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观地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观题,历史地图
主观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岳强[1](2018)在《历史地图主观题答题破解例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逐渐从注重知识考查向注重能力考查转化,相应地,考查方法及各种题型考查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发掘。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和内涵丰富的特点,在试题情境设置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与之相关的试题频繁出现,且题型多样。一、题型概述历史地图主观题,主要指初中历史主观题中题干或材料涉及历史地图的主观题。近年的中考试卷中,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涉及的(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期刊2018年01期)
杨谦[2](2007)在《主观地图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图的出现到如今地图学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把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转化成可视化的地图,用地图表现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特性空间信息的同时,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备和研究意义明确的地图学。伴随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人们对地图分析与应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地图学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首先,地图学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并进一步发展为普通地图学和专题地图学;其次,20世纪中叶以后,航空摄影、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带动了地图学的研究出现新的方法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地图学与遥感基础上迅速兴起的一门学科;最后,相邻学科的学者或非地图学科的研究人员,从自身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学科应用的需求出发,探讨了地图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充实了地图学研究的内容。比如:生理学与心理学家出于想搞清生物是如何表达对外部感知这一问题,推动了认知地图、概念地图等主观地图理论研究。在文中,基于对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的分析比较,探讨主观地图构成要素和应用前景:第一章提出主观地图研究的必要意义,总结其他学科对主观地图研究的贡献成果,指出问卷调查、随手涂鸦等信息获取手段是主观地图研究所必须的。第二章全面总结地图学发展成果,肯定客观地图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在表明客观地图研究必不可少的同时,提出主观地图研究不应被忽视。第叁章对客观地图和主观地图进行概念区分,明确各自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在对比主客观地图构成因素基础上,总结二者异同点。第四章以主观地图当中的意象地图研究为重点,着重分析意象地图的形成、特点、研究的意义以及功能。最后,以意象地图在风景区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引证资料,阐述意象地图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五章总结以上研究内容,通过对境外来华游客的200份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游客旅游意象图的构成,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关键因素,以及制定开发更符合外来游客需要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等问题。作者试图探索的主要议题:1、明确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的关系,提出主观地图研究是地图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观地图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2、区分主客观地图,对主观地图分类,指出影响主观地图构成的因素。3、以意象地图为研究主体,分析意象地图反映的是认识主体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指明意象地图在景区建设、城镇规划、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建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7-05-29)
韩用顺,黄春雄,杨命青,莫宏伟,蒋宗立[3](2006)在《实验心理学在旅游地图符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主观评估性调查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主观评估性调查实验为例,运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旅游地图符号的设计和研究,分析了视觉和心理因素对旅游地图符号设计的影响,对改进旅游地图符号设计、提高地图表现力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图符号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设计出的符号是否符合人们的视觉感知、心理感受和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马耀峰[4](2004)在《基于不同学科主观地图研究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讨论了不同学科关于主观地图的研究:生理学研究发现在人脑中存在环境认知地图,其由头脑中的海马趾神经元决定,老出租车司机的海马趾神经元比其他人的海马趾神经元大,男女方向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男女使用不同的海马趾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概念地图是学习的图形化表征,其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工智能、语言学等领域;规划环境领域进行了认知地图的环境认知研究,认为认知地图是基于拓扑关系的环境映射。提出了客观地图和主观地图的概念,认为主观地图在地图学研究中被弱化和边缘化了,主观地图研究应成为地图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主观地图的定义、分类和特征:认为主观地图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10-01)
董恒宇[5](1986)在《浅论地图信息选择的主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图人员的使命是将各种空间信息(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经过编码(符号化)等处理,最终转变为图形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图是信宿。然而对于用图者来说,显然地图又是信源。地图做为信息的载体,把空间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所以地图又是信道。信息的基本特性是目的性、系统性、动态性。制图人员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空间选择信息,然后系统化(编码、符号化),经过通道(地图)传递给接受者(用图者)——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的动态流动。本文所关心的是信息传递的第一个程序,即信息选择过程。笔者以为地图创作的主观特征集中地体现在地图信息选择之中。(本文来源于《地图》期刊1986年03期)
主观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地图的出现到如今地图学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把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转化成可视化的地图,用地图表现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特性空间信息的同时,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备和研究意义明确的地图学。伴随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人们对地图分析与应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地图学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首先,地图学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并进一步发展为普通地图学和专题地图学;其次,20世纪中叶以后,航空摄影、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带动了地图学的研究出现新的方法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地图学与遥感基础上迅速兴起的一门学科;最后,相邻学科的学者或非地图学科的研究人员,从自身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学科应用的需求出发,探讨了地图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充实了地图学研究的内容。比如:生理学与心理学家出于想搞清生物是如何表达对外部感知这一问题,推动了认知地图、概念地图等主观地图理论研究。在文中,基于对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的分析比较,探讨主观地图构成要素和应用前景:第一章提出主观地图研究的必要意义,总结其他学科对主观地图研究的贡献成果,指出问卷调查、随手涂鸦等信息获取手段是主观地图研究所必须的。第二章全面总结地图学发展成果,肯定客观地图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在表明客观地图研究必不可少的同时,提出主观地图研究不应被忽视。第叁章对客观地图和主观地图进行概念区分,明确各自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在对比主客观地图构成因素基础上,总结二者异同点。第四章以主观地图当中的意象地图研究为重点,着重分析意象地图的形成、特点、研究的意义以及功能。最后,以意象地图在风景区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引证资料,阐述意象地图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五章总结以上研究内容,通过对境外来华游客的200份问卷调查分析,探讨游客旅游意象图的构成,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关键因素,以及制定开发更符合外来游客需要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等问题。作者试图探索的主要议题:1、明确客观地图与主观地图的关系,提出主观地图研究是地图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观地图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2、区分主客观地图,对主观地图分类,指出影响主观地图构成的因素。3、以意象地图为研究主体,分析意象地图反映的是认识主体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指明意象地图在景区建设、城镇规划、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建立中的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观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1].岳强.历史地图主观题答题破解例说[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8
[2].杨谦.主观地图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7
[3].韩用顺,黄春雄,杨命青,莫宏伟,蒋宗立.实验心理学在旅游地图符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主观评估性调查实验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马耀峰.基于不同学科主观地图研究的反思[C].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5].董恒宇.浅论地图信息选择的主观特征[J].地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