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子定位论文-高菲,林鹏飞,边显丽,刘娜,焉传祝

外显子定位论文-高菲,林鹏飞,边显丽,刘娜,焉传祝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显子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外显子组测序,近亲结婚,神经肌肉病,肌活检

外显子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高菲,林鹏飞,边显丽,刘娜,焉传祝[1](2015)在《利用纯合子定位结合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近亲婚配神经肌肉病家系的分子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是一组遗传模式和临床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常染色体遗传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的盆带肌和肩胛带肌的无力和萎缩。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LGMD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LGMD2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GMD2G,于青少年期起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四肢近端肌及下肢远端肌的无力和萎缩,肌活检有或无镶边空泡,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世界范围内仅有不到20例的家系被报道。目前已知,TCAP编码的Z盘蛋白Telethonin的突变是LGMD2G的致病改变。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eredit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hIBM),是一组以肌纤维内镶边空泡和管丝包涵体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神经肌肉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准包括家族式遗传方式,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起病,主要累及下肢远端肌群,胫前肌受累较早且较重,股四头肌极少受累,肌活检光镜下见大量镶边空泡,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目前,该病唯一已知的致病基因为GNE。课题组收集了一个近亲结婚的家系,经详细的临床分析发现:两名患者肌纤维内存在大量镶边空泡,无炎症细胞的浸润,双下肢肌萎缩明显,双上肢肌力较为正常,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初步怀疑为一hIBM家系。但是,对患者行GNE基因突变检测未发现任何与临床提示相符的突变,因此,推断该家系可能存在一新的致病基因或者患者罹患的是另外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病。而目前,基于分子水平对家系成员进行分析是此类罕见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于是,我们利用Illumina SNP芯片对家系进行了连锁分析,将致病区域定位到了染色体的几个区段。之后,结合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在TCAP基因内存在一c.165_166insG的纯合移码突变,初步推测该变异为家系的致病突变。随后,我们利用PCR及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及来自家系外的正常人进行了突变分析,证实该突变为致病变异。此外,我们构建了突变型及野生型的稳筛细胞系,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了突变导致蛋白截短的现象。最后,基于在体水平,我们利用斑马鱼动物模型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证实了突变会导致肌营养不良相关表型。综上所述,我们确定该家系为一近亲结婚的LGMD2G的家系,而TCAP基因c.165_166insG的改变为家系的致病突变,并且进一步印证了LGMD表型的异质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1-01)

陈建欢,邱靖森,郑玉倩,陈浩宇,彭智培[2](2012)在《通过对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首发病人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快速定位致病性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在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研究中用常规的候选基因筛选方法排除已知突变及定位新突变常常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费用。本研究尝试通过经济有效的外显子组测序方法鉴定ADCC中的致病性突变。实验采集了一个有叁代患者的ADCC家系和200例无亲缘关系的老年性白内障对照,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用(本文来源于《遗传学为人类造福——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6)

陈伟[3](2011)在《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和应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大动脉转位致病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是定位疾病相关基因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高度近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中国人群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及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对大动脉转位表型不一致同卵双胞胎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高度近视是指屈光度小于-6.00D或眼轴长度大于26mm的极端近视情况,尽管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易感基因尚不明确。为了定位中国人群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开展了基于DNA混合池(DNA pooling)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首先,在476例高度近视患者和275例健康对照中通过对MIR100HG和BLID基因区域的19个标签SNP进行分型和关联分析,排除了前人在日本人群定位的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对中国人群易感性的贡献(全部标签SNP关联结果显着性均大于0.05),提示中国人群拥有自己特异的遗传易感性。以此为基础,对504例高度近视患者和276例健康对照进行基于ENA pooling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通过个体分型对关联结果进行验证,最终获得9个与疾病显着相关基因区域。通过对相关区域的功能分析定位PDE4B基因内含子上的rs10889602为候选易感位点(pooling p=1.38×10-6,个体分型p=0.0198)。进一步在来自两个不同人群队列的总计1,606例患者和1,509例对照中对该位点进行重复验证,最终整合所有结果认为rs10889602与中国人群高度近视易感性存在关联(pmeta=3.72×10-3)。同时在合作者的研究中证实抑制PDE4B基因功能可以诱导豚鼠产生近视表型。大动脉转位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其致病机制至今仍没有定论。为了验证遗传因素在大动脉转位发病中的作用,对一方患病、一方正常的一对同卵双胞胎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高通量测序总计获得了49个在双胞胎间存在差异的突变位点,通过质谱分型证实这49个位点全部来源于测序错误。同时,插入缺失分析和拷贝数变异分析也未发现确证的差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双胞胎均在调控不对称发育的NOTCH1基因上存在影响蛋白功能的错义突变(G1437R)。该基因在前人报道中是法洛氏四联症及主动脉瓣狭窄的致病基因。尽管未能证实体细胞突变在双胞胎差异表型中的贡献,研究结果仍提示遗传因素在大动脉转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期刊2011-05-01)

蔡榕榕[4](2010)在《癌症相关点突变共同定位的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SE)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基因编码区的点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是导致人类遗传疾病突变中最常见的类型。但是,这些与疾病相关的点突变并不仅仅是在基因编码序列上随机分布,而是会在基因编码序列的某些区域出现富集现象。导致这些疾病相关点突变在某些特定基因编码区域内发生富集现象的原因,以及发生点突变富集的编码区域内特定外显子功能元件的分布特点,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十分清楚,仍是生物学家研究的焦点。而癌症作为当今世界人类最关注的疾病之一,癌症相关点突变是否也存在着这种在基因编码区特定区域富集的现象?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分析99个人类疾病基因中1,227个癌症相关点突变,发现其中大于60%的点突变所在的位点同时也是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SE)基序上的位点。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了大多数癌症相关点突变存在着与ESE基序共同定位的现象,这种共同定位的关系很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外显子的非正常剪接相关。此外,为了阐明这些癌症相关点突变共同定位的ESE潜在的生物学特征,本文对99个疾病基因中与癌症相关点突变共同定位的ESE基序及其这些癌症相关点突变进行了较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的分析结果如下:1.定位于ESE基序上癌症相关点突变更倾向位于外显子5’和3’末端1nt~50nt的区域。2.定位于ESE基序上癌症相关点突变更倾向是“保守型”突变,这种类型的突变并不改变编码蛋白的结构或影响很小。3.癌症相关点突变共同定位的ESE共有序列比已知ESE共有序列更加保守。4.位于ESE基序上每个CpG位点上发生癌症相关点突变的频率是位于非ESE基序上(除ESE基序以外外显子其他区域)每个CpG位点上发生突变的4倍左右。这表明CpG双核苷酸是ESE基序上发生癌症相关点突变的热点区。综上所述,大多数癌症相关点突变改变了ESE基序从而使其不能与剪接因子SR蛋白正确结合,而导致外显子不能被识别产生外显子跳跃现象;此外,ESE基序共同定位的癌症相关点突变更多的位于外显子两端,表明这些点突变更可能对外显子的正常识别和剪接产生影响。以上两个结果都充分说明了癌症相关点突变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是与外显子的非正常剪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王颖,赵晓枫,徐宁迎[5](2008)在《猪TPO基因的定位及其第14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是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酶。本文利用INRA IMpRH将猪TPO基因定位在猪3号染色体q21-q27区域。并在该基因的14外显子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PO+-A/C~(2406)),利用PCR-RFLP方法,对这一多态位点在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金华猪群体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基因型与体长、最后一根肋骨处背膘厚、肉色、眼肌导电率显着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外显子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在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研究中用常规的候选基因筛选方法排除已知突变及定位新突变常常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费用。本研究尝试通过经济有效的外显子组测序方法鉴定ADCC中的致病性突变。实验采集了一个有叁代患者的ADCC家系和200例无亲缘关系的老年性白内障对照,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显子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高菲,林鹏飞,边显丽,刘娜,焉传祝.利用纯合子定位结合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近亲婚配神经肌肉病家系的分子诊断[C].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2].陈建欢,邱靖森,郑玉倩,陈浩宇,彭智培.通过对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首发病人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快速定位致病性突变[C].遗传学为人类造福——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论文集.2012

[3].陈伟.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和应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大动脉转位致病基因[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1

[4].蔡榕榕.癌症相关点突变共同定位的外显子剪接增强子(ESE)特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王颖,赵晓枫,徐宁迎.猪TPO基因的定位及其第14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外显子定位论文-高菲,林鹏飞,边显丽,刘娜,焉传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