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后,企业通过再次公开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被称为股票的再次公开发行(SEO)。SEO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获得外部资金资源的方法,主要有配股、定向增发和公开募股的方式。世界各国关于再次公开发行的研究都表明,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常常会伴随着市场对于宣告的负面反应。在美国股票市场,股价在公开募集公告发布时的下降幅度为2.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能够最小化市场对公开募股公告发布时的负面反应,企业通过不同的行动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业绩的信号,希望藉此减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此外,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控的同时,也会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对证券市场进行干预。在中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限制股票的供给,针对股票的发行颁布了许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在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上,股票再次公开发行的公告效应通常会发生在宣告日这一天的前后。但是在中国,却存在着不同的日期,比如,董事会会议召开日期,股东大会召开日期,中国证监会批准日期,再次公开发行的宣告日和发行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证监会对于股票的发行需要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审批流程。这些监管举措产生了一系列投资者所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与现有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选取的这些宣告日期都是在证券发行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日期,而且也深入研究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包括:这些宣告日期的前后市场对于SEO事件的反映,市场产生异常的宣告效应的原因,一个漫长的股票发行程序是否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国证监会针对SEO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所产生的规范效应是什么,特别是对成长性公司的效应。此外,中国在2006年引入了定向增发制度,但是直到现在笔者仍然没有发现关于不同的宣告日期时的定向增发宣告效应的研究,而这些宣告效应正是获得异常回报的原因。本文通过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来捕捉股票发行宣告时的异常收益情况,发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中,与公开募股和定向增发相比,市场对于配股宣告所产生的负面反应更加强烈。对社会公开募股过程中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后,笔者也证明有负面的市场反应产生。其中,市场的负面反应最强烈的日期是发行日,其次是董事会会议召开日和宣告日。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中,研究结论支持以下假设:市场对宣告日产生负面反应的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市场对发行日的负面反应是因为证券市场中股票供给所产生的卖压。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漫长的股票发行程序是否能够通过在股票发行期间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减少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存在一系列的宣告日期(比如,董事会召开日期,股东大会召开日期,证监会批准日期和公开宣告日期),信息的不对称性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本文也发现中国证监会为了控制股票发行规模而采取各种举措,并通过加强上市公司内部财务信息的公布,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笔者还发现,在2002年之后企业能够更好地向市场传递有关投资项目的信息,这也减少了宣告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市场对于配股宣告的反应而言,市场最强烈的负面反应出现在除权日。研究表明股票的募集规模小会传递给市场一种负面的信息:企业无法获得投资项目,这会致使企业股价下跌。此外,具有高账面价值的市场对宣告期的异常报酬也是呈反向关系的,这就告诉投资者要警惕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证监会对于配股发行的审批而发布的掩盖在财务报表数据下的信息。最后,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在董事会召开日时具有很强的正面反应。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普遍认为定向增发的企业具有较高的质量,因为定向增发都是向具有高净资产的投资者出售,他们具有很强的公司价值分析能力。与折价发行定向增发的企业相比,溢价发行的企业具有更显著的价格效应。除了价格效应之外,本文还证实了投资机会假设,即:定向增发发行的规模越大,对于企业前景方面的信息就会越正面。纵观本文的研究结论,都表明股票发行的漫长程序和会计制度都有利于避免市场对于某一特定宣告日的不利反应,因为这可以不断提升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信心,随着发行审批流程的时间推移投资者能够更加了解发行企业的价值。但是,这些规则制度的执行需要严格的监管,因为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能够十分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如果企业的财务报表仅仅是为了迎合证券发行的制度规范,那么这可能会导致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