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保护论文-张东徽,夏成前,徐飞

民俗保护论文-张东徽,夏成前,徐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体育,传承,溱潼会船

民俗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徽,夏成前,徐飞[1](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项质量互释指向的混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场域,它与特定的乡镇或村寨相连接,与特定地域的人群相关联,通过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让该地域的人群"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村镇面貌的变革,也对民俗体育传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与民俗体育相关的活动空间、人员配置投入、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溱潼会船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问题,并为同类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宾阳[2](2019)在《浅谈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湘西凤凰民俗音乐,起初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劳作过程中抒发情感、解除烦闷的一种娱乐行为,属于抒情小曲。围绕如何加强对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发展史、艺术特点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民俗音乐发展的措施与对策。(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23期)

包思扬[3](2019)在《浅谈关于如何做好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开发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民俗文物是自古以来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资料,它拥有极为广泛、深邃的内涵,承载着每一个民族所曾经走过的历史进程,同时其中也囊括了大量的生产经验与房名创造,反映了民族民俗特点、风速习惯及宗教信仰。在当代社会,民族民俗物品被作为历史文物遗产保留下来,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至关重要,当代人有责任将其顺利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本文中探讨了有关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开发工作的相关事宜,希望能进一步提升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开发工作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陈小妹[4](2019)在《保护民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闽东深远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缤纷多彩的人文生态资源,孕育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声名远播的民俗文化,如蕉城霍童的“二月二”灯会、畲族“叁月叁”,陈靖姑信俗、“马仙”信俗、太姥娘娘信俗等。近年来,宁德市各级人大常委会围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力推动宁德(本文来源于《闽东日报》期刊2019-11-22)

李文鸿[5](2019)在《档案学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民俗档案基本概念及其价值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各地的民俗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文化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孕育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横跨五个温度带,各地自然条件、(本文来源于《档案天地》期刊2019年11期)

王若光[6](2019)在《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愁是社会民众共有的集体情感,在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中有着实在的作用。研究以民俗体育鄂乡鼓车赛会为田野个案,采用以田野口述与线上口述相互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并将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纳入数据分析的视野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与乡愁情感如何发生互动?"的问题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讨论;通过研究得出:乡愁是触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维系巩固、文化纠偏的集体情绪能量,同时民俗文化保护实践亦是释怀乡愁、安放乡情的唯一路径。具体结论如下:一、感念的家乡与"传统的发明"——民俗体育的"申遗"行动鄂乡鼓车赛会的"申遗"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动下开始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社会行动的发生与国家文化保护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但具体到文化保护实践层面,其具体发生的动因却是乡愁情愫,那种对家乡民俗的感念。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实践"植入"乡村的直接动因并不是"非遗"政策一以贯之的由国家到民间,而是众多带有乡愁情愫的乡外人士将国家政策以私人的沟通途径带回家乡。可以说深谙文化政策并拥有浓烈乡愁的乡外人士是文化复兴、"申遗"实践的直接推动者。同时,单有乡愁的个体甚或兼顾熟悉国家政策的个体并不一定可以全然促成"申遗"实践的社会行动,适恰的文化政策、民众生活、生计方式等常常是民俗文化保护实践的根基。有关民俗文化的"乡愁"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情感互动才是"申遗"实践的直接动因。"文化保护实践"作为一种具体且微观的社会行动,最初的行动意向则是"乡愁情感的触发及互动"。属于价值理性的社会行动。二、"圆"的鼓车道——思乡力量与文化传播外乡游子常常拥有思乡的力量并会以"文化传播"的民俗保护实践方式呈现出来。田野个案回应了兰德尔·柯林斯微观社会学中"仪式是否能通过非身体聚集的互联网手机进行互动?"的问题,"身体的聚集使其更加容易,但由远程的交流形成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情感也许是可能的。但我的假设是远程的仪式效果会是较弱的"。鄂乡鼓车赛会"参与者"的空间的差异并没有使得情系鼓车的"互动仪式"有减弱趋势,特别在围绕文化保护实践的对外传播方面,这种跨越空间的互动效果反而非常有效,乡愁情感正是源自时空的错位。叁、"凝视"圣物——鼓车赛会的参与及维系民俗是安放乡愁的途径,同时,乡愁作为一种情绪能量,在鼓车赛会的参与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俗体育的维系是依靠众多带有乡愁情感驱动的个体参与行为,乡愁情感互动在促使鼓车赛会参与的实践中起到了实际作用,但她却又是相当脆弱。鄂乡年轻人外出生存为村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空心"现象,他们虽离开了当地的自然、土地、社会、制度等资源,但往昔的生存资源在散发着历史聚集效应,"当远离乡土,节日最容易触动乡土之思",作为民俗体育之一种的鼓车赛会,其特有的身体竞技与团队合作造就了村人间"团结"的符号,如同宗教世界信徒对圣物的凝视与尊崇,鄂乡人周期性的付诸行动回乡"朝圣"他们的鼓车。四、"气败了"——文化的批判与乡愁的排斥式期待"乡愁既然作为一种情感记忆,便是一种通过时间和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东西,因此也暗含着消亡或消逝的意思,从而形成某种与当下的对立"。因此,乡愁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不必须有空间错位,仅有时间差异也会造成特有的乡愁现象,这一现象也充斥在鄂乡鼓车赛会的文化保护实践之中。乡愁的产生更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实现预期梦想的一种反应,蕴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内敛式纠偏,从而通过这种集体心理认同,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给普通大众更多自我空间和尊重。鄂乡父老面对鼓车赛会发展的"疲软"现象、"铜臭化"现象表现出了抵制式情感或"排斥式"期待,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乡愁现象,他们怀念过去的鼓车文化而对当前鼓车文化的种种问题予以批评,这种排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否定,也并不是希望回到过去,而是蕴含着一种对他们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良性发展的期许。(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邱海洪,王俊云[7](2019)在《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民俗体育是具有"活态性"的传统文化遗产,对推动国家文化战略、增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界对民俗体育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初,研究主要经历了"发掘、阐释"→"去粗取精"→"整理、创新"→"现代化"等过程。21世纪后,"保护与传承"成为民俗体育研究的热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得知,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俗体育的数字化保护形式,对于其保护内容和方法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跨学科视野和多学科参与,以文化景观为主线,以民俗体育为载体,以数字化研究的理论创新为目的。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行动的实践"(数字化保护)与"理论的思考"(文化景观基因)相结合,弥补传统数字化保护过于注重民俗体育活动本身,而忽视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将民俗体育保护作为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多学科融合的保护实践与理论探讨,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资料查询、数据库文献检索、图书资料借阅等多种方式对有关本研究的各类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述和运用。田野调查法:通过对田野工作点与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景观基因进行长期田野参与式考察,获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对比分析法:从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表现形式、内在特征、空间分布、群系性规律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并总结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规律。归纳法:通过对湖南省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数字化处理,归纳出相应民俗体育的形态特征、文化特质、识别要素、文化传承等规律性特征。研究结果:本研究以湖南省古村镇民俗体育项目——汝城"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提取;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数据库构建叁个方面,探索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数字化的技术流程、实现方法。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采用景观基因理论开展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运用分析比较法、资料记录法和观察法叁种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从传承载体、表现形式、文化信仰和意象特征四种途径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基因进行识别,并构建出相关的识别指标。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提取: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分析、筛选、整理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资料,归纳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主要特性,并利用元素提取法、图案提取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方法,提取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数据库构建:从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GIS技术流程;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GIS技术编码;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可视化表达叁个方面实现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数据库构建工作。研究结论:课题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化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GIS技术结合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积极探索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通过对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及数据库构建,探索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路径,进而形成可供实用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促进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探索性特点,是以往尚未有过的集"文化景观、民俗体育、基因图谱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实现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创新,为现阶段的"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等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亚亚[8](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简要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同时结合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民俗旅游资源带来的优势。目前,因受个别原因所影响,导致民俗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仍存有部分问题,严重制约民俗资源有效开发与保护。本文针对改善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解决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具有合理性、有效性的实施对策。(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邢倩[9](2019)在《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以“原平炕围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炕围画是一种集壁画,年画,油画于一身的汉族民俗文化。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尤其是原平农村更是常见。原平炕围画具有美化性、教育性与多样性等艺术特性,使得炕围画在众多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随着传承人老龄化的比例增加,越来越多的炕围画传承人转行,传统炕围画艺术走向了衰落。为了保护濒临炕围画艺术,保护炕围画传承人,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重新焕发炕围画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开展民俗文化宣传活动,利用现代科技与传统炕围画相结合,使炕围画艺术最大可能保存下来;将炕围画运用到陈列展览中,创办炕围画文化艺术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传统民俗文化,使得炕围画艺术得以长久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蔡运华[10](2019)在《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文物是我国历史工艺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博物馆是这些民俗文物保护的基本载体。确保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规范,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更对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和审美水平提升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在阐述民俗文物保护利用价值的同时,对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保护与利用的具体策略。期望有利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升,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0期)

民俗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湘西凤凰民俗音乐,起初是当地居民在长期劳作过程中抒发情感、解除烦闷的一种娱乐行为,属于抒情小曲。围绕如何加强对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发展史、艺术特点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民俗音乐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徽,夏成前,徐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项质量互释指向的混合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

[2].宾阳.浅谈湘西凤凰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文化产业.2019

[3].包思扬.浅谈关于如何做好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开发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19

[4].陈小妹.保护民俗文化[N].闽东日报.2019

[5].李文鸿.档案学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利用[J].档案天地.2019

[6].王若光.释怀乡愁: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与当代意义——来自鄂乡民俗体育“鼓车赛会”的田野报告[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邱海洪,王俊云.古村镇民俗体育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吴亚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9].邢倩.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以“原平炕围画”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蔡运华.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标签:;  ;  ;  ;  

民俗保护论文-张东徽,夏成前,徐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