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具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等特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验室的前期研究中,紫外光催化技术被成功地应用于控释膜的制备中。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就是考察将这种新型的控释膜应用于硝酸异山梨酯(ISDN)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可行性。首先,为了筛选出优选控释膜,通过体外扩散实验考察了9种备选控释膜对不同浓度的ISDN溶液的通透性能。实验结果显示,9种聚合物薄膜都可以零级速率控制ISDN的释放,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渗透速率J都呈线性增加。其中聚合物薄膜ABC7对ISDN表现出最好的通透性,为优选控释膜。为了筛选出适当的药库基质,2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乙基纤维素(EC)和聚乙烯醇(PVA)被选为备选药库基质。将2种药库基质分别制备成为含药量约为9.5%的药库薄膜,然后与聚合物薄膜ABC7紧密相叠后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药物都为零级释放,无突释现象,以PVA为基质的药库薄膜的渗透速率较大。因此PVA为优选药库基质。为了筛选出适当的促渗剂,油酸、尿素和丙二醇被选为备选促渗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备选促渗剂、PVA制备成含药量约为9.5%的药库薄膜。将含有3种不同促渗剂的药库薄膜分别与聚合物薄膜ABC7及离体小鼠皮肤紧密相叠后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并以不含促渗剂的药库薄膜作为对照,考察3种促渗剂对聚合物薄膜ABC7和离体小鼠皮肤通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3种促渗剂对聚合物薄膜ABC7的通透性能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离体小鼠皮肤的通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促渗剂为尿素时,离体小鼠皮肤对ISDN的通透性最大,因此尿素为优选促渗剂。然后将聚合物薄膜ABC7夹在含尿素的药库薄膜和离体小鼠皮肤中间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药物为零级释放,无突释现象,累积释药量与时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一种亲水性的压敏胶被用于此研究中,该压敏胶是以聚维酮(PVP)、明胶和PEG400为基质制备而成的。将聚合物薄膜ABC7夹在亲水性压敏胶以及含尿素的PVA药库薄膜中间,形成一个初步待考察的硝酸异山梨酯贴片,然后将其与离体小鼠皮肤紧密叠加后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药物为零级释放,无突释现象,累积释药量与时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由于压敏胶对ISDN也有一定的控释作用,造成渗透速率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少量的ISDN分散在压敏胶中,然后将聚合物薄膜ABC7夹在含药的压敏胶与药库薄膜(尿素为促渗剂)中间,组成一个进一步待考察的硝酸异山梨酯贴片ISDN-tape,然后将此贴片与离体小鼠皮肤紧密叠加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药物为零级释放,无突释现象,累积释药量与时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由压敏胶的控释作用造成的渗透速率下降的现象有所缓解。将Frandol? tape与上述进一步待考察的硝酸异山梨酯贴片ISDN-tape分别与离体小鼠皮肤紧密叠加后用于透皮扩散实验,并将两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显示药物都为零级释放,无突释现象,累积释药量与时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两者的渗透速率和48h的累积渗透量都很相近。最后,我们成功地制备了由含有尿素的PVA药库基质,自制控释膜,以及含药压敏胶三个部分组成的ISDN-tape。该贴片与Frandol? tape的体外扩散实验具有可比性,这证实了将这种新型控释膜应用于硝酸异山梨酯贴片的可行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 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2. 经皮给药系统的优缺点3. 经皮给药系统的基本类型3.1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3.2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dispersion type TDDS)3.3 骨架扩散型TDDS(matrix-diffusion type TDDS)3.4 微型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 type TDDS)4. 传统控释膜的制备方法及缺点5. 制备新型控释膜的方法的介绍6.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6.1 硝酸异山梨酯的分子结构和性状6.2 课题意义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 硝酸异山梨酯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1. 仪器2. 药物的分析方法和结果2.1. HPLC 测试条件2.2. Waters 测试结果2.2.1 绘制标准曲线2.2.2 测试回收率2.2.3 精密度实验2.3. Agilent 测试结果2.3.1 绘制标准曲线2.3.2 测试回收率2.3.3 精密度实验第三章 控释膜的筛选1. 化学试剂1.1 紫外光催化反应试剂表(表8)1.2 试剂供应商2. 设备器材3. 九种候选聚合物薄膜的合成及通透性能的综述3.1. 合成过程及主要参数3.2. 九种候选聚合物薄膜的药物通透性能的前期研究成果3.2.1.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 三元共聚物(ABC1)3.2.2.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 三元共聚物(ABC2)3.2.3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巴豆酸仲丁酯]三元共聚物(ABC3)3.2.4.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丙烯酸-2-丁氧基乙 酯]三元共聚物(ABC4) 3.2.5.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丁氧 基乙酯]三元共聚物(ABC5)3.2.6.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 基乙酯]三元共聚物(ABC6)3.2.7.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顺丁烯二乙酯]三元 共聚物(ABC7)3.2.8.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顺丁烯二丁酯]三元 共聚物(ABC8)3.2.9. [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 -2-硝基)丙酯]三元共聚物(ABC9)4. 九种候选聚合物薄膜的硝酸异山梨酯通透性实验4.1. 聚合物薄膜的药物通透性实验步骤4.2. 数据分析方法4.3. 聚合物薄膜的硝酸异山梨酯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1.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1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2.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2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3.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3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4.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4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5.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5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6.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6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7.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7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8.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8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4.3.9. 备选聚合物薄膜 ABC9 的药物通透性实验结果5. 小结第四章 药库基质的筛选1. 试剂2. 药库薄膜的制备2.1. EC 为基质的药库薄膜的制备2.2. PVA 为基质的药库薄膜的制备3. 药物的稳定性实验4. 药库薄膜的扩散实验4.1. EC 为基质的药库薄膜的扩散实验4.2. PVA 为基质的药库薄膜的扩散实验5. 小结第五章 促渗剂的筛选1. 试剂2. 含促渗剂药库薄膜的制备2.1. 药库薄膜中各成分的含量2.2. 药库薄膜Ⅰ的制备2.3. 药库薄膜Ⅱ的制备2.4. 药库薄膜Ⅲ的制备3. 含促渗剂药库薄膜的扩散实验3.1 促渗剂对聚合物薄膜ABC7 的影响3.1.1 药库薄膜Ⅰ与ABC7 结合的扩散试验3.1.2 药库薄膜Ⅱ与ABC7 结合的扩散试验3.1.3 药库薄膜Ⅲ与ABC7 结合的扩散试验3.1.4 实验结果的比较3.2. 促渗剂对离体小鼠皮肤的影响3.2.1. 不含促渗剂的药库薄膜与离体小鼠皮肤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试验3.2.2. 药库薄膜Ⅰ与离体小鼠皮肤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试验3.2.3. 药库薄膜Ⅱ与离体小鼠皮肤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试验3.2.4. 药库薄膜Ⅲ与离体小鼠皮肤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试验3.2.5. 实验结果分析3.3. 药库薄膜Ⅲ与聚合物薄膜 ABC7、离体小鼠皮肤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4. 小结第六章 压敏胶的制备1. 试剂2. 亲水性压敏胶的制备2.1. 不含药的压敏胶的制备2.2. 含药压敏胶的制备3. 体外透皮扩散实验3.1. 不含药压敏胶、ABC7 和药库薄膜Ⅲ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3.2. 含药压敏胶、ABC7 和药库薄膜Ⅲ结合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4. 小结? TAPE 的对照实验'>第七章 实验室制ISDN-TAPE 与FRANDOL? TAPE 的对照实验1. 对照品来源及规格? Tape 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2. Frandol? Tape 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 Tape 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的对照'>3. ISDN-tape 与 Frandol? Tape 的体外透皮扩散实验的对照附录1 硝酸异山梨酯的标准曲线附录2 控释膜的筛选附录3 药库基质的筛选附录4 促渗剂的筛选附录5 压敏胶的制备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经皮给药系统论文; 控释膜论文; 紫外光催化技术论文; 硝酸异山梨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