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论文-张红娜

旅游人类学论文-张红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登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人类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娜[1](2019)在《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登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登封是一座国际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登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本文采用规范的理论方法,以文化人类学为主,结合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深描法、文献归纳及逻辑推理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旅游人类学独特的视角,从登封的人文地理——"佛""儒""道"叁教合一、世界旅游发展大趋势下登封旅游文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登封现阶段主要旅游人群及其心理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未来旅游文化产业的新景象。(本文来源于《江苏商论》期刊2019年10期)

彭兆荣[2](2019)在《旅游人类学视角看人与生物圈计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的遗产地、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保护地,旅游人类学值得特别推荐,因为这一学科更加关心、关注旅游进入到地方社会后所产生的短期效益背后的隐患和隐忧。比如旅游给当地带来了GDP的提高,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长,但这样的代价是什么?潜在耗损的代价是否更大?如果因此造成生态的恶化、环境的污染、地方民众的家园感沦丧、主人翁意识淡化、传统文化的丢弃、淳朴的品德和习性消失等。上述这些问题难以量化,需要人类学者到当地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进而对"事实之后"、"现象之后"进行性质上的判断。(本文来源于《人与生物圈》期刊2019年05期)

向光华[3](2019)在《旅游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效益方面越来越明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既可以满足旅游者对一般优美自然风光的观赏需求,又能让游客体验东道主社会的“异文化”,成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牛洞坪村以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为基础的旅游开发,适应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本论文选择以田园风光独特、整体风貌完备、传统文化丰富、民族特色突出、产业发展明显的鄂西南牛洞坪村为田野调查点,基于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游客叁方力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全文通过梳理研究对象的旅游开发基础和特色村寨遴选机制,探究了牛洞坪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村落环境、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实践,进而分析特色村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对策,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系统性旅游规划,增加居民的旅游开发参与程度,满足游客在旅游场景中感受“异文化”的旅游动机,把握体验性、真实性、仪式性等开发原则,利用独特的“乡愁”体验旅游实现游客超越世俗的神圣体验,增强传统文化活力,促进特色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促进了东道主社会的族群认同;但同时也应该正视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协调各参与主体利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及游客等各方力量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方式,增强特色村寨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带动能力,促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彭兆荣,邹赞[4](2019)在《移动的边界: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访彭兆荣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邹赞(以下简称"邹"):彭老师,您好!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刺激旅游业发展,一时间智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观念,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学界一般认为,旅游都是通过复制日常生活来提供一个个想象性的满足,即借助短暂的异地生活体验,完成一次次精(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逄礼文[5](2019)在《人,诗意地栖居:“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下主客的凝视与对话——评杨振之教授新书《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民族旅游上,其投射焦点主要在于"旅游开发规划"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二元矛盾。自此,民族文化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入视角和核心内容,并引发了许多有关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商品化、文化舞台化、文化真实性、文化变迁与传承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旅游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将"文化"等同于"人本身",以"文化研究"代替"人的研究",导致旅游人(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盛洁桦[6](2019)在《博物馆休闲理念探微——旅游人类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神圣的文化殿堂和教育场所,对于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收藏、研究、教育,而博物馆的休闲功能却一直没能得到重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今天的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收藏和展示空间,除了注重求知意识外,也在有意识地拓展其休闲(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9-01-22)

赵红梅[7](2018)在《西方“旅游人类学”发凡:源起、先驱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有逾50年的知识生产历史,但其作为人类学之分支的亚学科诉求仍未能实现,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一直面临"学科存在感"与知识可信度的危机,这种"萧条"的发展轨迹与其20世纪70-80年代的勃发状态大相径庭。鉴于此,以文献分析和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反诸西方"旅游人类学"的源起阶段,回溯第一代旅游人类学者的研究取向以及一些经典文本,分析伏源于开端的学术隐患,进而指出解决西方"旅游人类学"困境的前提是回到该领域的黄金时代,重读经典,在继承夯实传统论域的基础上开拓并勾勒学科边界。(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亚梦,周亚楠[8](2018)在《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探析旅游开发对泸沽湖畔摩梭文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旅游大发展的冲击下,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服饰、住房建筑、语言、婚姻习俗等都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变得愈来愈现代化,传统的摩梭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本文提出,保护摩梭文化应该增强文化保护意识,落实相关保护政策,实现旅游开发与摩梭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8期)

刘凡[9](2018)在《游离于社区营造与城市观光之间——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展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象征,早已成为都市定位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作为东道主—游客、目的地—客源地之间联系、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旅游系统和旅游人类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博物馆空间中的社区营造、文化观光与博物馆的符号经济切入,论述了在传统东道主与游客研究中被忽略的博物馆的介体作用,分析了博物馆与游客凝视的关系,针对国内博物馆的问题和现状提出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文化发展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张媛[10](2018)在《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以桃坪羌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不断。如何实现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选取桃坪羌寨为研究地,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来探讨和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于促进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8年08期)

旅游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的遗产地、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保护地,旅游人类学值得特别推荐,因为这一学科更加关心、关注旅游进入到地方社会后所产生的短期效益背后的隐患和隐忧。比如旅游给当地带来了GDP的提高,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长,但这样的代价是什么?潜在耗损的代价是否更大?如果因此造成生态的恶化、环境的污染、地方民众的家园感沦丧、主人翁意识淡化、传统文化的丢弃、淳朴的品德和习性消失等。上述这些问题难以量化,需要人类学者到当地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进而对"事实之后"、"现象之后"进行性质上的判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人类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娜.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登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9

[2].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角看人与生物圈计划[J].人与生物圈.2019

[3].向光华.旅游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4].彭兆荣,邹赞.移动的边界:论旅游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访彭兆荣教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逄礼文.人,诗意地栖居:“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下主客的凝视与对话——评杨振之教授新书《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盛洁桦.博物馆休闲理念探微——旅游人类学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19

[7].赵红梅.西方“旅游人类学”发凡:源起、先驱与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刘亚梦,周亚楠.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探析旅游开发对泸沽湖畔摩梭文化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8

[9].刘凡.游离于社区营造与城市观光之间——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展览探析[J].文化发展论丛.2018

[10].张媛.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以桃坪羌寨为例[J].报刊荟萃.2018

标签:;  ;  ;  ;  

旅游人类学论文-张红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