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瘤菌的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铝土壤,苜蓿根瘤菌,钙磷交互效应,群体感应
根瘤菌的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王晓锋,罗珍,刘晓燕,吴先勤[1](2014)在《钙磷对酸铝土壤中苜蓿根瘤菌迁移定殖和群体感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室(内、外室)培养法,以紫花苜蓿及其耐酸根瘤菌91522为材料,在酸性土壤(pH4.45)中额外补充Al3+至中度铝毒水平,从培养装置根箱外接种,探讨了补充Ca2+、P后,耐酸苜蓿根瘤菌在酸性土壤上的存活、迁移以及群体感应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补充5 mmol kg-1Ca2+处理的土壤根瘤菌的数量在97 d种植期内均显着高于对照(Ca0P0,即无Ca2+无P处理),Ca2+5 mmol kg-1+P 0μmol kg-1处理近根区(距苜蓿植株根1~2 cm)土壤最大根瘤菌数量为同期对照的6.15倍;在此基础上补充P后根瘤菌的数量进一步增加,"Ca2+5 mmol kg-1+P 4μmol kg-1"处理近根区最大根瘤菌数量为同期对照处理的9.40倍。因此推断Ca2+和P的上述作用存在交互效应。施加Ca2+、P能够显着提高土壤中根瘤菌群体感应物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衍生物(N-acyl-homoserine actones,AHLs)的含量,且Ca2+5 mmol kg-1效果好于Ca2+10mmol kg-1处理。根瘤菌数量在远根区(距苜蓿植株根6~8 cm)与近根区变化规律一致,即接种1周后根瘤菌数量由远根区向近根区逐渐增加,接种后30 d内达到最高值,之后数量下降并趋于稳定。但近根区根瘤菌数量和AHLs含量均高于远根区,说明宿主根际微环境也能够影响根瘤菌数量和群体感应。初步认为,酸性有铝土壤上补充Ca2+5 mmol kg-1和P 30μmol kg-1对耐酸根瘤菌的存活、迁移和群体感应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该处理最终显着地增强了对酸性土壤极为敏感的苜蓿植株的耐酸铝胁迫能力,较对照显着(p<0.05)改善了酸铝胁迫下苜蓿的植株根鲜重(为对照的4.67倍)、地上部鲜重(3.10倍)、含氮量(2.47倍)和根瘤数(14.74倍)等农艺性状。(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林晓军[2](2013)在《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的迁移及与小麦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不但可以和豆科植物互作,形成根瘤进行生物固氮,而且还可以作为内生菌与非豆科植物互作,并对非豆科植物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不过这个互作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对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的迁移运动和互作机理进行了探究。用gfp-A.caulinodans分别侵染小麦的根部和叶片,发现根部接菌6天后,gfp-A.caulinodans可通过根尖破损处和侧根裂隙处侵入小麦皮层组织,在皮层细胞间隙和维管束组织中定殖;根部接菌12天后,gfp-A.caulinodans迁移到了叶片组织,在叶片的气孔周围有gfp-A.caulinodans零星的分布。叶片接菌6天后,gfp-A.caulinodans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间隙、叶片的破损处和气孔周围,在根部没有发现gfp-A.caulinodans的分布;叶片接菌12天后,gfp-A.caulinodans在根细胞间隙有零星分布。这充分说明gfp-A.caulinodans在小麦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迁移能力。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8个时期的30个样品的总RNA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同时我们还对5个时期共18个样品的mRNA分别进行表达谱测序。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所有Unigene注释到25个COG功能分类中,主要的功能分类有转录、翻译、细胞周期调控与细胞分裂、转译后修饰、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这些功能都是细胞生长、繁殖和代谢最重要的功能,说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基本具备作为参考库的能力。表达谱测序结果显示,地下部分的6h、12h、24h、48h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5个、45个、152个和44个;地下部分的6h、12h、24h、48h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个、309个、1个和48个。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5个时间点4个防卫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差异的检测,发现PR1和MYC两个基因基本没有差异,COI2基因在48h开始出现差异,ACC基因12h和24h差异最大,48h后差异变小。PR1基因是病程相关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没有表现出差异说明小麦幼苗接菌后没有发生获得性系统抗性(SAR)反应。COI2作为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其在48h后出现上调说明茉莉酸通路的表达开始激活,也预示着诱导性系统抗性(ISR)反应的激活。ACC基因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其在12h和24h表达的上调也预示着乙烯通路即将激活,不过它在48h后差异变小,可能是乙烯合成的增加反过来拮抗其上游关键酶的合成。综上所述,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其侵入小麦体内后使得氧化还原酶、纤维素合酶、水解酶还有诱导性系统抗性通路的相关基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小麦表现出一定的促生和增强小麦幼苗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这些结果为利用茎瘤固氮根瘤菌开发生物菌肥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迟峰[3](2006)在《根瘤菌在植物内的迁移运动及其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不但可以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共生固氮的根瘤,而且还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与重要的谷类作物的根形成内生的联合作用。尽管内生菌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关于根瘤菌在植物根内的定殖方式还有许多未知。根瘤菌作为内生菌与水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应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对内生根瘤菌与植物相互作用,并促进生长的机制进行了探索。我们用带有gfp标记的根瘤菌分别接种非豆科植物水稻、烟草和豆科植物,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平板分离,检测其在健康植物组织内的侵染、定殖和分布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瘤菌对水稻的侵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开始于根际表面的定殖,然后从根的裂隙进入根内,向上迁移到叶鞘和叶部分,并且发展为较高的群体密度。水稻接种不同种类的根瘤菌,显着增加了根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旗叶的叶面积,并且在植物体内积累了更高浓度的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2.根瘤菌同样可以在烟草体内由根部向植物地上部分的茎、叶迁移,并从叶的气孔溢出到叶的表面,具有附生-内生-附生生活方式的转换。同时,根瘤菌还可以沿植物的表面从根到地上部分迁移。在植物的生殖生长阶段,内生根瘤菌仍然保持活动性,可以进入烟草子房的子房壁、胎座和胚珠内,暗示根瘤菌通过种子向子代垂直传播的可能性。3.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固氮根瘤的同时,还可以以内生菌的生态方式定殖于豆科植物中,同样有类似于水稻、烟草的方式在体内由根向地上部分迁移。这种定殖和迁移与根瘤菌胞外多糖和鞭毛的有和无没有关系。内生根瘤菌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将根瘤菌固氮正调控基因nifA的启动子与gfp基因构建成融合质粒,设计其他nif相关基因的引物,对有内生根瘤菌的水稻和豆科植物的RNA,进行RT-PCR,表明,虽然定殖于豆科植物体内的内生根瘤菌nifA基因有表达,但是其他的nif基因不表达,因而内生根瘤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不是固氮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6-06-01)
迟峰,沈世华,荆玉祥[4](2003)在《根瘤菌从受侵染的烟草根向茎叶和子房的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可以在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使豆科植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促进植物生长,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最年来,在限菌条件下和田间实验的研究表明,根瘤菌可以侵入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但并非通过固氮作用。这一发现在发展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要,其意义不亚于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作用。探索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的生产实践中,已成为根瘤菌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根瘤菌的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瘤菌不但可以和豆科植物互作,形成根瘤进行生物固氮,而且还可以作为内生菌与非豆科植物互作,并对非豆科植物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不过这个互作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对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的迁移运动和互作机理进行了探究。用gfp-A.caulinodans分别侵染小麦的根部和叶片,发现根部接菌6天后,gfp-A.caulinodans可通过根尖破损处和侧根裂隙处侵入小麦皮层组织,在皮层细胞间隙和维管束组织中定殖;根部接菌12天后,gfp-A.caulinodans迁移到了叶片组织,在叶片的气孔周围有gfp-A.caulinodans零星的分布。叶片接菌6天后,gfp-A.caulinodans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间隙、叶片的破损处和气孔周围,在根部没有发现gfp-A.caulinodans的分布;叶片接菌12天后,gfp-A.caulinodans在根细胞间隙有零星分布。这充分说明gfp-A.caulinodans在小麦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迁移能力。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8个时期的30个样品的总RNA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同时我们还对5个时期共18个样品的mRNA分别进行表达谱测序。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所有Unigene注释到25个COG功能分类中,主要的功能分类有转录、翻译、细胞周期调控与细胞分裂、转译后修饰、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这些功能都是细胞生长、繁殖和代谢最重要的功能,说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基本具备作为参考库的能力。表达谱测序结果显示,地下部分的6h、12h、24h、48h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5个、45个、152个和44个;地下部分的6h、12h、24h、48h的差异基因分别有2个、309个、1个和48个。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5个时间点4个防卫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差异的检测,发现PR1和MYC两个基因基本没有差异,COI2基因在48h开始出现差异,ACC基因12h和24h差异最大,48h后差异变小。PR1基因是病程相关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它没有表现出差异说明小麦幼苗接菌后没有发生获得性系统抗性(SAR)反应。COI2作为茉莉酸途径的关键基因,其在48h后出现上调说明茉莉酸通路的表达开始激活,也预示着诱导性系统抗性(ISR)反应的激活。ACC基因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其在12h和24h表达的上调也预示着乙烯通路即将激活,不过它在48h后差异变小,可能是乙烯合成的增加反过来拮抗其上游关键酶的合成。综上所述,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其侵入小麦体内后使得氧化还原酶、纤维素合酶、水解酶还有诱导性系统抗性通路的相关基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小麦表现出一定的促生和增强小麦幼苗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这些结果为利用茎瘤固氮根瘤菌开发生物菌肥提供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瘤菌的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王晓锋,罗珍,刘晓燕,吴先勤.钙磷对酸铝土壤中苜蓿根瘤菌迁移定殖和群体感应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
[2].林晓军.茎瘤固氮根瘤菌在小麦体内的迁移及与小麦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迟峰.根瘤菌在植物内的迁移运动及其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4].迟峰,沈世华,荆玉祥.根瘤菌从受侵染的烟草根向茎叶和子房的迁移[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