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转入知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资本、劳动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技术这一要素在经济的发展中开始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各国纷纷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希望能够实现本国的经济转型。我国在这一新时期也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是技术的改造与创新。而高校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科研设备,科研人员在经验和年龄结构方面也配置合理,具有很强的科研创新实力。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大量的新技术未能实现商业化开发,未能进入生产领域,发挥价值。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与我国的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我国由于开放初期利用外资的政策更偏向于资本,大力发展低端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人们对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国家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失败,导致我国企业放弃自身科研能力的建设。同时,企业也未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这一方面是由于跨国企业的技术转移战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并未认识到技术转移的知识转移本质,忽视了知识增长的客观规律。因此,对于高校技术转移的本质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技术转移的效果,加速我国经济转型。本文对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在该分类方式下对技术转移过程进行了描述。本文运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SECI模型和知识发酵理论对高校技术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理顺其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和规律。并且对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