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其思想性格、个性气质、文化特性,有极其复杂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但它们深深植根于故乡文化的土壤之中是无疑的。着眼于鲁迅与故乡文化的联系,可以看到,其故乡绍兴(古称会稽),在久远的历史变迁中,固有文化的封闭状态曾经被打破,其文化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的。在这种多元文化内涵中,构成鲁迅与故乡文化联系的核心与纽带是就是浙东民间文化。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有深刻的联系,浙东民间文化是他感悟、认同并追寻远古越文化传统的现实基础,他与故乡文化的联系,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将浙东民间文化置于鲁迅与故乡文化联系的核心位置,即肯定了地缘是构成鲁迅背景文化的重要因素。从大的范围来看,这是一次试图在文化和文学之间、文化和鲁迅之间搭建联系和桥梁的努力,是从文化的范畴去寻找文学之所以如此、鲁迅之所以如此的依据。从“民间”的角度对鲁迅进行考察,是以“贴”的方式走近鲁迅,接近真实的鲁迅。即从精神层面关注鲁迅转向以生存体验的角度来研究鲁迅,这种研究以新理性来代替原来的理性,将鲁迅研究由神圣到民间、从集体性到个体性进一步深化。因此,本论文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源远流长的越文化中,追寻和接近真实的鲁迅,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多样性、民风民俗的地域特殊性、思想家文学家的理论原创性等多维视角,阐明鲁迅的人格风范、个性心理、精神气质、创作实践等是如何受浙东民间文化的丰富滋养和深刻影响的,在本研究领域里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将鲁迅研究推向了更细化和深化。论文共有绪论、主体部分的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析了“浙东”、“民间文化”等概念,解释了为何要把鲁迅置于浙东民间文化这个背景中去剖析和研究,交代了论文选题的其他相关情况、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为“鲁迅的浙东民间文化背景”。影响一个作家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他头顶上的那一方天空尤为重要,因此本章主要是理清影响鲁迅的浙东民间文化环境,包括独特的地理、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的家族、乡风民性等,展示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格局,揭示了构成鲁迅复杂、深厚、多样的浙东民间文化背景,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打下基础。第二章为“鲁迅的民间文化立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民间文化。因此,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等都把眼光投向了民间文化,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将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追溯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凸显现实中的民族特征,由此探寻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性格和共同共通的人类本质。鲁迅就是这很多有识之士中的一个。虽然鲁迅并没有对民间文化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通过对其言论和写作的研究和考察,本章归纳出鲁迅的民间文化观有亲民性、现实功利性和文化选择性的特征。第三章为“鲁迅人格中的浙东民间性”。成就鲁迅伟大人格有多种复杂的思想和文化资源,本章从浙东民间文化这个角度,截取浙东民间文化来关注、甚至锁定浙东民间文化来深入研究鲁迅的人格和它的深刻联系。因为鲁迅在浙东大地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心理气质和人格个性中最基本的面貌特质的形成,都和浙东民间文化的蕴育有莫大的关系。浙东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加上现实生活的融会,构成了独特的浙东民间文化氛围。浙东民间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或直接作用、或间接投射在鲁迅身上,产生了很大作用。也就是说,鲁迅人格中有一定的浙东民间性,追问探索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个性成育过程,不难发现,正是植根和生长在浙东民间文化土壤中的个性心理气质,成为其中较为活跃的导向性因素,积极地发挥了选择和扬弃的作用。第四章为“鲁迅言说里的的浙东民间色彩”。在分析了鲁迅背后的浙东民间文化环境,鲁迅独特的民间文化观以及人格中的浙东民间性后,本章考察出考察鲁迅言说的精神内容和审美本质,离不开浙东民间文化背景和浙东民间文艺的影响,鲁迅言说的重要根基之一就是浙东民间文化,鲁迅没有抛弃这个传统,相反从这里面获得充分的养料,从而成功地完成了创造性转化,使其创作呈现出永恒无穷的深刻魅力。结语部分主要是在总结前几章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这个论题,笔者还有一些未竟的、延续性的思考:一是乡土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支流,那么浙东民间文化是如何参与了新文学的生成及构造过程,以及它在鲁迅那里的审美呈现方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定位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以及新文学之间的关系;浙东民间文化和新文学又是怎样互动,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二是鲁迅和当下的浙东民间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鲁迅是一个世界文化伟人,是-个从浙东民间大地走出去的世界文化伟人,已经成为一个有多重意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统,他和以后的浙东民间文化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总目录[J]. 民间文化论坛 2019(06)
- [2].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民间文化人——基于浙北地区个案的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3].陕西民间文化基于数字智能模式传承分析[J]. 现代交际 2020(05)
- [4].模因论视阈下民间文化特色语汇的翻译与传播——以天水民间文化语汇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01)
- [5].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隐喻——以范庄龙牌会仪式为例[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6].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策略[J]. 商业文化 2020(21)
- [7].新形势下基于潮汕民间文化的文创产品研发调研报告[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25)
- [8].依托民间文化社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06)
- [9].建设我们共同的学术家园——祝贺《民间文化论坛》创办35周年[J]. 民间文化论坛 2017(06)
- [10].论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9)
- [11].内蒙古文化建设要支持民间文化团体发展[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04)
- [12].裕固族民间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4)
- [13].动漫:构建民间文化传播的新空间[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7)
- [14].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古镇特色的融合——以白坭古镇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7)
- [15].民间文化的传承困局及破局之策[J]. 文化学刊 2018(09)
- [16].《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总目录[J]. 民间文化论坛 2016(06)
- [17].引导和鼓励民间文化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J]. 民主 2016(12)
- [18].求真求是 向上向善——侯仰军的民间文化研究与批评之路[J]. 长江文艺评论 2016(03)
- [19].“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J]. 山西档案 2017(03)
- [20].从现代民间绘画的崛起看民间文化的复兴[J]. 安顺学院学报 2017(03)
- [21].在民间文化的“供给侧”下功夫[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22].浅谈主流媒体如何宣传引导民间文化[J]. 当代电视 2017(11)
- [23].民间文化引入地方教育可行性分析[J]. 文学教育(上) 2016(01)
- [24].南充市民间文化与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 文学教育(上) 2016(02)
- [25].沿淮流域安徽民间文化的现实回顾与另类解读[J]. 美与时代(上) 2016(01)
- [26].论“新民间文化”的媒介呈现[J]. 文化与传播 2015(06)
- [27].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刘三姐“歌仙”形象的建构[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3)
- [28].浅谈数字智能媒体在陕西民间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实践[J]. 长江丛刊 2020(08)
- [29].智能媒体技术在陕西民间文化传承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J]. 东西南北 2020(07)
- [30].民俗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力转化探索[J]. 巴蜀史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