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

龚淑霞(吉林省蛟河市人民院吉林蛟河1325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79-02

重症颅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术前的观察与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医生对病人及时有效的处理,失去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现对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16.5—52岁,平均38.5岁;开放性颅脑损伤17例,硬膜外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7例,多发性血肿17例,后颅窝血肿5例。55例行气管切开,经救治7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88.75%,9例死亡,死亡率11.25%。

2病理体会及观察

2.1早期的呼吸道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颅内压的增高或应激因素,多数都会发生呕吐及消化道出血,加上多数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而导致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所误吸,所以,在患者入院初期一定要及时消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取出义齿,使头偏向一侧,如有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并于口腔放置通气道,如有呼吸窘迫或者发绀出现,要立刻报告医生尽早行气管切开,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机。

2.2吸痰护理

2.2.1正确的吸痰方法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每隔15min吸痰一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不超过300mmHg(40kPa),插管深度以20—40cm为宜,将吸管曲折,阻断负压,待插到需要深度时,在缓慢放开,慢慢上提,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对于颅底骨折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禁止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颅底损伤和大量脑髓积液漏出及大量出血。

2.2.2吸痰时注意监测呼吸、心率和血压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数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气管正常反射消失,当吸痰过程中吸管刺激到气管隆突时,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呼吸骤停,所以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吸痰时,要同时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

2.3气管切开的护理

2.3.1有效地湿化呼吸道由于气管切开后气管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减弱消失,痰液易变的黏稠甚至干结,阻塞呼吸道,影响正常呼吸,甚至引起细菌入侵繁殖,导致肺部感染,所以,气管切开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每4h气道湿化一次,可采用雾化吸入法,雾化液一般采用生理盐水40ml加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2mg,如痰液粘稠可加糜蛋白酶400u,雾化液温度以20摄氏度为宜。

2.3.2加强局部换药气管切开处坚持每天至少换药一次,换药时要用生理盐水及碘酒、酒精对切口周围彻底消毒,并以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少量撒于切口上,再用纱布垫覆盖包扎,如纱布垫打湿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严密观察切口,防止感染。

2.4氧疗的护理

2.4.1避免持续高浓度吸氧或间断吸氧持续高浓度吸氧容易导致氧中毒,间断吸氧可能导致重症颅脑损伤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再缺氧损伤。所以,重症颅脑损伤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吸氧时应该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或者持续低流量吸氧间断给予高流量,或是持续高流量吸氧间断给予低流量,对于病情危重确需持续高流量吸氧者,建议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次,并严密观察是否有氧中毒出现。

2.4.2酒精湿化乙醇具有消泡作用,能有效除去气道内的泡沫,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加压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促进氧的弥散,提高机体动脉血SaO2和PaO2,从而更好地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地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机体缺氧状态,特别是大脑缺氧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2.5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瞳孔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颅高压三主征,若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同时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大、瞳孔及呼吸节律变化则提示颅内压高或脑疝早期。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对多发性复合性伤患,因多处脏器损伤、失血性休克、内脏破、血气胸、ARDS等,3例死亡,可见多发复合伤死亡率高,必须足够重视。立即请相关科室会诊,同时做好脑外及相关科室术前准备。

综上所述,虽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重症颅脑损伤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呼吸护理难度大,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在护理工作中工作仔细、严格操作,应用准确而正确的方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中一定能为医生赢得更多的时机,并进一步提高重症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重症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