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反馈论文-王璐

消极反馈论文-王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极反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外汉语,消极反馈,反馈语,对比

消极反馈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19)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消极反馈语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反馈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馈语可以是书面反馈语、口语反馈语,也可以是体态语,而反馈语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在课堂中,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不当的消极反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将对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消极反馈展开研究,对比四位教师课堂中的消极反馈,并提出改善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刘娟[2](2019)在《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妨碍(自我欺骗发生前的不道德行为干预)来探究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研究一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自我欺骗中的积极信念,并考察消极反馈对这种积极信念的影响。实验1中答案组(测试图的下方提示答案)和控制组(无答案提示)需要完成两次测试,在测试1后,被试对测试1成绩进行估计,并预测测试2的成绩。实验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答案组被试在测试2的预测成绩更高,且两组被试真实成绩无差异,这表明答案组被试发生了积极的自我欺骗。实验2在测试1后分别给予两组被试消极反馈(vs.无反馈),然后测量两组被试在两次测试中预估成绩与真实成绩。实验结果发现,与无反馈条件相比,反馈条件下答案组和控制组被试的测试2的预测成绩无显着差异。研究二采用前瞻性范式,考察消极反馈在时间进程上(4次测试、2次消极反馈)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消极反馈(无、模糊、真实)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实验3在测试2以后提供两组被试两次消极反馈(vs.无反馈),结果发现,测试1中在无反馈和消极反馈下答案组的真实成绩和估计成绩均显着高于控制组。测试2、3、4中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消极反馈条件。结果还发现,组间比较的自我欺骗结果与组内比较的不一致。实验4在采用金钱奖励和不同消极反馈条件来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发现,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的答案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显着高于控制组。测试2、3、4的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模糊消极反馈和真实消极反馈,模糊消极反馈条件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真实消极反馈。组间比较的结果与组内比较结果保持一致。实验5在实验4的基础上,启动金钱奖励下的竞争模式。结果发现,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竞争组与无竞争组之间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着差异。无反馈条件,测试2、3、4竞争组的预测成绩组显着高于无竞争组;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和测试4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无竞争组。研究叁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消极反馈条件下作弊妨碍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自尊者的个体差异。实验6中设置了作弊妨碍,即被试需要按键主动看答案作弊。结果发现,在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妨碍组被试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显着低于无妨碍组;在无反馈条件下的3次测试和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中妨碍组被试的预测成绩显着低于无妨碍组。实验7筛选出高低自尊被试施测,结果发现,测试1中妨碍组和无妨碍组的高低自尊者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着差异。无妨碍组中,在测试2、4中无反馈条件和模糊消极反馈下,以及测试3中真实消极反馈条件下,高自尊被试的预测成绩均显着高于低自尊被试。妨碍组中的高低自尊者的预测成绩在不同反馈条件下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瞻性”范式是一种研究自我欺骗的有效实验方法,它能有效通过诱导的作弊行为来建立积极信念,进而诱发自我欺骗的发生。实验中,相比无动机条件下,金钱奖赏的动机有利于诱发自我欺骗。消极反馈通过自我欺骗发生前阻碍个体积极信念的建立和自我欺骗发生后削弱个体积极信念,并提高自我认知,来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自我欺骗不会在消极反馈后立即消失,而在时间进程中逐渐消退。模糊消极反馈能够有效地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但并不能消退自我欺骗;真实消极反馈比模糊消极反馈更能有效地削弱自我欺骗的发生,并能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作弊妨碍可有效地减少了作弊行为和对自我成绩积极信念的建立,提高自我作弊行为的意识,从而削弱自我欺骗,并在消极反馈条件下加速自我欺骗的消退。自尊与自我欺骗呈正相关,且高自尊者的自我欺骗的消退要慢于低自尊者,但这种相关性只在无作弊妨碍条件下有效。自我欺骗消退后,个体有着更好的成绩表现。个体会在自我欺骗消退中受益,消退自我欺骗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自我欺骗的消退不仅来自个体对自我行为的内省,也来源于他人或者组织者的消极反馈、不道德行为的干预。社会或企业的组织者可以通过重复多次消极反馈来消退个体自我欺骗,采用真实模糊反馈可以更有效地消退自我欺骗;也可塑造个体的积极价值标准,通过不道德行为的干预(如作弊妨碍)来提高不道德行为意识,进而有效地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付颢琬[3](2019)在《市场反馈“消极” 养老地产该走向何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银发”市场迅速扩张。其中,养老地产更是被地产商们称为“夕阳下的朝阳”,万科、龙湖、远洋、绿地等房地产商纷纷把触角伸向养老地产。但养老地产的蛋糕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从去年的市场发展来看,房企的布局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9-01-29)

邓翠艳[4](2019)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痛的临床疗效及对产妇产后消极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痛的临床疗效及对产妇产后消极情绪的影响,为产后盆底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104例产后盆底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功能变化、阴道静息状态压力、消极情绪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指标(盆底肌力积分、盆底痛评分、阴道静息状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积分、盆底痛评分、阴道静息状态压力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指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痛效果显着,能有效缓解盆底疼痛症状,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01期)

李敖婷[5](2018)在《制造业企业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的制造产业,面临着国内国外多重压力。从前靠低技术、低成本的战略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发展需求,唯有增强技术创新水平,才能从实质上提升制造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然而,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风险性活动,企业在做出创新决策之前必然受到内外部因素的驱动。企业业绩是考察企业发展状况最直观的方式,通过业绩反馈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提供参考。是否应该进行冒险变革进行创新取决于企业处于收益还是损失的状态,企业的业绩及愿景将会影响企业创新计划的展开,成为企业创新计划战略实施的重要驱动力量。尤其是在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接收消极业绩反馈的企业管理者面临多重压力,但凡在决策时出现失误,很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企业绩效,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此时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理性的选择适合的战略以至于不被完全的淘汰,任何决定都直接关乎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在面临未达到期望的业绩表现时应该以削减经费或人力资源来度过危机还是选择冒险进行创新?企业冗余资源是否对接收消极业绩反馈的管理者制定创新计划产生影响呢?产品市场竞争是否会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呢?本文以组织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制造业企业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企业内部冗余资源及产品市场竞争状况是否会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以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接收消极业绩反馈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随着期望落差的增大而增强,一旦期望落差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技术创新投入随着期望落差的增加而下降;沉淀性冗余正向调节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当期望落差没有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弱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当期望落差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弱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负向关系;非沉淀性冗余正向调节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当期望落差没有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弱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当期望落差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弱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负向关系;产品市场竞争负向调节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当期望落差没有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产品市场竞争会强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当期望落差超出企业容许范围时,产品市场竞争会强化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负向关系。通过理论支撑与本文验证的假设,结合实际,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企业要时刻关注自身的业绩动态,为业绩设立目标,并及时进行业绩反馈,当得到消极的业绩反馈时,不能自乱阵脚,要合理利用手边的冗余资源,化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为动力,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鼓励创新,为企业打好翻身战。(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葛菲,连燕玲,贺小刚[6](2016)在《消极反馈与高管变更: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企业出现消极反馈,改变高管团队资本是最为敏感的决策,可能导致企业遭遇全面的风险。很少有学者从消极反馈的角度研究人事变革,尤其是如何影响到高管的人事变动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从心理期望落差和组织衰败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得到以下结论:(1)期望落差与高管变更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在低度的期望落差状态下,企业会增加聘用更多高管人员,但在高度的期望落差状态下,则会辞退更多的高管人员;(2)组织衰败与高管更换之间同样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低度衰败状态下随着业绩的下降,企业精简高管人员的动力明显地高于高度衰败状态下精简高管人员的程度;(3)高管变更还将受到冗余资源的影响,冗余资源越丰富,就越可能冒险地进行高管人事变革;(4)高度落差和高度衰败状态下,政府的支持力度会明显增加,并且政治资源会俘虏企业。(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6年01期)

吴敏[7](2015)在《人际功能与外语教学中的教师消极反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结合功能语法的理论和IRF系统模式,通过对数个大学外语教学课堂的话轮分析和数据统计,来探讨外语教学中的教师反馈与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郭云,廖建桥[8](2013)在《企业管理中消极反馈背后:“哑效应”现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哑效应"指个体不愿意传递令人不悦的坏消息,它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动,从而使个体很少或很难获得与之相关的有效的负面信息,进而给个体和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消极反馈的内涵、作用以及与"哑效应"的关系,接着从管理者、员工和组织本身叁个层面分析了"哑效应"形成的原因,并探求消除"哑效应"现象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期刊2013年05期)

吴敏,王健[9](2011)在《人际功能与外语教学中的教师消极反馈》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这一功能可以影响到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在教师行动研究中,课堂话轮分析模式IRF(In itiation,Response,Follow-up)是推动课堂持续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系统,其中教师的消极反馈对于外语教学的进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吴明证,梁宁建,孙晓玲[10](2009)在《消极反馈条件下青少年自尊结构与注意偏差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策略,探讨了消极反馈条件下个体外显自尊、内隐自尊、能力注意偏差、人际关系注意偏差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发现:消极反馈条件下,自尊结构影响着个体对不同能力评价的注意偏差,个体对低能力评价的注意偏差影响着其抑郁情绪;消极反馈条件下,自尊结构影响着个体对不同人际关系评价的注意偏差;内隐自尊可能包括两种成分:基于能力的内隐自尊和基于人际关系的内隐自尊。(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消极反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欺骗不仅会伤害到自我欺骗的个体并造成个体损失,还会促使不道德行为发生,导致企业、政府的破产,甚至会酿造社会灾难。探究如何消退这种代价高昂的自我欺骗,有助于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监控自我和他人的自我欺骗行为来避免个体或者组织的损失,并会减轻自我欺骗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范式,通过消极反馈(自然状态下自我行为认知或自我欺骗发生前、后的他人反馈干预)和作弊妨碍(自我欺骗发生前的不道德行为干预)来探究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研究一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自我欺骗中的积极信念,并考察消极反馈对这种积极信念的影响。实验1中答案组(测试图的下方提示答案)和控制组(无答案提示)需要完成两次测试,在测试1后,被试对测试1成绩进行估计,并预测测试2的成绩。实验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答案组被试在测试2的预测成绩更高,且两组被试真实成绩无差异,这表明答案组被试发生了积极的自我欺骗。实验2在测试1后分别给予两组被试消极反馈(vs.无反馈),然后测量两组被试在两次测试中预估成绩与真实成绩。实验结果发现,与无反馈条件相比,反馈条件下答案组和控制组被试的测试2的预测成绩无显着差异。研究二采用前瞻性范式,考察消极反馈在时间进程上(4次测试、2次消极反馈)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消极反馈(无、模糊、真实)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实验3在测试2以后提供两组被试两次消极反馈(vs.无反馈),结果发现,测试1中在无反馈和消极反馈下答案组的真实成绩和估计成绩均显着高于控制组。测试2、3、4中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消极反馈条件。结果还发现,组间比较的自我欺骗结果与组内比较的不一致。实验4在采用金钱奖励和不同消极反馈条件来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发现,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的答案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显着高于控制组。测试2、3、4的无反馈条件下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模糊消极反馈和真实消极反馈,模糊消极反馈条件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真实消极反馈。组间比较的结果与组内比较结果保持一致。实验5在实验4的基础上,启动金钱奖励下的竞争模式。结果发现,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竞争组与无竞争组之间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着差异。无反馈条件,测试2、3、4竞争组的预测成绩组显着高于无竞争组;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和测试4的预测成绩显着高于无竞争组。研究叁采用前瞻性范式,来考察消极反馈条件下作弊妨碍对自我欺骗消退的影响,以及不同自尊者的个体差异。实验6中设置了作弊妨碍,即被试需要按键主动看答案作弊。结果发现,在测试1中,叁种反馈条件下,妨碍组被试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显着低于无妨碍组;在无反馈条件下的3次测试和在模糊消极反馈条件下测试2中妨碍组被试的预测成绩显着低于无妨碍组。实验7筛选出高低自尊被试施测,结果发现,测试1中妨碍组和无妨碍组的高低自尊者的估计成绩和真实成绩均无显着差异。无妨碍组中,在测试2、4中无反馈条件和模糊消极反馈下,以及测试3中真实消极反馈条件下,高自尊被试的预测成绩均显着高于低自尊被试。妨碍组中的高低自尊者的预测成绩在不同反馈条件下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前瞻性”范式是一种研究自我欺骗的有效实验方法,它能有效通过诱导的作弊行为来建立积极信念,进而诱发自我欺骗的发生。实验中,相比无动机条件下,金钱奖赏的动机有利于诱发自我欺骗。消极反馈通过自我欺骗发生前阻碍个体积极信念的建立和自我欺骗发生后削弱个体积极信念,并提高自我认知,来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自我欺骗不会在消极反馈后立即消失,而在时间进程中逐渐消退。模糊消极反馈能够有效地减少自我欺骗的发生,但并不能消退自我欺骗;真实消极反馈比模糊消极反馈更能有效地削弱自我欺骗的发生,并能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作弊妨碍可有效地减少了作弊行为和对自我成绩积极信念的建立,提高自我作弊行为的意识,从而削弱自我欺骗,并在消极反馈条件下加速自我欺骗的消退。自尊与自我欺骗呈正相关,且高自尊者的自我欺骗的消退要慢于低自尊者,但这种相关性只在无作弊妨碍条件下有效。自我欺骗消退后,个体有着更好的成绩表现。个体会在自我欺骗消退中受益,消退自我欺骗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自我欺骗的消退不仅来自个体对自我行为的内省,也来源于他人或者组织者的消极反馈、不道德行为的干预。社会或企业的组织者可以通过重复多次消极反馈来消退个体自我欺骗,采用真实模糊反馈可以更有效地消退自我欺骗;也可塑造个体的积极价值标准,通过不道德行为的干预(如作弊妨碍)来提高不道德行为意识,进而有效地促进自我欺骗的消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极反馈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璐.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消极反馈语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刘娟.自我欺骗的消退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付颢琬.市场反馈“消极”养老地产该走向何方[N].中国商报.2019

[4].邓翠艳.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指放松治疗产后盆底痛的临床疗效及对产妇产后消极情绪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5].李敖婷.制造业企业消极业绩反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6].葛菲,连燕玲,贺小刚.消极反馈与高管变更: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经济管理.2016

[7].吴敏.人际功能与外语教学中的教师消极反馈[J].课程教育研究.2015

[8].郭云,廖建桥.企业管理中消极反馈背后:“哑效应”现象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

[9].吴敏,王健.人际功能与外语教学中的教师消极反馈[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吴明证,梁宁建,孙晓玲.消极反馈条件下青少年自尊结构与注意偏差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

标签:;  ;  ;  ;  

消极反馈论文-王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