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真纪纪事记》序

《元真纪纪事记》序

一、《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论文文献综述)

高磊[1](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提出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张静[2](2020)在《北宋梦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时期,梦诗处于萌芽状态,诗中的梦常与占卜相关;两汉时期的梦诗多描绘真实梦境,尤以思妇梦诗最为动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梦诗趋向成熟,梦境内容拓展,主题以“思乡”“怀人”为主;唐代梦诗延续魏晋时期的主题,亦有部分“游仙”作品,诗歌艺术手法已较为成熟。北宋梦诗在前代梦诗基础上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北宋前期的梦诗有唐音遗韵;中后期梦诗大放异彩,凸显“宋调”萌芽至定型的发展过程;末期梦诗有书斋化特征和亡国的悲愤之情。从诗歌内容来看,北宋梦诗有三种类型:记梦诗,符号化的梦,感梦诗。记梦诗重在记载梦境,以“梦游”“怀人”“梦见作诗”“梦见异事”为主,呈现包含豪情、温情、诡谲的不同梦境;符号化的梦是诗人艺术加工后的典故梦,它既有原典故的内核,也有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北宋梦诗中常见的符号梦有蝴蝶梦、黄粱梦、春草池塘梦、华胥梦;感梦诗为诗人“由梦而感”诗歌,诗中有做梦的感受、“人生如梦”的感怀、对“梦和觉”的辨析,富含诗人的思考。北宋梦诗内容多样,入诗材料增多,与此同时,北宋梦诗的典型主题也有所拓展,前代梦诗的典型主题为“思乡”“怀人”,北宋梦诗新变为“思乡”“政治”“归隐”“游仙”。从创作角度而言,北宋梦诗的新变在于叙事性、日常性和对时空的关注。前代梦诗以抒情为主,北宋梦诗融抒情与纪实于一体,在长题、诗序、自注、组诗等方面体现宋诗特有的叙事性;而宋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也使得北宋梦诗中出现大量文人生活琐事,因而具有日常性。北宋梦诗多采用凝缩时间、跨越空间的手法,诗人以梦为媒介突破时空,有利于诗歌情感的发挥和传递。北宋诗人充分利用梦的独特性、私密性,不同身份诗人的诗歌有明显的差异,文官、寒士文人、僧人、隐逸者的梦诗各具特色。对北宋诗人而言,梦既是诗歌内容,是推动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

吴伟斌[3](2020)在《元稹元和四年部分诗歌编年管见》文中指出元和四年(809)是元稹政治仕途中非常重要的年份,文章对作于此年的一些诗歌作了深入考辨。

吴伟斌[4](2019)在《元稹与管儿初恋诗歌编年确解》文中研究说明大多数研究元稹的专家学者常常把元稹诗歌中涉及与管儿初恋的诸多诗歌错解成一般意义上的"艳诗",甚至错误解读为元稹与崔莺莺的恋爱诗歌,并据此进行错误编年。实际上,管儿是服务于洛阳"李着作"的女性艺伎,不一定是李姓。通过元稹10多篇诗作可窥见其与管儿诸多鲜活的初恋故事。

赵超洋[5](2019)在《《元氏长庆集》的原貌及其在北宋的散佚——从《敍奏》和《自叹》的系年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白"虽然并称,但是元稹研究总体上不及白居易研究已成公论,(1)其原因之一,就是元稹着作的严重散佚,尤其是他的《元氏长庆集》。学界对《元氏长庆集》在唐宋流传的论述,(2)大多简单罗列白居易撰元稹墓志、《旧唐书·元稹传》、《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宋本《元微之文集》(3)的刘麟序和洪适跋、《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録解

刘燕[6](2019)在《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的研究一直是较受关注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王昌龄其人及其诗歌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模式。因此,王昌龄这样的盛唐名家研究要想走向深入,就需要有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系统整理王昌龄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对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即时传播和后续传播、唐人选唐诗中的选录、唐人在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追摹、仿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以诗评家、诗选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和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结合起来,意在全面构建王昌龄诗歌唐代传播和接受史。既注重王昌龄诗歌在唐代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考察,又侧重从唐代不同阶段经典的诗选、诗评中勾勒王昌龄诗歌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轨迹,总结其间的接受规律并探究其深层的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为当代王昌龄诗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相关研究现状、论文写作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对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环境进行概述。主体部分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王昌龄诗歌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主要有三大主要方式,即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与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既侧重分析每种传播方式的传播受众、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又注重探析即时传播的时空分布情况。第二章重点阐述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集本的后续传播主要有王诗别集和唐人选唐诗两种形式,重点分析王诗别集在国内外的刊刻和传播情况与唐人选唐诗在中原、西域乃至日本的传播情况。第三章注重从唐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观的嬗变来考察唐代选家对王昌龄其人其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接受。主要对入选诗歌的数量、体裁、题材等方面进行精准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亦注重从诗选家对王昌龄诗歌的艺术评点和诗史地位的定位等方面来综合考察。并注重分析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整体趋势和其内在原因、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传世名篇和盛唐诗名的经典构建以及对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从而在定量定性的综合分析中归纳出有唐一代王昌龄诗歌选本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重点探究唐代诗、词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首先就唐人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几种主要方式展开分析,并选取李益、张仲素等典型个案进行观照,最后论及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晚唐五代词人创作上的影响,从而突出“以诗人创作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的研究特色。

陈家愉[7](2019)在《唐代瘴疠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诗在中国诗歌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诗的瘴疠书写反映了唐代以疟疾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的分布状况,记录了众多文人对瘴疠的认识、遭受瘴疾折磨的痛苦,以及应对防范瘴疠的措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医疗文化价值。本文对唐代瘴疠诗的研究从辑录典籍中有关瘴疠的记载、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变化开始,进一步分析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与地域分布、探寻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展示302首唐代瘴疠诗的基本面貌。第一章是对先唐时期和唐代有关瘴疠的记载进行溯源分析。将这一时期有关瘴疠的历史记录和医疗记载以及诗文进行分类汇总,考察人们对于瘴疠的认知、分布和应对情况。同时对先唐的瘴疠诗文创作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简要分析,它们是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源头。第二章是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轨迹,对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瘴疠诗的创作规模、题材内容、创作方式等相关情况做了分析。认为唐代瘴疠诗经历了初唐的萌芽,盛唐的新变、中唐的集大成和晚唐的回落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文学文化内涵和时空分布情况。大致将302首瘴疠诗分为疾病书写、瘴毒威胁、荒远象征和天气指示四个大类,每一小类列举了大量诗歌对其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文人心境、医疗健康等情况做了一定的解读。而通过数计统计的表格揭示了瘴疠诗的区域分布和南方文学的特质,对文人在瘴地与故乡、京城之间的迁谪情形有了立体形象的认知。第四章选取唐代瘴疠诗创作的三甲元稹、白居易、杜甫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创作成因。他们的贬谪经历、创作方式、情志健康共同代表着唐代瘴疠诗创作发生的三种范式,即以杜甫为最先的自我瘴疾书写,以元稹为代表的贬谪体验书写,和元白共同开创的涉及瘴疠的唱和,他们不但创作数量巨大,同时其作品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审美艺术性也代表了唐代瘴疠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超过300首的瘴疠诗保留了不同于历史记载的瘴疠书写。诗人在诗中书写瘴疾、瘴毒等以纪实的手笔继承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乡思之情和真挚的友情,使得这一题材的诗歌的人文情感内蕴价值得以提升,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李雅静[8](2019)在《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就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嬗变背景和表现、内容主旨和情感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唐妓伶题材诗歌进行立足于本体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就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作交代和简要回顾。正文主要有三个章节:第一章从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嬗变出发,简要梳理中唐前妓伶题材诗歌的发展概况,继而针对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嬗变对其进行成因探析及表现探讨。第二章具体阐述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主旨内容和情感指向,并按所咏妓伶年代的不同,分为两小节,一是咏本朝女妓,主要从妓伶小传诗、忆妓诗、悼妓诗、讽妓诗、以及观妓诗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二咏六朝之名妓,以苏小小、铜雀妓和绿珠为探讨对象,并具体分析其发展至中唐表现出的独特性。第三章对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主要从艳丽纤柔的诗调、神态毕现的摹人艺术以及生动精妙的场面描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结语部分主要就论文研究情况作概况总结,同时也简要提及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念[9](2019)在《中唐诗歌的安史之乱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重要的转折点,这场空前的政治、军事动乱与唐代文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就中唐诗歌而言,其中就有不少反映安史之乱的内容。具体来说,有对苦难的记录、对救国的肯定、对罪恶的揭露、对历史的总结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第一章首先梳理历史事实,包括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安史之乱作为盛唐和中唐的自然分水岭,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在盛世中酝酿,然后又如何摧毁了这个盛世,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并为中唐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和问题。此外,安史之乱作为一个长达八年之久的历史事件,其史实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梳理和说明,这也为对照诗歌中的史实记述提供了方便。第二、三、四、五章以中唐的时间顺序为纲,以诗人为主,分析中唐大历、贞元及元和三个时期不同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的书写情况。大历时期诗人众多,可将其分为地方官诗人和京城诗人两个阵营,分别对应第二、三章之内容。大致来说,地方官诗人由于其丰富的游宦经历和基层体验,对安史之乱多作广泛而深入的记录和书写,内容丰富,情感动人;京城诗人在一些偶然游历和酬唱送别之作中也多提及安史之乱,多富个性色彩,颇具中唐凄婉之风。贞元诗人则具有过渡性特点,其诗歌既有历史纪实,又注重治乱反思。元和诗人距离安史之乱较远,由于亲身经历的缺乏和历史信息的沉淀,他们一方面从耳闻和史书中汲取材料,一方面在其诗歌中多体现出对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对统治者说明盛衰治乱之理。且常与中唐时期如藩镇叛乱等新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元和时期的不同风貌。总的来说,大历诗人的书写注重史实和自我,元和诗人注重时代和反思,贞元诗人则兼而有之。第六章改变前四章以时间、诗人为纲的叙述模式,选取安史之乱中极具代表性的战役——睢阳之战和洛阳争战为对象,汇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对它们进行书写的诗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由此可以探索安史之乱的焦点事件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唐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的书写是中唐诗歌的战乱写实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部分,这些诗歌有着宝贵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这与中唐时期的文学运动如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也有一定的联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

张梦迪[10](2019)在《中唐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文中研究说明唐代县尉是执行具体庶务的基层文官,负责征收赋税、缉捕盗贼、审理案件、维持地方治安等。安史乱后,民生凋敝、人口剧减,在此期间县尉多次遭到裁撤,这一群体也呈现出新的风貌。中唐不少诗人如独孤及、钱起、刘长卿、白居易、孟郊、姚合等都将其县尉经历诉诸笔端,为我们研究这一群体提供了丰富的诗歌素材。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唐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情况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中唐县尉的概况和文学素养。包括县尉的设置、选拔县尉的途径、职掌和仕途前景等;重点突出中唐时期县尉的裁撤与恢复对文人入仕的影响。同时,对中唐县尉的入仕途径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这些县尉诗人多数通过科举入仕,其中进士科出身的最多,因此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选取了四位中唐县尉诗人作为代表,并对他们的县尉经历和诗歌创作进行重点论述。这两章分别对蓝田尉钱起、长洲尉和南巴尉刘长卿、整厓尉白居易和溧阳尉孟郊任尉期间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县尉公务和日常生活、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任职期间的心态变化和情感体验、“吏”与“隐”的选择、交游情况以及县尉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从而加深对县尉诗人的了解和认识。第四章,分析其他几位中唐县尉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情况。虽然与他们县尉经历相关的诗歌数量并不多,但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譬如他们对县尉这一职务的认知、公务之余的消遣娱乐、任职期间的心态等。

二、《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北宋梦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前及北宋梦诗创作概况
    第一节 宋前梦诗创作概况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代
    第二节 北宋梦诗创作概况
        一、北宋初期
        二、北宋中后期
        三、北宋末期
    小结
第二章 北宋梦诗的创作内容
    第一节 记梦诗
        一、梦游
        二、怀人
        三、梦见作诗
        四、梦见异事
    第二节 符号化的梦
        一、蝴蝶梦
        二、黄粱梦与南柯梦
        三、池塘春草梦
        四、华胥梦
    第三节 感梦诗
        一、由梦而感
        二、梦和觉
    小结
第三章 北宋梦诗的创作及新变
    第一节 北宋梦诗创作主题及新变
        一、思乡
        二、政治
        三、归隐
        四、游仙
    第二节 北宋梦诗的创作特色及新变
        一、叙事性
        二、日常性
        三、北宋梦诗中的时空转换
    第三节 梦与北宋诗歌创作的关系探讨
        一、身份视域下的北宋梦诗
        二、梦与北宋诗歌的创作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元稹元和四年部分诗歌编年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使东川·骆口驿二首》作于何时?
《望云骓马歌》应该作于元和四年三月十三日
《山枇杷花二首》应该作于元和四年三月二十日前后
《酬乐天别元九后咏所怀》作于何时?
《饮新酒》应该作于元和四年九月间
《醉行》应该作于元和四年九月间
《竹簟》应该作于元和四年九月间

(4)元稹与管儿初恋诗歌编年确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稹《仁风李着作园醉后寄李十》的真相与作年作地
二、元稹《春词 (一双玉手十三弦) 》的背景以及作年作地
三、元稹“儿歌杨柳叶,妾拂石榴花”背后的故事
四、元稹《桃花》诗的由来与作年作地
五、元稹《白衣裳二首》的女主人公应该是谁
六、元稹《晓将别》诗描写的不是《莺莺传》中的“崔张故事”,而是元稹与管儿的故事
七、元稹《离思诗五首》咏唱的仍然是元稹与管儿的爱情故事
八、元稹《新秋》诗作于何时何地又为谁而作
九、元稹《封书》诗描述的是元稹与管儿的爱情故事
十、元稹《晚秋》诗中诗人思念的女主人公究竟是谁

(5)《元氏长庆集》的原貌及其在北宋的散佚——从《敍奏》和《自叹》的系年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敍奏》、《自叹》的系年及《元氏长庆集》的整编
二、《元氏长庆集》的原貌及其与《元微之文集》的异同
三、《元氏长庆集》在北宋的散佚
四、总结

(6)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诗传播接受史研究综述
    三、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五、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背景概述
第一章 王诗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
    第一节 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
        一、送别赠答诗及双向互动效应
        二、题壁诗及多向发散型效应
        三、干谒诗及“意见领袖”效应
        四、宴游同赋诗及多向互动效应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
        一、唐代歌唱七绝的诗乐传统
        二、“旗亭画壁”与王昌龄七绝的音乐传播
    第三节 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
        一、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诗格》在国内外的传播
        二、《琉璃堂墨客图》和以王昌龄为中心的江宁诗会
    第四节 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及传播时空分布分析
        一、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分析
        二、单篇文本形态的历时传播与空间分布
第二章 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
    第一节 王诗别集的编订和传播
        一、王诗别集在国内的传播
        二、王诗别集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的选录和传播
        一、唐人选唐诗兴起原因及传播效应分析
        二、唐人选唐诗与王昌龄诗歌的传播
第三章 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歌的“第一读者”
        一、“克嗣风骨”“中心高作”:对王昌龄振兴盛唐风骨的标举
        二、“王稍声峻”“惊耳骇目”: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三、“再历遐荒”“知音叹惜”:对王昌龄晚年遭际寄予的同情
        四、“第一读者”“第二读者”:声律风骨兼备审美范型的接受史意义
    第二节 《国秀集》:对王昌龄五古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一、《国秀集》的诗美理想和选诗倾向
        二、《国秀集》评选标准和实际选录的疏离
    第三节 中唐三大选本选诗倾向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由显到隐”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分野
        一、“不在马上在闺房”: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
        二、《又玄》《才调》: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诗学旨归
        三 、《唐诗类选》:掷地金声和饶有风骨的盛唐遗音
    第五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唐人选唐诗选王诗整体趋势及原因探析
        二、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名篇和诗名的构建
        三、唐人选唐诗对王诗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
第四章 唐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四大方式
        一、袭字句
        二、学句法
        三、用句意
        四、效体式
    第二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典型个案分析
        一、“去龙标不远”:李益摹其风神
        二、“升江宁之堂”:张仲素得其遗响
    第三节 王昌龄诗歌对晚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一、唐代歌诗向词体的转变及王昌龄诗歌的合乐性
        二、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唐代瘴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唐瘴疠的文献考索
    第一节 唐前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节 唐代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章 唐代瘴疠诗的分期考察
    第一节 初唐瘴疠诗的兴起
    第二节 盛唐瘴疠诗的新变
    第三节 中唐瘴疠诗的兴盛
    第四节 晚唐瘴疠诗的回响
第三章 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文化内涵
    第一节 瘴疠诗的疾疫书写
    第二节 瘴疠诗的瘴毒威胁
    第三节 瘴疠诗的荒远象征
    第四节 瘴疠诗的天气指示
    第五节 唐代瘴疠诗的时空分布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 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杜甫,元稹,白居易为中心
    第一节 西南漂泊与追忆书写——杜甫的瘴疠诗创作
    第二节 贬谪瘴乡与疾病体验——元稹的瘴疠诗创作
    第三节 瘴疠书写与寄赠唱和——白居易的瘴疠诗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唐代瘴疠诗编年简目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8)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妓伶释名与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及理论意义
第一章 妓伶题材诗歌的历史渊源及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嬗变
    第一节 中唐前妓伶题材诗歌的创作概述
        一、唐前妓伶题材诗歌的发展概述
        二、初盛唐妓伶题材诗歌创作概况
    第二节 中唐妓伶题材诗歌嬗变的背景及其表现
        一、中唐妓伶题材诗歌嬗变的背景探析
        二、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嬗变表现
第二章 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主题类型及情感指向
    第一节 咏本朝之妓伶
        一、妓伶小传诗——士妓同悲与有条件的同情
        二、忆妓诗——追昔抚今与心境转变
        三、悼妓诗——有区别的情感层次
        四、讽妓诗——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和批判
        五、观妓诗——由感谢、恭维转向赞美乃至渴求
    第二节 咏六朝之名妓
        一、苏小小在中唐的再发现
        二、中唐铜雀妓诗的新变
        三、咏绿珠——融汇中唐诗人情思的再解读
第三章 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艳丽纤柔的诗调
        一、物象选择上的纤弱柔媚
        二、色调搭配上的瑰丽明艳
        三、修辞手法营造上的香艳
    第二节 意态毕现的摹人艺术
        一、以形传神、形神相映
        二、典型细节的抓拍
        三、烘托、对比突出人物形象
    第三节 生动精妙的场面描写:妓伶才艺表演的生动再现
        一、眼前之景到心中之象:比喻、通感修辞的妙用
        二、留白艺术与有意裁剪
        三、铺叙和“纵剖面”展示的笔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唐妓伶题材诗歌汇总
致谢

(9)中唐诗歌的安史之乱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思路及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安史之乱与其前后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安史之乱之前的历史背景——“盛唐”
        一 盛世繁荣
        二 盛世危机
    第二节 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背景——“中唐”
        一 地方割据势力增长
        二 统治集团斗争激烈
    第三节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及编年大事记
        一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二 安史之乱时期编年大事记
第二章 大历诗人的书写(上)——地方官诗人的书写
    第一节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刘长卿的战乱心境
        一 战争期间的书写
        二 战争之后的书写
        三 思想心境的体现
    第二节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元结的厌战情绪
    第三节 亲族移家尽,间阎百战场——戴叔伦的惨象书写
        一 相关动乱的书写
        二 安史之乱的书写
    第四节 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韦应物的实见与反思
        一 骊山、温泉、函谷关等行宫关隘的书写
        二 洛阳、睢阳等城市的书写
        三 其他方面的书写
    第五节 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戎昱的深刻批判
    第六节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张继、皇甫冉等人的诗歌书写
        一 张继的救国悯民
        二 皇甫冉的送行遥想
        三 独孤及的动乱记录
        四 张谓的思旧怀乡
        五 刘长川的防患忧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历诗人的书写(下)——京城诗人的书写
    第一节 百战荒城复井田,几家春树带人烟——钱起的表象书写
    第二节 荒郊春草遍,故垒野花开——李端的“两城”书写
    第三节 百战无军食,孤城陷虏尘——崔峒、司空曙、耿湋的诗歌书写
        一 崔峒的十年离乱
        二 司空曙的避地离索
        三 耿湋的宋中书写
    第四节 晓望怯云阵,夜愁惊鹤声——卢纶的少年梦魇
    本章小结
第四章贞元诗人的书写
    第一节 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顾况、李益、权德舆等人的诗歌书写
        一 顾况的“以物观理”
        二 李益的“马嵬情结”
        三 权德舆、李约的“华清咏叹”
    第二节 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孟郊的时代反思
    第三节 胡马崩腾满阡陌,都人避乱唯空宅——张籍的洛阳书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元和诗人的书写
    第一节 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刘禹锡的多方书写
    第二节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元、白的“新乐府”与历史反思
        一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歌书写
        二 元稹的“新乐府”诗歌书写
    第三节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舒元舆、李涉、杜牧等人的“咏史”与“感怀”
        一 舒元舆的诗歌书写
        二 李涉的诗歌书写
        三 杜牧的诗歌书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事件的书写
    第一节 睢阳之战的书写
        一 战前的历史背景
        二 战争过程
        三 对睢阳之战的述评
        四 诗歌书写
        五小结
    第二节 洛阳争战的书写
        一 唐代洛阳及其地位简介
        二 洛阳争战的历史记录
        三 洛阳争战的诗歌书写
        四 小结
结语
    一 书写的内容与情感
    二 书写的阶段与特点
    三 书写的成就与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中唐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中唐县尉的概况和文学素养
    第一节 中唐县尉的概况
        一、县尉的职能、人员设置及品秩
        二、选拔途径和仕途前景
        三、中唐时期县尉的裁撤与恢复
    第二节 中唐县尉的文学素养
        一、中唐县尉的入仕途径统计分析
        二、中唐县尉诗歌作品统计分析
第二章 中唐前期代表性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
    第一节 钱起的县尉经历与诗歌创作
        一、关注现实,关心民瘼
        二、县内公务和日常生活
        三、希求援引
        四、徜徉山水,歌咏隐逸
        五、交游情况
        六、县尉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刘长卿的县尉经历与诗歌创作
        一、对时局的关注
        二、“吏”与“隐”的徘徊
        三、交游情况
        四、县尉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中唐后期代表性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
    第一节 白居易的县尉经历与诗歌创作
        一、忙于公务
        二、关注民生
        三、官舍日常
        四、优游山水
        五、交游情况
        六、县尉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孟郊的县尉经历与诗歌创作
        一、初仕溧阳县尉
        二、辞官始末及原因
        三、交游情况
        四、县尉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中唐其他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
    第一节 描写县内风光
        一、山水风景
        二、佛寺禅境
    第二节 晨趋暮归的县务日常
    第三节 聚会宴饮,饯行赠别
    第四节 羁旅行役,思亲念友
    第五节 归隐之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元稹集编年笺注》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2]北宋梦诗研究[D]. 张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元稹元和四年部分诗歌编年管见[J]. 吴伟斌.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4]元稹与管儿初恋诗歌编年确解[J]. 吴伟斌.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8)
  • [5]《元氏长庆集》的原貌及其在北宋的散佚——从《敍奏》和《自叹》的系年谈起[J]. 赵超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9(01)
  • [6]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D]. 刘燕. 广西大学, 2019(01)
  • [7]唐代瘴疠诗研究[D]. 陈家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8]中唐妓伶题材诗歌研究[D]. 李雅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唐诗歌的安史之乱书写[D]. 张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唐诗人的县尉经历及诗歌创作[D]. 张梦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元真纪纪事记》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