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金融产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它同一切其他的产品一样,也有价格,一般以利率、汇率以及费率形式表现。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深化,利率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市场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只有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促进银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由于外币贷款比人民币贷款先行一步实行了市场化的利率,贷款定价自主权的回归引发了各银行之间激烈的价格战。这些竞争往往少了一些理性,多了几分盲目,不由使人担忧起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本币贷款的前景。因此,加强对存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学会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目标客户市场,对于商业银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的经营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信贷业务是以本博利的经营行为,发放贷款就避免不了风险,但这个风险必须是可控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基本的原则。所以,对客户的风险进行评价与管理是商业银行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提示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然导致传统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应该调整经营重心,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客户市场,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定价: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信贷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根据自己的经营取向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融资对象,从而确保所赚取的收益足以覆盖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作者认为,在贷款定价中,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EVA)等于零时的保本利率为下限,充分考虑客户风险及银一客整体关系”的贷款定价机制。以此为指导,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基本模式为:贷款目标利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税负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回报+经济增加值目标收益+/-竞争性浮动在论文中对贷款定价公式中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中的风险成本是贷款定价中的关键和难点。风险成本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是损失的平均值,以准备金形式被计入了贷款价格,非预期损失是损失对预期损失的偏离,即标准差,它需由银行的资本来抵御,以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营。本文还提出了贷款定价的权变因素—竞争性浮动的概念,即为了避免贷款价格的一厢情愿,增强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定价时需要考虑外部竞争环境、客户综合效益、银行自身结构调整等因素。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上,文章运用了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