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浙江建德311600)
【摘要】目的:对开放腹膜钱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2006年6月—2014年11月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小组,两组患者均为60例。实验组采用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均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前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091-01
腹股沟疝是腹股沟区经常出现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现阶段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次研究旨在对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6年6月—2014年11月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6~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5±6.37)岁。病程为1~6年,病程平均值为(3.12±1.10)年。对照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5~87岁之间,平均年龄(53.16±6.54)岁。病程为2~7年,平均值为(3.18±1.1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与病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手术过程中使用的网片为聚丙烯定型产品中的成型网片。在腹股沟上方平行处做斜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与腹外斜肌层逐层切开,在切开提睾肌,游离精索以后,确定疝囊位置,并在提起疝囊以后,进行疝囊回纳,若疝囊较小,医师可以采用直接经内环口回纳的回纳方案,在疝囊较大的情况下,医师需对疝囊进行横断处理,并要在远端止血以后高位结扎疝囊颈部。腹壁下动静脉血管之中需要置入D-10成型补片。手术期间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精索血管、髂腹股沟神经与生殖股神经,缝合方式采用逐层缝合的方式[1]。
对照组使用传统疝修补手术。手术过程中,医师需要将组织逐层切开,并要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以后,完成组织深面的钝性分离。切除精髓内脂肪瘤样组织,分离疝囊周边组织,回纳疝囊。利用腹横筋膜间断缝合控制深环处可能出现的较大缺损。在精索切开以后,利用不吸收缝线完成腹内斜肌下缘、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的缝合,最后在精索复位以后,完成腹股沟浅环重建[2]。
1.3观察指标
围术期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
围术期指标指的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腹壁肌肉强度减弱、腹内压升高是腹股沟疝的主要产生原因。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旨在增加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根据本次研究的研究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围术期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种手术的疗效较为接近,但是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实施,要求医师对腹股沟区组织解剖层次进行充分把握,手术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在腹膜前间隙放置疝补片,以保证手术效果。开放式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可以有效避免因解剖过度所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也可以发挥出降低腹股沟区异物不适感的作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切口逐层缝合技巧可以避免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出现。为保证手术疗效,医师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若手术时间较长,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抗生素。
综上所述,开放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均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前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明新周,卢树乾.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130-131.
[2]蒋光富.用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6):145-146.
作者简介:黄怀农(1966.06-),男,浙江义乌人,本科,主治医师,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体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