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九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甫游春》,杜甫形象,文学影响
王九思论文文献综述
倪琳,卢坡[1](2019)在《论王九思杂剧《杜甫游春》中的杜甫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九思在其杂剧《杜甫游春》中以简洁的语言塑造出丰富多样的杜甫形象,文章总结出有六种。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探究杂剧中杜甫形象与杜诗中呈现的杜甫形象之间的关系,藉此可以进一步揭示杜甫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魏敏[2](2019)在《文学地理视角下的王九思与渼陂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述了明代着名文学家王九思的履历及着述,介绍了其故乡陕西鄠邑区渼陂湖的历史演变。评介了王九思与渼陂湖的文学地理意义:认为王九思因为地缘关系,后半生和家乡的风景名胜渼陂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家乡的渼陂湖为自己的名号、作品集名,渼陂湖也成为王九思托身的安乐窝和寄情的载体,正所谓"人因湖名,湖因人显",成为明代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标识。(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12期)
张文利[3](2019)在《“留与那万古千秋教人做话儿讲”——论王九思和康海对王兰卿的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九思和康海分别以散曲和杂剧的形式,礼赞周至乐户女子王兰卿的爱情,同情其悲剧命运,塑造其忠贞爱情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表现出可贵的人文关怀和进步思想,也为陕西秦腔人物保留了珍贵的史料。他们对才子佳人爱情的书写模式,在明代中晚期戏曲发展史上,似亦有津梁之功。(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郑雅宁[4](2018)在《论王九思的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九思的散文被收入其个人着作《渼陂集》及《渼陂续集》之中。王九思散文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杂记、赠序、碑传、书信、随笔等,其中杂记、赠序、碑传类散文数量众多,记录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出行交游和心态情感,富有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代表着王九思散文的艺术成就。(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闫婧媛[5](2018)在《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体制研究——兼论以“院本”命名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狼院本》是王九思在学习、继承杂剧和院本等多种文学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短剧体制。它篇幅短小,口语特征明显,具有讽刺意味,符合孙楷第提出的院本的两个特征"短文"和"诨体"。角色行当上,扮演中山狼的净可以定位为副净,符合院本被讽刺的主角是"副净"的规律。演出形式上,东郭生一人主唱的形式并不符合已知的院本形态。另外王九思将其命名为"院本",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也可能和他对戏曲音乐的喜爱有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牛慧[6](2018)在《康海、王九思曲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海、王九思同属明代文坛“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散曲和戏曲作品在明代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人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类似的仕途经历,且彼此为半生挚友,这些使得他们曲作的共通之处繁多,而不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又使他们的曲作在共性中包含个性。康、王的散曲内容有愤世叹世之曲、乐闲遣怀之曲、风情闺怨之曲、山水景物之曲、自寿祝寿之曲等,康曲多有愤世骂世题旨,锋芒毕露,表达直接痛快,情感多于物象,用词较为雅致;王曲含蓄委婉,平和蕴藉,夹叙夹议,物象多于情感,文字更为通俗。戏曲方面,二人的同名剧作《中山狼》创作动机与题旨大致相同,故事情节设计却大有异趣;《王兰卿》与《杜甫游春》演绎了两个迥然相异的故事,包含着不同意蕴;戏曲的艺术特色亦有异同,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设置,形制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康王二人曲作异同与他们各自的个人遭遇与个性气质有关,更与二人的师承不同有联系。(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8-03-01)
胡彭[7](2017)在《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暨第叁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7日,由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散曲学会联合举办的"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暨第叁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主任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张勃兴、张桂兴,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散曲工委副主任贾学义和陕西省文联、散曲界人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80余人(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7年11期)
牛慧[8](2017)在《论王九思的乐闲遣怀之曲》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九思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较为有名的曲学家,他的散曲题材丰富多样,而乐闲遣怀之曲即为其中一大类。乐闲遣怀之曲包括了放情山水的记游曲、淡泊恬退的隐逸曲、对酒交游的宴饮曲以及一些艳情曲;艺术风格情景交融,雅俗兼备,手法多样,别具特色。(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胜男[9](2017)在《论王九思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进行研究。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其理论核心是以接受者为中心。它意味着不再强调作者试图在文本中写出什么,而是强调读者实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彰显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接受美学,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一代诗坛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往往表现为对其诗歌的阐释、模仿、评点、出版、在诗文中称赏等具体化的言行。杜甫的诗自开元天宝以来,在后人接续地选本、评点、模仿、阐释等具体化的行为中不断地被接受,以至形成壮大的"杜学"。王九思对杜甫诗歌的接受方式则表现在模仿中,而非阐释和评点等。此外,因为模仿者兼具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文本的先行阅读者,又是派生文本的创造者,使得模仿本身又兼具了传播的功能。所以,王九思在对杜甫诗歌加以模仿接受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杜诗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6)
王艳歌[10](2017)在《王九思曲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九思(1468-1551)是明代弘治、嘉靖年间的着名文人,作为“前七子”的重要成员,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边贡和康海一起推动了明代文学的发展。明初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与文质萎弱的“茶陵派”诗盛行一时,使文学流于形式化与表面化,严重禁锢了文人的思想与创作,为了反对这种畸形文风,“前七子”的“真诗在民间”之说应运而生,虽然它的影响有其消极一面,但却使当时浅陋鄙薄的文风有了改变的希望。王九思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文学思想交替更换的关键时期,他与“前七子”中的其他人员互相交往唱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及词曲,使“真诗在民间”的理论得以运用到现实的创作之中,对扭转当时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他因刘瑾一案牵连而被迫致仕后,他创作的散曲与两部杂剧《杜甫游春》、《中山狼》更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他的散曲作品既有长期处于官僚阶层而追求优雅精致的一面,又有长期与乡村百姓接触而质朴俚俗的一面。《杜甫游春》杂剧借杜甫之口深刻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愤懑与志向,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抒情之作,虽然语言上依然倾向于流丽优美的文人士子风貌,但是内容上改变了明代前期神仙道化、歌功颂德的空洞之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元杂剧精神的回归。《中山狼》不仅开启了单折杂剧创作的风气,而且寓言化的写作方法体现了文学作品的一脉相承,使寓言再次进入人们视线,也表达了对世风浇薄的无奈与愤怒。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力图对王九思的曲作及戏曲活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探索。第一章简述王九思曲作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王九思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家庭、仕宦情况对他戏曲创作及戏曲活动的影响;第二章对王九思的散曲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思想内容方面对散曲题材进行分类,把王九思的散曲分为“唱和”、“祝寿”、“相思”、“抒怀”和“村居”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艺术特色方面着重介绍王九思散曲的语言、意境和风格特点,突出王九思散曲以俗为雅的写作手法;第叁章对王九思的两部杂剧进行研究,主要就《杜甫游春》和《中山狼》的创作背景、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突出《杜甫游春》在历史基础上的再创作和创作意图,《中山狼》的体制分析和社会意义;第四章是对王九思及其戏曲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九思致仕之后在家乡的戏曲创作与活动,特别是其对地方戏曲秦腔和眉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九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述了明代着名文学家王九思的履历及着述,介绍了其故乡陕西鄠邑区渼陂湖的历史演变。评介了王九思与渼陂湖的文学地理意义:认为王九思因为地缘关系,后半生和家乡的风景名胜渼陂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家乡的渼陂湖为自己的名号、作品集名,渼陂湖也成为王九思托身的安乐窝和寄情的载体,正所谓"人因湖名,湖因人显",成为明代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标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九思论文参考文献
[1].倪琳,卢坡.论王九思杂剧《杜甫游春》中的杜甫形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魏敏.文学地理视角下的王九思与渼陂湖[J].新西部.2019
[3].张文利.“留与那万古千秋教人做话儿讲”——论王九思和康海对王兰卿的书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郑雅宁.论王九思的散文创作[J].保定学院学报.2018
[5].闫婧媛.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体制研究——兼论以“院本”命名的原因[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8
[6].牛慧.康海、王九思曲作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7].胡彭.张养浩、康海、王九思散曲作品研讨会暨第叁届当代散曲创作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J].中华诗词.2017
[8].牛慧.论王九思的乐闲遣怀之曲[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
[9].李胜男.论王九思对杜甫诗歌的接受[D].内蒙古大学.2017
[10].王艳歌.王九思曲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