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及胸苷激酶1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及胸苷激酶1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及血清胸苷激酶1(TK1)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2月来天津港口医院就诊的79例各种胃部疾病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细胞学诊断。其中胃癌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50.9±5.4岁);胃溃疡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6±4.7岁);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0.5岁±6.2);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0.2±5.8岁);健康对照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5±7.3岁),均来自天津港口医院健康查体人群,无消化道、肝脏、肾脏疾病及胃痛病史。分别检测各组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及TK1、CEA、CA19-9水平。结果:(1)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1、PGⅠ/PGⅡ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PGⅡ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溃疡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升高(P<0.05), PGⅡ明显升高(P<0.01),但PGⅠ/PGⅡ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PGI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PG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与胃溃疡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PGⅠ/PGⅡ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水平:胃癌组CEA、CA19-9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良性胃病组中这两者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EA、CA19-9在胃癌组与其他胃病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各良性胃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05)。(3)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各实验组间血清TK1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TK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胃良性疾病组(P<0.01),胃良性疾病组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中,未治疗组及疗效不显著组TKl浓度显著高于疗效显著组(p<0.01)。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亚群在胃炎演变到胃癌的过程中,其水平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对胃粘膜状态和不同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风险进行评估,从有效识别胃癌的癌前病变,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血清胸苷激酶TK1能监测体内细胞的异常增殖,其水平在胃部良、恶性疾病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有助于我们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极早预测发生胃癌风险和评估发展进程。同时,TK1在胃癌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能帮助我们了解各治疗方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情况,更早评估治疗效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胃蛋白酶原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前准备
  • 1.1.3 检测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对照组与各胃病组血清检测结果比较
  • 1.2.2 各胃病组血清检测结果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 胸苷激酶1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前准备
  • 2.1.3 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对照组与各实验组血清TK1检测结果比较
  • 2.2.2 TK1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胃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0)
    • [2].胃癌早期诊断相关肿瘤标志物简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03)
    • [3].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12)
    • [4].血清微量元素与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15)
    • [5].肿瘤标志物联检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处方药 2017(10)
    • [6].3种指标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 2020(14)
    • [7].循环miRNA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6(24)
    • [8].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抗体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临床分析[J]. 系统医学 2017(01)
    • [9].miR-200c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06)
    • [10].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0)
    • [11].胃蛋白酶原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肿瘤医学 2017(16)
    • [12].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25)
    • [13].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02)
    • [14].老年残胃癌早期诊断及治疗[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03)
    • [15].基于常规指标的肺癌及胃癌早期诊断模型[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9(04)
    • [16].肿瘤自身抗体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及筛查分析[J]. 当代医学 2020(14)
    • [17].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再生基因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16)
    • [18].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研究及其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9].5-羟吲哚乙酸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05)
    • [20].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癌症杂志 2016(03)
    • [21].肿瘤自身抗体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及筛查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6(15)
    • [22].3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9)
    • [23].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再生基因Ⅳ联合检验对胃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9)
    • [24].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3)
    • [25].胃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03)
    • [26].胃液中α1抗胰蛋白酶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6(06)
    • [27].胃癌早期诊断的新技术[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28].SELDI-TOF-MS技术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西南军医 2010(04)
    • [29].MicroRNA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西南军医 2020(04)
    • [30].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3)

    标签:;  ;  ;  ;  ;  ;  

    胃蛋白酶原及胸苷激酶1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