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东部合阳地区土壤微形态对退耕还林的响应研究

关中东部合阳地区土壤微形态对退耕还林的响应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合阳地区退耕前后两种土壤的微形态特征,试图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土壤微形态的变化规律,较科学地解读土壤微形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指示意义,为土地退耕还林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本文在关中东部合阳地区选择退耕前典型农业耕作土壤(BMC1)和退耕后花椒林地土壤(BMC2)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详细野外研究基础上,在Leica-DMRX偏光显微镜下对土壤薄片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应用ACT-1系统采集了典型的土壤微形态数字图像,用SISC IAS V8.0图象分析软件对土壤微形态单元(如粗颗粒面积、周长、长度、宽度、长宽比、圆度、等圆直径等)进行了定量测量和分析,用Origin,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后期处理。同时,对土壤水分、pH值、磁化率、粒度、TOC、土壤元素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初步获得下列认识:(1)退耕还林对土壤质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cm以上的表层,退耕后土壤A1层的保水性能高于退耕前土壤的Ap1层,TOC、土壤粘粒含量也高于退耕前土壤;退耕后土壤常量元素Ba、MgO、Sr、CaO的平均含量低于退耕前,Fe2O3、SiO2、Ti、Na2O、Al2O3、K2O的含量高于退耕前;退耕后土壤微量元素Cu、Mn、Ni、Pb、Zn低于退耕前,Co高于退耕前土壤。(2)在合阳地区,从旱作农业耕作土壤转变为林地土壤后,经过一段时间(大于10年),土壤剖面会产生一定影响,时间越长这种分异越明显。当从耕地转变为花椒林地后,土壤剖面由Ap1-Ap2-BC-Bt-C构型转变为A1-A2-BC-Bt-C构型。(3)退耕还林作用对土壤Bt和BC层的粗颗粒(>10μm)形态影响微弱,但对土壤表层(退耕前土壤的Ap层,退耕后土壤的A层)的粗颗粒形态分布有显著影响。在Bt和BC层中,退耕前后土壤粗颗粒形态均呈次棱角状-次圆状,能反映颗粒形态特征的参数分布范围也基本一致。在表层中,退耕前后土壤的颗粒都呈次圆-次棱角状形态,但是反映粗颗粒形态特征的参数分布范围明显不同,尤其是在退耕后土壤的A1层中,颗粒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平均长度、平均等圆直径明显大于退耕前土壤Ap1层,而平均圆度、平均长宽比值小于退耕前土壤。退耕还林作用对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影响不明显,仍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主,但是矿物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4)退耕前后土壤形成物种类一致,都以粘土矿物为主,方解石和无定形Fe含量次之。退耕前后土壤形成物含量在Bt、BC层差别微小,但在表层却有非常显著的区别。在Bt层中,退耕前后均出现大量残积粘土,呈团块状连续分布,大多被铁锰浸染呈红色或褐色;在BC层中,退耕前后均出现一定数量的残积粘土,淀积粘土较少见。在退耕前土壤Ap2层和退耕后土壤A2层中均出现大量铁染残积粘土,但退耕后土壤出现残积粘土数量较退耕前更多,并且在退耕后土壤的A1层中,有淀积粘土出现,在退耕前土壤Ap1层中却没有发现。(5)退耕前后土壤孔隙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表层,孔隙在形状和分布等方面差别显著。当从农耕地退耕为花椒林地后,孔隙壁光滑程度和连通性变强,孔隙形态变得更为规则,孔隙率由18%~23%增加为20%~32%。(6)有机质的类型在退耕前后土壤中是一致的,均明显可见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在Bt和BC层中,退耕前后的有机物数量相近,都较少。但在土壤表层中有机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别,尤其是退耕后土壤的A1层中,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多于退耕前土壤Ap1层的含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1.1.1 论文的选题
  • 1.1.2 研究内容
  • 1.2 土壤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1 土地退耕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2 土壤微形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区域自然背景
  • 2.2 研究材料的选择和样品采集
  • 2.3 实验方法
  • 2.3.1 野外采样
  • 2.3.2 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
  • 2.4 土壤理化性质测量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 退耕前后土壤剖面特征
  • 3.2 土壤微形态
  • 3.2.1 土壤孔隙
  • 3.2.2 土壤形成物
  • 3.2.3 土壤粗颗粒形态和矿物组合
  • 3.2.4 土壤有机质
  • 3.3 土壤理化性质
  • 3.3.1 退耕前后土壤水分
  • 3.3.2 退耕前后土壤pH值
  • 3.3.3 磁化率
  • 3.3.4 退耕前后土壤质地特征
  • 3.3.5 退耕前后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 3.3.6 退耕前后土壤元素的含量
  • 第4章 讨论
  • 4.1 退耕前后土壤微形态的变化对比
  • 4.1.1 粗颗粒形态和矿物组合变化
  • 4.1.2 土壤形成物的变化和土壤有机质
  • 4.1.3 土壤孔隙变化
  • 4.2 退耕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
  • 第5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微形态照片
  • 附录2: 研究工作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施肥方式下的土壤微形态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12)
    • [2].新媒体语境下美术作品的“微形态”传播[J]. 记者观察 2020(15)
    • [3].凌家滩遗址外壕沟沉积物反映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壤微形态研究案例[J]. 南方文物 2020(03)
    • [4].“微形态”下水电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03)
    • [5].土壤微形态研究进展综述及前瞻[J]. 土壤 2008(05)
    • [6].木犀属植物叶片微形态结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7].颗粒材料修正的微形态连续体模型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 2020(06)
    • [8].近江蛏精子超微形态结构观察及与缢蛏精子的比较[J]. 水产学报 2011(01)
    • [9].超微形态教学引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03)
    • [10].河西走廊不同生境芦苇叶表皮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1].土壤微形态国际大会[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03)
    • [12].山东宽广蜡蝉成虫泌蜡结构超微形态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1)
    • [13].微形态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18)
    • [14].合被韭与长梗合被韭的叶表皮微形态比较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5].山东莎草属植物果实形状及果皮微形态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4(03)
    • [16].关中东部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研究[J]. 土壤学报 2009(02)
    • [17].多裂骆驼蓬种皮微形态及其粘液特征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8].葡萄霜霉菌发生过程超微形态观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12)
    • [19].血液回收和血液保存对红细胞超微形态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4(01)
    • [20].5个榕树品种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比较[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10)
    • [21].4种百里香属植物种皮微形态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4)
    • [22].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微形态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10)
    • [23].渭北旱塬区典型农业耕作土壤微形态分形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9(06)
    • [24].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2)
    • [25].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大帽藓叶表面及叶尖的微形态结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26].山东筋骨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2)
    • [27].山东莎草属植物苞片表皮微形态研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8].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研究的进展[J]. 山地学报 2011(06)
    • [29].景深合成技术在植物光学微形态研究上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11(09)
    • [30].沟稃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 电子显微学报 2015(04)

    标签:;  ;  ;  ;  

    关中东部合阳地区土壤微形态对退耕还林的响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