计模型和GA-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模型预测能力检验指标证实,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监控模型有更高的的模型精度和预测效果。另外,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监控模型,利用置信区间法建立的测压管水位和渗流量的监控指标,可直接用于工程监控,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2.在利用遗传算法对统计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后发现,遗传算法均使模型在模型精度、预测能力上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提升的空间有限。所优化的模型如果自身的模型精度、预测能力不佳,遗传算法很难在根本上改变这个情况。因此,要获得最优的监控模型,除了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监控模型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模型拟合能力强的监控模型,比如BP神经网络模型。
汪洋[2](2018)在《托口水电站主坝运行期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大坝和基岩工作条件的复杂性,以及水工材料的自然老化,使得水工结构不可能长期保持设计阶段确定的性能,坝体结构会不断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大坝的安全监测反馈以及对大坝监测资料的及时评价很有必要。本文以运行四年的托口水电站为工程背景展开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托口水电站主坝三维模型。基于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监测资料等,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托口水电站主坝三维可视化模型。(2)基于运行期监测资料进行工程安全评价。根据主坝各坝段变形和渗流监测系列资料,对坝体和坝基进行位移分析,评价了不同坝段与环境温度、库水位变化的关联关系,并通过分析扬压力、渗透压力、总渗流量的变化规律,评价各坝段渗流稳定及防渗排水效果。进一步基于运行期监测资料,反演确定弹性模量E、泊松比μ、容重γ等大坝力学参数。(3)基于多工况数值分析评价大坝安全性。采用反演所得参数,分别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和FLAC 3D软件计算混凝土坝段和粘土心墙坝的变形、应力变化规律,选择不同工况下的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部位,进行变形、应力校核,评价坝体安全性,预测趋势,并初步拟定变形监控预警指标。(4)多工况渗流数值分析评价大坝渗流性状。对混凝土坝段、堆石坝段、复合坝接合坝段分别进行渗流计算,分析渗透坡降、自由面的变化规律,确定防渗控制效果较弱部位,评价大坝渗流稳定性。针对托口水电站主坝这类复合坝的安全评价,还可探讨插入段混凝土刺墙的连接方式和几何形状变化对坝体安全的影响,大坝安全监控预警指标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郭泽宇[3](2018)在《深厚覆盖层地基防渗措施效果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许多河流深厚覆盖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其地质条件较差,在这类地基上修建水工建筑物时,渗流破坏是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堆石坝并将面板堆石坝的防渗体系与深厚覆盖层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达到控制渗流的目的,常用的防渗措施有水平铺盖、防渗墙等。所以对修建于深厚覆盖层上的面板堆石坝的地基防渗体系进行研究,对坝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用有限元方法对工程算例进行三维渗流场数值分析。其中因为实际的渗流是发生在半无限域中,而通过有限元建模计算时要选取一个确定的范围,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选取模型范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计算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计算前使用“缩尺单元”的方法将地基进行虚拟延伸,以确定模型边界的正确位置,减少因为模型范围的不确定性对渗流计算带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浸润线在堆石坝的面板处迅速下降,有较明显的防渗效果。各区渗流量中坝体渗流量最大,其次就是覆盖层。(2)在深层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堆石坝时,即使防渗墙深度为0m,使用缩尺单元法延伸上下游边界时,渗流量变化的最大误差小于5%,可以忽略不计,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闸坝时,当防渗墙尝试达到基岩,将模型上、下游分别延伸时渗流量的增长量很小,误差都在5%之内,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防渗墙尝试减小至不到达基岩,即采用悬挂式防渗墙,使用缩尺单元将模型上、下游分别延伸时,渗流量的增长量变大,最大大于5%,已经不能忽略,可以使用缩尺单元进行计算。(3)在防渗墙没有深入至相对不透水层之前,随着防渗墙深度的增加,渗流量有很小幅度的减小。当防渗墙尝试大于0.7倍左右地基覆盖层厚度时,渗流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小。当防渗墙完全贯穿深厚覆盖层时,防渗效果明显。(4)通过坝基的渗流量随着铺盖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减小,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铺盖长度,防渗作用相应程度的增强。但当铺盖长度到达4倍上游水头左右时,继续延长铺盖对减小地基的渗流量作用不大。
苏怀智,李金友[4](2018)在《重力坝工程病险除控实施效能评估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我国现有各类水库大坝9.8万余座,为保障我国防洪、供水、粮食、能源和生态等的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由于受筑坝当时国力国情以及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初,约有40%的水库大坝为病险工程,此外还有不少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劣化问题,严重威胁到水库大坝的安全服役。为了全面改善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状况,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且随着大量工程步入高龄阶段,水库大坝的补强修复和除险加固将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以重力坝工程为对象,在对重力坝病险除控典型工程措施阐述的基础上,从渗流安全分析与病险除控效能评估、开裂安全分析与病险除控效能评估、稳定性分析与增稳措施实施效能评估、服役可靠度分析与除险加固影响评估等方面,论述重力坝病险除控典型工程措施、实施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建议今后应加强多种除控措施的联合使用、渗流病险除控效能的确定与不确定组合方法、裂缝抑制与承载力提升机理、重力坝系统增稳后的能量变化规律、重力坝服役可靠度分析与除险加固综合贡献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建立和完善重力坝典型工程措施及实施效能评估体系。
郑晓光[5](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提出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汪洋[6](2016)在《高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劈裂机理研究及设计准则探讨》文中提出重力坝是重要坝型,其高度越来越高,全球超过200 m的重力坝已有10座。200 m以下重力坝安全性良好,但随坝高的增加,由于存在裂缝或薄弱层面(碾压混凝土),高水压下是否会发生水力劈裂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设计理论中尚未有抗水力劈裂的明确描述,因此研究高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劈裂机理及其设计准则,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作者提出了重力坝水力劈裂试验新方法,建立了重力坝水力劈裂计算模型,对不同国家设计的重力坝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200m以上特高重力坝抗高压水劈裂安全的区别。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混凝土单裂缝水力劈裂试验新方法,通过在150mm正方体试件以及450mm圆柱体试件中预埋钱币型裂缝制成试件,可预加单轴拉、压作用力,可在预埋裂缝中通高压水。试验基于重力坝上游面应力状态设计,可较好地模拟重力坝上游裂缝的水力劈裂。针对大坝上游的水平、垂直裂缝,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水力劈裂试验,初步揭示了重力坝水力劈裂规律。试验中作者发现,混凝土发生水力劈裂时,断裂过程区(微裂缝区)中的水由于存在表面张力,增强了微裂缝间的粘聚作用。这是对相同条件的试件,分别进行水力劈裂和气动劈裂时发现的。作者建立了考虑水的表面张力的水力劈裂模型,较好的解释了试验现象。2、针对重力坝上游水平裂缝,基于重力坝二维悬臂梁理论和混凝土非线性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劈裂计算模型。该模型为全量型等式,I-II型复合断裂,便于工程上采用。利用该模型,研究了重力坝横截面、扬压力、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坝踵水平缝水力劈裂的影响。3、针对重力坝上游垂直裂缝,基于裂缝张开度(CTOD)的断裂判据,建立了垂直裂缝的水力劈裂模型。坝体竖向应力σ不会在缝端产生应力奇异,因此假设σ对混凝土的轴拉强度和极限拉伸产生影响,从而建立了σ对垂直裂缝劈裂的影响关系。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坝踵垂直裂缝水力劈裂规律。4、对国内外6座高200 m以上的特高重力坝,分别按照8种不同的设计指标重新设计,采用上述水力劈裂计算模型对其抗水力劈裂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准则设计的特高重力坝,在一些工况下其抗水力劈裂能力不高,存在安全风险,建议坝体设计时应考虑扬压力且上游面应按压应力设计。5、作者承担了“973”和“十二五”高碾压混凝土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相关工作,部分成果应用于建设中的黄登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
鲍春[7](2016)在《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文中研究表明所研究水库位于甘肃泾河上游,坝址位于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以崆峒水库为研究背景,坝址流域所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半湿润型,年均降水量充足,通过多年库区径流量统计结果结合矩法初估法求解出平均径流量1.134亿m3,Cv=0.50,Cs=2.5Cv。库区为中山峡谷型水库,坝址区工程地质岩性主要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群P2sh的砾岩、砂岩、细砂岩及砂岩泥岩等。水库所在区域为侵蚀,剥蚀褶皱石质中山峡谷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石的风化、崩塌及滑坡等。坝基帷幕灌浆长度及局部灌浆质量不佳导致多处存在绕坝渗漏问题,并有随着库水位升高溢出点也随之升高且渗流量加大的趋势,本文从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各方面出发,同时引入边坡熵的分析方法对库岸边坡稳定及渗流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最后通过对不同工程方案的比选,给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不同方案比较,对于XI#滑坡体的下部进行固结灌浆处理,同时在桩号0+1300+230m的范围内上游坝坡压重平台处现浇C25钢筋砼抗滑桩。(2)将坝顶部分砂砾石坝壳及心墙全部挖除,通过降低坝顶高程的方式来降低内部浸润线,建议在渗漏坝段建单排高压定喷防渗墙,另对混凝土防渗墙与壤土截水槽之间的砂砾石进行帷幕灌浆措施,同时联合坝坡脚线处抗滑桩工程及采用特种粘性土固化灌浆技术来处理坝体渗透问题。(3)对泄洪洞进口和出口进行改建,将泄洪洞全部拆除,在原址重建岸塔式结构检修闸室,洞身段采用固结灌浆及内衬钢板进行加固,来解决泄洪建筑物的强度不足问题。水库除险整治工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将一个合理的长期规划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与法规建设,使得优化加固工程建设走向制度化,将是解决水库辖区境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辖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正[8](2012)在《土石坝拓宽加固的安全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随着运行时间增长,原有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除险加固。本文针对除险加固中的大坝拓宽加固工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安全及稳定性分析并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拓宽坝体在新的水位下的运行是安全的。之前国内针对大坝拓宽进行的加固效果及安全稳定分析较为少见,针对坝体稳定性及变形缺乏相关研究结论。因此本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大坝拓宽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各工况下土石坝拓宽工程的渗流及边坡稳定计算,对比了老坝体和新坝体的安全系数,得出在新的运行水位下拓宽大坝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仍有必要对危险划弧经过的拓宽坝体的坝顶和坝脚建立监测点进行监测。通过对土石坝筑坝材料的特性分析,选取摩尔库伦本构模型对老坝体、新坝体进行各个工况下的数值计算,认为在大坝整体安全,但在靠近拓宽坝体的坝顶区域,有可能产生较大变形,此处的心墙以及坝壳料沿垂直坝轴线的方向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形变,施工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者减少这种变形的产生。通过对各种监测仪器的对比,最终选定采用TCA2003全站仪对拓宽大坝进行实时的连续无人监测,综合采用数值计算强度折减法、概率统计理论和现场监测数据,确定了大坝分级预警标准,并认为坝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
蒋国澄[9](2008)在《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50年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包括土力学及工程、土的动力特性和土工抗震、渗流控制、地基处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爆破工程、燃煤电厂灰渣性质及其贮放、岩石力学和工程等方面。研究的手段包括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原体观测、数值计算、设备研制等。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数以百计的工程技术难题。
张万充[10](2006)在《澌溪河水库大坝渗流监测数据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澌溪河水库大坝的安全建设和运行,对大坝监测数据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在水库大坝扩建前,为了防渗的要求,对坝体和坝基进行帷幕灌浆,通过对灌浆前、后压水试验数据和坝后总渗流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帷幕灌浆后坝基的平均单位吸水率和坝后总渗流量有明显地减小,比较直观地证实了帷幕灌浆可以达到减小坝基渗流的效果。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期间,为了监控大坝的安全运行和辅助决策,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有效的渗流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能正确地模拟和预测大坝的渗流量。
二、段家峡大坝扩建工程渗流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段家峡大坝扩建工程渗流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算法在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1.2.2 遗传算法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监控指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遗传算法优化下的监控模型 |
2.1 遗传算法原理 |
2.1.1 遗传编码 |
2.1.2 适应函数 |
2.1.3 遗传操作 |
2.2 遗传算法优化下的偏最小二乘法 |
2.2.1 偏最小二乘法统计模型的优点及原理方法 |
2.2.2 遗传算法优化统计模型 |
2.3 遗传算法优化下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2.3.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 |
2.3.2 数据归一化和反归一化 |
2.3.3 隐含层节点个数的确定 |
2.3.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原理方法 |
2.4 模型预测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土石坝测压管水位监控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3.1 测压管水位监控模型的建立与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
3.1.1 测压管水位统计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过程 |
3.1.2 测压管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过程 |
3.2 土石坝测压管水位统计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因子选择和统计模型的初步建立 |
3.2.3 因子参数回归估计 |
3.2.4 遗传算法优化统计模型 |
3.2.5 遗传算法优化统计模型前后对比分析 |
3.3 土石坝测压管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3.3.1 模型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择 |
3.3.2 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
3.3.3 BP神经网络训练 |
3.3.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 |
3.3.5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前后对比分析 |
3.4 测压管水位统计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分析 |
3.5 测压管水位监控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4 土石坝渗流量监控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4.1 渗流量监控模型的建立与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
4.1.1 渗流量统计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过程 |
4.1.2 渗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过程 |
4.2 土石坝渗流量统计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4.2.1 渗流量资料分析 |
4.2.2 因子选择和统计模型的初步建立 |
4.2.3 因子参数回归估计 |
4.2.4 遗传算法优化统计模型 |
4.2.5 遗传算法优化统计模型前后对比分析 |
4.3 土石坝渗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优化 |
4.3.1 模型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择 |
4.3.2 网络结构和参数的确定 |
4.3.3 BP神经网络训练 |
4.3.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 |
4.3.5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前后对比分析 |
4.4 渗流量统计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分析 |
4.5 渗流量监控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托口水电站主坝运行期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坝结构分析 |
1.2.2 基于大坝监测资料的正分析 |
1.2.3 基于大坝监测资料的反分析 |
1.2.4 渗流分析 |
1.2.5 大坝安全监控预警指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监测资料的安全评价 |
2.1 工程概况 |
2.2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2.2.1 水平位移 |
2.2.2 垂直位移 |
2.3 渗流监测数据分析 |
2.3.1 渗流量变化过程分析 |
2.3.2 渗流量特征值分析 |
2.3.3 绕坝渗流 |
2.4 安全评价 |
2.4.1 变形分析 |
2.4.2 渗流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渗流数值计算的安全评价 |
3.1 基本原理 |
3.2 模拟计算条件 |
3.2.1 模型构建 |
3.2.2 边界条件 |
3.2.3 物理力学参数 |
3.2.4 计算工况 |
3.3 典型坝段三维渗流计算成果分析 |
3.3.1 左岸碾压混凝土重力坝16坝段 |
3.3.2 复合坝接合坝段 |
3.3.3 粘土心墙堆石坝段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变形及应力数值分析的安全评价 |
4.1 变形、应力分析方法 |
4.1.1 有限元分析法 |
4.1.2 有限差分法 |
4.2 数值计算模型 |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
4.2.2 物理力学参数 |
4.2.3 计算工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左岸碾压混凝土重力坝16坝段 |
4.3.2 碾压混凝土溢流坝13坝段 |
4.3.3 复合坝接合坝段 |
4.3.4 粘土心墙堆石坝段 |
4.4 安全评价 |
4.4.1 数值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 |
4.4.2 工况效应对比 |
4.5 变形预警指标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
附录B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3)深厚覆盖层地基防渗措施效果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利用覆盖层建坝情况 |
1.3 渗流分析及控制 |
1.3.1 渗流力学研究现状 |
1.3.2 深厚覆盖层防渗方法 |
1.3.2.1 水平防渗 |
1.3.2.2 垂直防渗 |
1.4 面板堆石坝 |
1.4.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
1.4.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 |
1.4.1.2 我国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 |
1.4.1.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特点 |
1.4.2 坝体分区设计 |
1.4.3 深厚覆盖层上的面板堆石坝 |
1.4.3.1 规范关于覆盖层地基处理的规定 |
1.4.3.2 深厚覆盖层上面板坝坝基防渗体系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深厚覆盖层地基三维渗流场有限元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建模过程 |
2.2.1 基本体的建立 |
2.2.2 划分网格 |
2.3 无防渗措施正常蓄水位工况 |
2.4 无防渗措施死水位工况 |
2.5 结果分析 |
3 用“缩尺单元”方法确定模型边界的合理位置 |
3.1“缩尺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
3.2 计算模型 |
3.3 确定上、下游及下截面所取边界位置 |
3.3.1 确定上游截面所取边界位置 |
3.3.2 确定下游截面所取边界位置 |
3.3.3 确定下截面所取边界位置 |
3.4 用“缩尺单元法”确定深厚覆盖层上的闸坝模型所取边界位置 |
3.5 结果分析 |
3.5.1 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堆石坝时 |
3.5.2 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闸坝时 |
4 防渗墙深度对深厚覆盖层地基面板堆石坝渗流场的影响 |
4.1 建模及模型主要参数 |
4.2 拟定计算方案 |
4.3 计算结果 |
4.4 渗流量计算结果 |
4.5 结果分析 |
5 铺盖长度对深厚覆盖层地基面板堆石坝渗流场的影响 |
5.1 建模及模型主要参数 |
5.2 拟定计算方案 |
5.3 计算结果 |
5.4 渗流量计算结果 |
5.5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劈裂机理研究及设计准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重力坝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 |
1.3 重力坝水力劈裂案例 |
1.4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进展简介 |
1.5 混凝土水力劈裂机理研究进展 |
1.6 混凝土坝的裂缝劈裂研究进展 |
1.7 结语 |
第2章 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劈裂试验设计及试验过程 |
2.1 本章引论 |
2.2 试验设计原理 |
2.3 正方体水力劈裂试件的制备及水力劈裂试验步骤 |
2.4 圆柱体水力劈裂试件的制备及水力劈裂试验步骤 |
第3章 高压水对混凝土裂缝劈裂的影响研究 |
3.1 本章引论 |
3.2 试验简介 |
3.3 试验结果的讨论 |
3.4 模型的建立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
3.5 水的表面张力对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劈裂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4章 重力坝上游面水平缝水力劈裂研究 |
4.1 本章引论 |
4.2 裂缝外的荷载对裂缝尖端的劈裂影响 |
4.3 裂缝中的作用力对裂缝尖端的劈裂影响 |
4.4 重力坝上游面水平缝水力劈裂计算模型 |
4.5 计算模型验证 |
4.6 重力坝上游面水平裂缝劈裂模型中各强度因子的占比分析 |
4.7 重力坝上游面水平裂缝水力劈裂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章 重力坝上游面垂直缝水力劈裂研究 |
5.1 本章引论 |
5.2 垂直裂缝的水力劈裂试验 |
5.3 重力坝垂直裂缝水力劈裂计算模型的研究 |
5.4 试验结果对模型参数的拟合 |
5.5 重力坝坝踵垂直裂缝水力劈裂探讨 |
5.6 小结 |
第6章 重力坝横断面不同设计准则的对比研究 |
6.1 本章引论 |
6.2 不同重力坝设计准则的坝体应力指标 |
6.3 重力坝不同设计准则在应力指标方面的对比研究 |
6.4 不同准则设计的重力坝横断面对比研究 |
第7章 考虑水力劈裂的重力坝不同设计准则之对比研究 |
7.1 本章引论 |
7.2 重力坝上游面裂缝劈裂分析模型 |
7.3 不同准则设计的重力坝之水力劈裂对比分析 |
7.4 重力坝水力劈裂与坝高的关系 |
7.5 考虑水力劈裂的重力坝设计准则探讨 |
7.6 提高重力坝抗水力劈裂能力的构造措施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相关问题讨论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水库常见病害及处理方案 |
1.2.1 水库主要存在的病险 |
1.2.2 水库除险加固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评述 |
2.1 研究区水库基本概况 |
2.1.1 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
2.1.2 地层岩性 |
2.2 地质构造与地震动参数 |
2.2.1 地质构造 |
2.2.2 新构造运动 |
2.2.3 构造稳定性 |
2.3 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 |
2.3.1 水文 |
2.3.2 水文地质条件 |
2.4 水库主要存在的问题 |
2.5 水库总体质量评述 |
第三章 水库边坡稳定与渗流分析 |
3.1 库岸滑坡体基本情况 |
3.1.1 水库左岸滑坡体特征 |
3.1.2 水库右岸滑坡体特征 |
3.1.3 库岸滑坡体稳定性现状 |
3.2 传统坝体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 |
3.3 边坡熵 |
3.4 坝坡边坡稳定分析 |
3.4.1 水库断面选择及分析计算 |
3.4.2 水库断面选择及分析计算 |
3.5 水库渗流问题现状 |
3.5.1 坝肩岩体产状构造 |
3.5.2 坝肩渗流稳定性评估 |
3.6 坝体渗流分析及计算 |
3.6.1 坝体渗流分析方法 |
3.6.2 坝体断面选择及渗流分析 |
3.6.3 坝体渗流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大坝加固及防渗方案比选 |
4.1 坝体加固方案比选 |
4.2 坝体稳定加固方案选择 |
4.3 坝肩渗流除险方案比选 |
4.3.1 主要渗流处理方法 |
4.3.2 水库渗流治理方案选择 |
4.4 泄洪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
4.4.1 泄洪洞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4.4.2 溢流堰水力计算 |
4.4.3 泄洪洞加固设计 |
4.4.4 溢洪道加固设计 |
4.5 输水建筑物设计与施工 |
4.5.1 输水建筑物设计 |
4.6 坝体基础处理 |
4.6.1 基础及坝坡开挖 |
4.6.2 基础固结灌浆加固 |
4.6.3 坝肩防渗灌浆加固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土石坝拓宽加固的安全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重要大坝拓宽工程研究概述 |
1.2.2 土石坝分析计算方法现状 |
1.2.3 土石坝监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土石坝拓宽稳定性分析 |
2.1 拓宽土石坝坝边坡特性 |
2.2 渗流计算理论及方法 |
2.2.1 稳定渗流场 |
2.2.2 不稳定渗流场 |
2.3 卧虎山水库大坝浸润线计算 |
2.3.1 新坝浸润线计算 |
2.3.2 老坝浸润线计算 |
2.4 边坡稳定计算理论与方法 |
2.4.1 安全系数 |
2.4.2 抗剪强度指标及选用 |
2.4.3 各种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比较及若干问题 |
2.5 卧虎山大坝拓宽稳定性分析 |
2.5.1 卧虎山水库大坝工程概况 |
2.5.2 新坝边坡稳定计算 |
2.5.3 老坝边坡稳定计算 |
2.5.4 新老坝边坡稳定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土石坝拓宽变形分析 |
3.1 筑坝材料的变形特性 |
3.1.1 土的变形特性 |
3.1.2 砂石料变形特性 |
3.2 土石坝的总应变与沉降 |
3.3 土的本构模型 |
3.4 基于FLAC3D的拓宽土石坝分析模型 |
3.4.1 FLAC3D简介 |
3.4.2 模型建立 |
3.4.3 计算工况 |
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1 老坝自重应力平衡计算 |
3.5.2 老坝运行计算 |
3.5.3 大坝拓宽施工计算分析 |
3.5.4 新坝运行计算 |
3.5.5 新老坝应力应变对比分析及结论 |
3.6 大坝拓宽施工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卧虎山水库拓宽坝体位移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 |
4.1 监测原则及实现功能 |
4.1.1 监测原则 |
4.1.2 监测系统实现功能 |
4.1.3 现场巡测 |
4.2 仪器比选 |
4.3 监测点的布设 |
4.3.1 工作基点的布设 |
4.3.2 基准点的布设 |
4.3.3 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
4.4 监测系统关键技术 |
4.4.1 全站仪野外保护系统建设 |
4.4.2 供电系统的安装 |
4.4.3 防雷系统的安装 |
4.4.4 通讯系统的安装 |
4.5 监测数据整理及分析 |
4.5.1 监测资料分析目的意义 |
4.5.2 误差处理 |
4.5.3 报警参数设置 |
4.6 监测数据软件开发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澌溪河水库大坝渗流监测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帷幕灌浆对大坝渗流的影响 |
2 基于神经网络的渗流量预测分析 |
2.1 BP神经网络 |
2.2 大坝渗流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2.3 澌溪河水库大坝渗流量预测分析 |
3 结 语 |
四、段家峡大坝扩建工程渗流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传算法在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型应用研究[D]. 黄振东.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托口水电站主坝运行期安全评价[D]. 汪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1)
- [3]深厚覆盖层地基防渗措施效果数值分析[D]. 郭泽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4]重力坝工程病险除控实施效能评估研究述评[J]. 苏怀智,李金友. 水力发电学报, 2018(04)
-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高混凝土重力坝水力劈裂机理研究及设计准则探讨[D]. 汪洋. 清华大学, 2016(05)
- [7]峡谷型水库运营风险分析及除险加固[D]. 鲍春. 兰州大学, 2016(11)
- [8]土石坝拓宽加固的安全稳定性分析[D]. 马正. 山东大学, 2012(02)
- [9]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J]. 蒋国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4)
- [10]澌溪河水库大坝渗流监测数据研究[J]. 张万充.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