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剧广告——投放面临精细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付晶[1](2021)在《芒果TV广告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路颖[2](2021)在《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文中认为电视经过了百年的更新与发展,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中视觉化媒体的代表,占据了受众的媒介使用的大部分时间,也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兴起,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发生变化,电视“大屏”的地位被撼动,取而代之的是以手机、i Pad等“小屏”为载体的互联网平台,电视的发展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媒介融合推进了电视的延伸,跨屏传播作为电视的延伸的表征,成为当下电视媒体积极求变的大势所趋,为电视媒体带来机遇,跨屏传播是电视传播逻辑对新媒体传播逻辑的融合,印证了电视不会没落,而是会不断延伸的观点。本文以电视的延伸为研究主题,以跨屏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对电视的延伸的考察下展开了对电视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对电视的延伸与跨屏传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电视发展的环境,梳理电视跨屏传播的发展阶段,确定了主体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分析维度。其次,本文将CNKI检索的“跨屏”相关期刊论文经过人工清洗和加工,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从上文确定的五个分析维度对电视的延伸趋势下的跨屏传播现象进行考察。同时,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的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为指导,洞悉电视的延伸的传播新图景。最后,本文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提出电视在跨屏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发展的前景,使本章兼具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电视的延伸与电视的发展的理解,对电视跨屏传播现象有更深入地考察,具体展现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视觉化媒体代表,是如何在坚持电视的传播逻辑的基础下与新媒体传播逻辑相互竞合,并焕发生机与时代活力,对媒介融合理论和电视研究理论的丰富以及电视跨屏传播的实践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恒[3](2021)在《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的盈利模式纷纷涌现,网络视频行业也是如此。大部分视频网站都依赖于不断地购买或自制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并最终通过广告或会员服务收回成本。但哔哩哔哩却独辟蹊径,采用一种主要由用户提供内容且少有直接广告的业务形态进行经营。显然,这种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自上市以来,哔哩哔哩的股价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了同行业内用户数和资产规模都更多的爱奇艺。本文将围绕哔哩哔哩的盈利模式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能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获得比其他视频网站更强的盈利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为其他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改进提供一些启示。当前,国内关于视频网站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且已有文献在研究网络视频企业的具体案例时多聚焦于更主流的视频网站,如爱奇艺、乐视,而较少关注用户数量少、知名度较低的哔哩哔哩。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视频企业案例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文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哔哩哔哩的盈利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具体的案例分析方法为对比分析法,既包括哔哩哔哩自身财务、运营数据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也包括与同行业企业爱奇艺的横向对比。具体的理论研究方法则有:梅卡夫法则、盈利模式要素理论及企业价值理论。本文包括引言在内一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接着,对盈利模式的相关定义、财务效果分析以及网络视频盈利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炼总结了现有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文献述评,最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盈利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定义,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及当前网络视频行业盈利模式的类型与特点。第三部分是哔哩哔哩的盈利模式介绍及财务效果分析。首先介绍了案例公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业务,接着介绍其具体的盈利模式,从用户、收入、成本三个方面对哔哩哔哩的盈利模式进行拆解分析,以找出其盈利模式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与优势。最后运用财务指标体系与爱奇艺进行对比分析,用数据证实其盈利模式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第四部分运用梅特卡夫理论、盈利要素理论及企业价值理论,分析了哔哩哔哩盈利模式的科学合理性,找出其优越性的原因。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本文认为,哔哩哔哩盈利模式的成功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产品设计上的独特性。包括改进广告模式,设置一定门槛及注重平台的交流功能,这三点的共同作用提高了用户的获取能力,为盈利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二,多元化的业务形态形成了协同效应,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经营风险。第三,用户自制模式及版权的购买聚焦化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哔哩哔哩的长期市场竞争力。第四,内容分类的精细化为同好者的聚集提供了空间,保证了用户的短期稳定;同时庞大的创作者群体则丰富了内容来源,有利于用户的长期留存和盈利的稳定,从而形成利润屏障。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其他视频网站盈利模式的改进提出了四个建议:改进优化产品设计;构建以自有视频内容为中心的多元业务形态;尝试形成行业联盟;增加内容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
魏兵[4](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赵云鹤[5](2021)在《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尝新,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平台崛起。受众内容解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被进一步打散。内容生产呈现出多主体化、冗杂化和同质化的特点。为整合零散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MCN机构应运而生。具有连接特点的MCN处在发展的风口,给电视端受众流失的广电媒体探寻新的转型路径以启迪。于是近些年来,广电媒体也纷纷加入到MCN赛道,成立自生型MCN、联合型MCN和具有MCN生产机制的融媒体工作室。但相较商业MCN,广电媒体MCN入局晚,成熟案例少,零散发展多,而提升竞争力和市场规模的秘钥在于商业模式。入局时间的差距大以及各通口资源的迁移要求的增多加剧了广电MCN商业模式探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将聚焦于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绪论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系统梳理了关于商业模式和广电媒体MCN的研究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广电媒体MCN的发展现状,建构了广电媒体MCN商业模式的四个分析维度,即定位、内容生产、用户连接和变现路径。文章就每一维度对广电媒体MCN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章第二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定位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市场竞争环境状况、目标受众定位以及双重枢纽的角色定位入手,最终确立“高质量、高信誉”的品牌定位。第三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内容生产进行了分析。从内容生产矩阵化建设、内容生产延展性建设、内容生产高效率建设和内容生产科技化建设提出了资源利用的具体方式,即建立“1+N”的矩阵体系、内容地域化创作、重建管理体制以及融通科技资源。第四章聚焦于广电媒体MCN渠道迁移中的用户连接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加强用户连接的方式包括转变话语体系、建立情感互动联结、打通线上线下以及在地化社群的建立和发展。第五章对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进行了分析,现阶段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主要有直播带货、定制短视频广告、版权分账、账号代运营,活动策划与人员培训。这几种变现路径并非壁垒分明,一些变现路径没有明显的主体间区隔,是同一广电MCN机构平行运行、相互协调的关系。文章最后指出,MCN作为广电媒体转型路径当中的一支,仍具有可尝试性。它不是要求广电媒体内部进行颠覆式的全体转型,而是抽取部分优势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造,也不应赋予其过多使命而对之抱有消极的态度。但其对广电媒体的体量、市场灵敏度和资源接口有特定要求,当中也隐藏着内容同质化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掣肘、公信力消解危机等风险。各地区广电媒体在入局MCN之前,应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作出谨慎选择。符合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广电MCN机构的广电媒体要敢于尝试,切忌观望等待心理。不符条件的区域广电媒体可以糅合MCN生产机制建立小型工作室,也可以加入到发展成熟的其他广电MCN机构当中,实现广电媒体共赢式发展。
王思颖[6](2021)在《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 ——以A网络游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亮[7](2021)在《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综艺节目是网络视频的重要内容,在公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地位愈加显着。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引领联网行业的大变革,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算法技术渗透,而网络综艺节目的算法乱象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但系统全面地探讨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治理的论述为思想遵循,基于传播学、消费者行为学和公共治理学等理论与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实际,结合全生态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在生产、消费和治理层面的管理创新。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创制的变化,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构建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治理的多元共治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及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消费机制和治理体系管理创新的融合生态理论体系,补充和拓展了新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也为网络综艺节目运营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场域理论视角分析算法技术对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的影响。算法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网络综艺节目的创制场域,导致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出现。网络综艺节目场域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新惯习的生成也反映了行业竞争环境与创制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可从导向引领、内容为王和人才第一等方面进行突破。本研究采用VAM模型分析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感知收益(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流行性)和感知付出(感知信息窄化和感知风险)均能有效地解释用户对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的感知价值。当感知因素与算法推荐本身的功能无关时,感知价值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当感知因素与功能有关时,感知价值表现出完全中介作用。算法背景下用户管理创新可从传播把关、传播更新和传播延伸等方面酝酿变革。本研究采用多利益攸关者模式构建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治理体系。算法技术的迭代及应用的普及既提升了网络综艺节目的运行效率,也给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基于对算法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对算法可能引发的治理议题进行评估,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可由政府单方面的管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从而构建政府主导,网络运营商协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主体责任,网络用户参与的运作模式。本研究总结了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未来管理趋势,即网络综艺的优质内容的价值回归,本土化创新的创新引领,网络传播的微综艺化,低成本、低风险的双低突围,垂直深耕、类型细分的内容定位,去海外、去带货、去线下的营销整合将成为主流。
冯婷[8](2021)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与日俱增,新型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合理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平衡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社会公众三者的利益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认定的关键在于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的判定,随着客观过错理论的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已然成为判断其是否存在过错的标准。当前我国法院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案件中关于注意义务的适用标准极不统一,注意义务的合理界定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急需理论界加强系统研究。根据理论界和立法界的共识,注意义务的具体适用规则有三项,分别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明知”状态、“应知”状态、以及是否及时采取了“必要措施”。注意义务是判例法的产物,合理注意义务的标准应当从司法实践中总结确认。本文通过对七十五份案例判决要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法院在“明知”、“应知”、“必要措施”的考量上存在诸多分歧,导致相似案件间的判决结果差异很大。鉴此,通过类型化的分析,对实践中影响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大小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合理认定。并在此基础上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司法实践中可引入“理性人”标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进行设置,立法上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版权侵权注意义务。
翟琨[9](2020)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下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综艺节目形式,从2015年《盗墓笔记》开启付费类网剧的大门之后也日渐活跃起来。2016年下半年开始,网络综艺节目也开启了自己的付费之旅。2016年9月,爱奇艺推出全网第一档网络付费综艺节目——《坑王驾到》,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成为了备受广大网友追捧的最火热网络付费综艺节目。近三年来,各类网络媒介对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投资与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优质的内容种类与海量的明星阵容使得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迅速、前景大好。但与此同时,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在播出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许多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如:传播模式单一、盲目的制作导致的内容重复、情节设置陈旧、观众疲软、粉丝大量流失等。由此,本文围绕“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展开,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类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制作与传播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的整体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意在探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问题。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叙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创新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对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进行界定,梳理其发展现状与包含类别,对比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与付费类电视综艺节目,明确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优势。第三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困境。以具体的付费网络综艺节目为例,从时间与表现两方面阐述其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第四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困境的原因分析。主要从议程设置模式、节目传播内容、平台渠道、受众、现有付费模式这五个角度,发掘产生困境的各类原因。第五部分,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及建议。针对网络时代下消费市场的状况,围绕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新、“IP化”转型、付费模式、受众培养、政策法规几个方面提出可行见解,寻求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多元发展。最后一部分,推测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从整合平台、创新节目生产以及升级付费模式三个方面为其专业化、细分化、精准化发展指明方向。从总体上讲,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是当代新经济文化形式下的一种重要表征,也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节目产出收益形式,其在我国的综艺节目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从文化传播角度,还是消费市场角度,正确找到困境的出路对于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有尝试价值。
车鲁豫[10](2019)在《腾讯视频网站会员制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行业中各种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该领域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从视频网站这方面来说,各大视频网站其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像众人以为那样真正地获利,反而连续的亏损始终是视频网站面临的最为艰难的问题。以腾讯视频为例,作为一种向广大网络用户群体提供影视综艺内容的服务型企业,随着入不敷出的版权购买以及为了维持收入而加长的广告时长引起广大用户的反感而造成大量用户的流失,如果不能采取更好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网站的生存都将面临极大的考验。而会员制作为一种经检验切实可行的盈利手段,对于挽救处于亏损状态的视频网站以及获得长远的利益和发展来说,推行会员制势在必行。会员制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积累的可观利益使得各个视频网站竞相投入到这个产品的设计与推广上。但是因为经验不足,没有相对完善和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借鉴,会员制的营销机制不健全,营销策略不完善,会员制反而成为视频网站的“鸡肋”。持续的亏损使得腾讯视频开始思索会员制发展的出路,以及如何建立一种成功的营销模式,能够使会员制这种盈利模式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现下,用户为视频付费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视频收费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这给会员制营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腾讯视频依托母品牌积累的人脉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力量开始了新一轮视频会员制的营销,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掌握独播权,推出精品自制剧吸引了大量会员转化;以编播策略为主的营销方式的建立为会员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宣传和推广会员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拓宽了会员制传播渠道和增加会员制影响力的会员制营销策略;致力于满足会员多元化需求的会员制营销策略的实施,更进一步提高了会员制的成功率和盈利;通过会员转化的流程的精心设计和会员的管理方式的设置,引导了用户转化为会员的几率并且稳定了既有的会员群体,会员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本文以腾讯视频会员制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其会员制的营销为切入点,通过腾讯视频会员制营销分析腾讯视频会员制的实施和发展空间,试图概括出其如何运用的一般的营销策略及管理来实现会员制的发展和获得长远的利益。梳理并分析了会员制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并归纳了腾讯视频的营销策略,即腾讯视频如何推广会员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目标群体,提供会员制的平台设计引导用户成为会员,培养会员建立长期稳固关系的方式方法以及策略,同时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促进会员制的良性发展,增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为其它以内容服务提供为主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会员制发展的参考。
二、电视剧广告——投放面临精细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剧广告——投放面临精细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2)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视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
1.2.2 跨屏传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视角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电视的延伸与跨屏传播 |
2.1 电视的延伸 |
2.1.1 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 |
2.1.2 电视的延伸的内涵 |
2.2 跨屏传播 |
2.2.1 跨屏传播的概念界定 |
2.2.2 电视跨屏传播演化的三个阶段 |
2.2.3 电视跨屏传播类型 |
2.3 电视的延伸的分析维度 |
2.3.1 电视跨屏传播的主体分析 |
2.3.2 电视跨屏传播跨屏的内容分析 |
2.3.3 电视跨屏传播的渠道分析 |
2.3.4 电视跨屏传播的受众分析 |
2.3.5 电视跨屏传播的效果分析 |
第三章 样本的选择与采集 |
3.1 样本的来源与清洗 |
3.2 样本统计基本情况 |
3.2.1 各类别样本情况 |
3.2.2 样本内容具体情况 |
第四章 分析与发现:对电视的延伸的考察 |
4.1 电视跨屏传播的主体分析 |
4.1.1 多中心的跨屏传播生态 |
4.1.2 大屏资源的整合联动 |
4.1.3 电视跨屏合作商业平台 |
4.2 电视跨屏传播跨屏的内容分析 |
4.2.1 传播议题跨屏融合 |
4.2.2 用户行为扩充跨屏内容 |
4.2.3 跨屏营造传播仪式 |
4.3 电视跨屏传播的渠道分析 |
4.3.1 多屏互文跨屏叙事 |
4.3.2 跨屏灵活搭建传播链条 |
4.4 电视跨屏传播的受众分析 |
4.4.1 用户跨屏自由转移 |
4.4.2 用户经济价值的提升 |
4.4.3 用户角色的跨屏转换 |
4.5 电视跨屏传播的效果分析 |
4.5.1 传播品牌提升传播效果 |
4.5.2 社群聚合能力充分开发 |
4.5.3 跨屏共通意义空间逐渐扩大 |
第五章 结论:电视延伸的新图景 |
5.1 电视媒介形态的延伸 |
5.1.1 大小屏的跨屏补救 |
5.1.2 电视的人性化趋势 |
5.2 电视媒介空间的延伸 |
5.2.1 电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竞合 |
5.2.2 跨屏营造适应性场景 |
5.2.3 跨屏聚合的情感空间共振 |
5.3 电视媒介权利的延伸 |
5.3.1 中心化与非中心化的交织 |
5.3.2 电视对新媒体传播逻辑的驯服 |
第六章 问题与探讨 |
6.1 电视跨屏传播的挑战 |
6.1.1 跨屏传播效果衡量体系欠缺 |
6.1.2 低质量互动影响跨屏效果 |
6.1.3 县级融媒体欠缺跨屏条件 |
6.2 电视跨屏传播的发展前景 |
6.2.1 跨屏内容的深化 |
6.2.2 跨屏运营的精细化 |
6.2.3 融屏推动社会媒介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盈利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网络视频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效果分析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盈利模式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盈利模式相关概念 |
2.1.1 盈利模式概念 |
2.1.2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
2.2 网络视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
2.2.1 从收入角度划分视频企业盈利模式 |
2.2.2 从成本角度划分视频企业盈利模式 |
2.2.3 从整体层面划分视频企业盈利模式 |
2.3 网络视频企业盈利模式的特点 |
2.3.1 用户数量是基础 |
2.3.2 用户留存转化是关键 |
2.3.3 产品设计是手段 |
2.4 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梅特卡夫法则 |
2.4.2 盈利模式要素理论 |
2.4.3 企业价值理论 |
3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及其财务效果 |
3.1 哔哩哔哩概况 |
3.1.1 发展状况 |
3.1.2 主要业务 |
3.2 哔哩哔哩的盈利模式 |
3.2.1 产品设计独特,用户增速快,留存率高 |
3.2.2 多业务协同收入多元化 |
3.2.3 聚焦垂类+PUGC模式,成本负担低 |
3.3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财务效果分析 |
3.3.1 盈利能力分析 |
3.3.2 偿债能力分析 |
3.3.3 现金流量分析 |
3.3.4 营运能力分析 |
4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合理性分析 |
4.1 基于梅特卡夫法则分析 |
4.1.1 普通用户满意度高 |
4.1.2 UP主的满意度高 |
4.1.3 活跃用户多用户留存率高 |
4.1.4 人均内容成本低 |
4.2 基于盈利模式要素理论分析 |
4.2.1 利润点—游戏、增值、广告服务收入丰富 |
4.2.2 利润来源—高粘度高留存的用户群体 |
4.2.3 利润对象—为爱好而消费的付费用户 |
4.2.4 利润杠杆—相互促进的业务形态 |
4.2.5 利润屏障—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社区生态 |
4.3 基于企业价值理论分析 |
4.3.1 游戏业务的客户价值较高 |
4.3.2 直播增值服务的客户价值较高 |
4.3.3 广告的客户价值较高 |
5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结论与启示 |
5.1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结论 |
5.1.1 改进广告位、活跃的社区氛围有助于用户增长 |
5.1.2 高度关联的业务形态有助于增加收入 |
5.1.3 PUGC模式与领域聚焦有助于降低成本 |
5.1.4 领域纵深与内容多样化有利于盈利模式稳定 |
5.2 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启示 |
5.2.1 优化产品设计兼顾用户感受与收益 |
5.2.2 构建以视频内容为核心的多元收入结构 |
5.2.3 行业联盟增强议价能力降低内容购置成本 |
5.2.4 增加对内容精细化程度实现盈利稳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广电媒体MCN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电媒体MCN的定位 |
2.1 MCN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2.1.1 商业MCN发展概况 |
2.1.2 从中央到地方广电MCN发展概况 |
2.1.3 商业平台与广电媒体的正当性互嵌 |
2.2 目标受众定位 |
2.2.1 网络原住民:年轻受众 |
2.2.2 数字新移民:中老年受众 |
2.3 双重枢纽的角色定位 |
2.3.1 连接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平台 |
2.3.2 连接官方语境与网络语境 |
第三章 广电媒体MCN的内容生产 |
3.1 培植头部IP,打造“1+N”矩阵体系 |
3.1.1 头部主持人IP的选择与培植 |
3.1.2 草根IP的选择与培植 |
3.1.3 签约达人的法律风险提示与规避 |
3.2 发挥地域特性,增强内容延展性 |
3.2.1 借助职能相关性,进行跨地域系列创作 |
3.2.2 细化地域内容分级,实现精准分发 |
3.3 重建管理体制,提升生产效率 |
3.3.1 变阶梯管理为一元中心制 |
3.3.2 增强市场嗅觉,成立小而精的工作室 |
3.4 融通科技资源,改善用户体验 |
3.4.1 应用5G技术,内容场景多样化 |
3.4.2 联通大小屏,内容信息精细化 |
第四章 广电媒体MCN的用户连接 |
4.1 转变话语体系,拉近与用户距离 |
4.2 增强互动,建立情感联结 |
4.3 打通线上线下,提高用户参与度 |
4.4 建立在地化社群,提高流量转存率 |
第五章 广电媒体MCN的变现路径 |
5.1 直播带货变现路径 |
5.2 定制短视频广告变现路径 |
5.3 版权分账变现路径 |
5.4 账号代运营变现路径 |
5.5 活动策划与人员培训变现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发展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
二、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
三、网络综艺节目行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思想遵循 |
一、习近平关于文艺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互联网及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艺术学理论 |
二、传播学理论 |
三、管理学理论 |
四、组织创新理论 |
第四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框架构建 |
一、融合生态: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目标 |
二、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体系之框架 |
三、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问题 |
第二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
第一节 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场域 |
一、场域理论与算法背景下的网络综艺节目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分析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引导价值观困境:大众狂欢与精神缺失 |
二、本土创新性困境:生搬硬套与模仿惯习 |
三、头部效应困境:流量明星与少数机构依赖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生产管理创新策略 |
一、导向引领:借鉴“三审”制度,践行价值共创 |
二、内容为王:打造IP体系,开发小众内容 |
三、人才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维护版权价值 |
第三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基于VAM模型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算法推荐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一、VAM模型和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
四、结论和讨论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一、趣味传播困境:界面僵化与互动简单 |
二、渠道传播困境:手段单一与用户意识缺乏 |
三、窄化传播困境:年龄段与覆盖面的局限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用户管理创新策略 |
一、算法交互:严格审核,完善跨屏互动 |
二、渠道更新:突破传播圈层,优化智能传播 |
三、传播延伸:拓宽用户圈层,面向全球市场 |
第四章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协同治理生态构建 |
第一节 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现状 |
一、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进程 |
二、网络综艺政府规制的核心议题 |
第二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面临的挑战 |
一、规制理念落后与规制效能不足 |
二、法律规章不完善与行业监管不重视 |
三、事中事后审核缺失与规制技术落后 |
第三节 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政府规制创新策略 |
一、以政府为核心的四元主体协同治理生态 |
二、作为中心作用的政府规制 |
三、作为依托作用的视频平台 |
四、作为协同作用的行业协会 |
五、作为基石作用的网民个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与分类 |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 |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类 |
第二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确立 |
一、版权侵权注意义务与过错的认定 |
二、确立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作用 |
第三节 域内外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规定 |
一、域外法项下的规定 |
二、域内法项下的规定 |
第二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判定争议 |
第一节 “明知”中注意义务的判定争议 |
一、认定“明知”的主要规则-权利人发送通知 |
二、“不适格侵权通知”中注意义务的适用存在分歧 |
第二节 “应知”中注意义务的判定争议 |
一、“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认定存在问题 |
二、不同类型侵权作品中注意义务的认定存在问题 |
三、设置分类频道时注意义务的认定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必要措施”中注意义务的判定争议 |
一、“措施及时性”的认定存在问题 |
二、“措施有效性”的认定存在问题 |
第三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合理认定 |
第一节 注意义务在“不适格侵权通知”下的合理认定 |
一、形式不适格通知中的注意义务 |
二、实质不适格通知中的注意义务 |
第二节 注意义务在“应知”规则下的合理认定 |
一、“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合理认定 |
二、视频类作品中注意义务的合理认定 |
三、设置分类频道时注意义务的合理认定 |
第三节 注意义务在“必要措施”中的合理认定 |
一、对“措施及时性”的理解 |
二、对“措施有效性”的理解 |
第四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认定的基本原则 |
一、利益平衡原则 |
二、经济高效原则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引入“理性人”标准 |
一、“理性人”标准的概念与内容 |
二、以“理性人”标准设置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 |
第三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立法完善 |
一、事前的预防义务 |
二、事中的过滤义务 |
三、事后的维护义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认定司法裁判表格 |
(9)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数据分析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现状阐述 |
第二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
2.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背景 |
2.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界定 |
2.3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
2.3.1 快速增长的节目数量 |
2.3.2 逐渐合理的节目时长 |
2.3.3 不断升级的节目播出类型 |
2.3.4 便捷优惠的付费模式 |
2.4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节目类别 |
2.4.1 真人秀类节目 |
2.4.2 竞技类节目 |
2.4.3 语言类节目 |
2.4.4 文化益智类节目 |
2.5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与付费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对比 |
第三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 |
3.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的时间阶段 |
3.1.1 第一阶段:问题潜伏期(2016年9 月—2017年12 月) |
3.1.2 第二阶段:问题凸显期(2018年1 月—现在) |
3.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产生传播困境的表现 |
3.2.1 节目内容产生的困境 |
3.2.2 平台渠道产生的困境 |
3.2.3 受众意愿产生的困境 |
第四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的原因分析 |
4.1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议程设置模式的原因分析 |
4.2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传播内容的原因分析 |
4.3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平台渠道的原因分析 |
4.4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受众的原因分析 |
4.5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传播困境中付费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
5.1 议程设置模式在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新应用 |
5.2 内容为王,创意做主 |
5.2.1 精细化小众内容,跨越圈层界限 |
5.2.2 丰富衍生版综艺节目内容 |
5.2.3 “文化+娱乐”内容创作模式,推广中国文化综艺 |
5.3 实现节目“IP化”转型,寻求更多盈利点 |
5.4 付费模式的新思考 |
5.5 培养长期付费习惯,增强受众参与感 |
5.6 完善政策与监督体系,树立版权意识 |
第六章 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
6.1 整合式平台的前景与优势 |
6.2 培养“UGC+专业制作”的节目生产模式 |
6.3 以“兼容账号”升级付费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腾讯视频网站会员制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腾讯视频会员制研究综述 |
(一)国内视频网站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
(二)视频网站付费模式的探究 |
(三)视频网站打造自制内容的相关研究 |
(四)视频网站经营策略研究与分析 |
(五)总结 |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视频网站会员制发展概述 |
一、国内视频网站会员制的发展现状 |
(一)会员制及会员制营销概念和优势 |
(二)国内网络视频平台用户会员制的发展现状 |
二、腾讯视频会员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腾讯视频会员发展引进期 |
(二)腾讯视频会员发展自创期 |
(三)腾讯视频会员发展服务期 |
第二章 腾讯视频网站会员制的营销策略 |
一、腾讯视频会员制编播策略及实现方式 |
(一)腾讯视频会员制编播策略 |
(二)腾讯视频编播策略的实现方式 |
二、腾讯视频会员制的营销模式分析 |
(一)会员制推送与影视综艺推广活动相附加 |
(二)打造会员专属影视综艺片库和身份标识 |
(三)引导和暗示用户开通会员 |
三、拓宽宣传与制作渠道的会员制营销 |
(一)依托品牌力量,将会员制营销渗透到其母公司业务中 |
(二)寻求合作,联合多方为会员群体推送更加优质的内容 |
(三)选择明星会员代言人---打通粉丝到会员的转化渠道 |
(四)通过增强平台吸引力进行会员制营销 |
第三章 从营销角度分析腾讯视频会员制的设计与管理 |
一、如何引导用户成为一名会员 |
(一)用户开通会员的几种渠道的分析 |
(二)对腾讯视频会员付费以及续费方式的设置进行分析 |
(三)会员关闭方式---腾讯视频如何尽力降低损失 |
二、腾讯视频会员激励机制 |
(一)会员类型 |
(二)会员用户享有赠片权利 |
(三)为会员用户发放优惠卷 |
三、腾讯视频会员管理的设置分析 |
(一)建立严谨的会员管理细则 |
(二)组织周期性的会员活动 |
(三)构建会员沟通平台,产生前者效果的叠加作用 |
(四)会员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
第四章 腾讯视频会员制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一、腾讯视频会员制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一)会员群体的联系基础太过薄弱,服务不够精细化 |
(二)会员个性化内容推送相对缺乏,内容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
(三)会员也免不掉的烦扰---花式插播广告 |
二、腾讯视频会员制营销建议 |
(一)增强会员用户粘性,打造VIP专属社群 |
(二)内容为王,打造普通用户和会员之间差异化服务 |
(三)切实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
(四)增强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打造会员制度生存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电视剧广告——投放面临精细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芒果TV广告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 付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电视的延伸:对跨屏传播现象的研究[D]. 路颖. 河北大学, 2021(02)
- [3]哔哩哔哩盈利模式分析[D]. 张恒.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广电媒体MCN的商业模式研究[D]. 赵云鹤. 河北大学, 2021(02)
- [6]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 ——以A网络游戏为例[D]. 王思颖.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7]算法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创新研究[D]. 刘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8]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研究[D]. 冯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9]付费类网络综艺节目的传播困境研究[D]. 翟琨.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腾讯视频网站会员制营销研究[D]. 车鲁豫.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