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留值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色谱,弱酸阴离子,保留值,一元非线性拟合
保留值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傅厚暾[1](2001)在《离子色谱法分离弱酸阴离子保留值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离子色谱弱酸阴离子分析中以氢氧化钠作淋洗液时 ,弱酸阴离子的调整保留时间随淋洗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变化的规律 ,建立了二者关系的非线性函数模型。将一元非线性问题转化为多元线性问题求解 ,磷酸根的调整保留值与淋洗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关系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 0 99以上。用该数学模型预测磷酸根阴离子的保留值 ,相对误差小于 5 %(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01年06期)
许峰,梁鑫淼,林炳承,苏凡[2](1999)在《土壤淋溶柱色谱中同系物、氯代苯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沸点的交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壤淋溶柱色谱符合logk'-ψ的线性保留方程,在同系物(正构烷基苯、甲基苯)和氯代苯中,同类溶质与固定相(土壤)和淋洗剂(甲醇-水)有相似的作用方式,所以溶质保留值(logk')与淋洗剂有机调节剂浓度间存在浓度交点,与沸点间存在沸点交点规律,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9年02期)
梁云霄,张维冰,史景江[3](1998)在《Benson基团加和法对气相色谱保留值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Benson基团加和法,对脂肪醇、醛、酮和酯几类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气相色谱保留值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部分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值的预测结果表明,这几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值具有很好的基团加和性,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很好。(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焦庆才,刘茜,陈耀祖[4](1998)在《反相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变化规律的研究——同系物和柱温对保留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反相液相色谱保留模型和Martin方程,采用热力学方法导出了一组包括各种色谱参数(如柱温、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浓度以及溶质、溶剂和键合相表面烷基配体中的碳数)的线性保留方程.利用这组方程能够解释反相液相色谱中各种线性保留规律和实验现象,并预测和实验验证了多种文献未报道的线性规律.(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赵邦屯,魏天俊,冯光瑛[5](1995)在《薄层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的碳数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的色谱行为与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一直是色谱工作者研究任务之一.GC和HPLC中同系物保留值的碳数规律已有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和大量数据检验,我们发现了TLC中同系物的保留行为也遵从碳数规律.2 理 论(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95年09期)
王福安,杨长生,蒋元力,蒋登高,刘大壮[6](1994)在《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的交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作者提出的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常沸点的交点规律基础上,推导出同系物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的交点规律,用大量实验数据作了检验。并用新交点方程式,由化合物在一个流动相组成下的保留值,预测该化合物在任一流动相组成下的保留值,对14组同系物在5种色谱柱上5类流动相下的验算结果表明,721个数据点的绝对平均误差为2.8%。(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焦庆才,陈耀祖,于如嘏[7](1993)在《液固色谱中溶质保留规律的研究——多元流动相组成对保留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热力学原理和简单的吸附色谱分子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液固色谱保留模型,并导出了相应的保留值基本方程,以叁元溶剂系统作为展开剂,用薄层色谱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得方程的正确性。结果显示,计算R_1值与实验R_1值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93年12期)
王福安,杨长生,蒋元力,蒋登高[8](1993)在《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常沸点的交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指出,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的容量因子对数lnk'与常沸点的直线关系在不同流动相组成下有一共同交点,此交点规律可用如下交点方程描述: lnk'-lnk_0'=B_1(t_b-t_b~0) 利用最优化求极值法求出九组同系物在叁种色谱柱上四类流动相的交点常数。按交点方程预测同系物中所有成员的容量因子,488个数据点的绝对平均误差为2.4%。(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许国旺,郝威,张玉奎,卢佩章[9](1992)在《气-液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交点规律的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气-液色谱保留方程出发,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研究了气-液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的交点规律,发现:当同系物成员服从碳数规律时,lnV_g-1/T图有共同交点,此交点位置不但与同系物种类有关,而且与固定相组成有关;当用交点座标预测保留值时,只有选用同一固定相上同一同系物的交点座标,预测结果才是正确可靠的。(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2年06期)
焦庆才,陈耀祖,师治贤[10](1992)在《反相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变化规律的研究——保留值收敛性的理论探讨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反相液相色谱中顶替吸附多种相互作用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色谱参数(如流动相组成、柱温、溶质、溶剂及键合相配体分子中的碳数)对保留值收敛性的影响,并用热力学方法导出了4个新的保留值收敛方程,已经在各种同系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另外,本文还建立了一种能够采用计算机直接从实验数据计算保留值收敛点坐标的方法,预测值与做图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期刊1992年04期)
保留值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土壤淋溶柱色谱符合logk'-ψ的线性保留方程,在同系物(正构烷基苯、甲基苯)和氯代苯中,同类溶质与固定相(土壤)和淋洗剂(甲醇-水)有相似的作用方式,所以溶质保留值(logk')与淋洗剂有机调节剂浓度间存在浓度交点,与沸点间存在沸点交点规律,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留值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傅厚暾.离子色谱法分离弱酸阴离子保留值规律的研究[J].色谱.2001
[2].许峰,梁鑫淼,林炳承,苏凡.土壤淋溶柱色谱中同系物、氯代苯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沸点的交点规律[J].色谱.1999
[3].梁云霄,张维冰,史景江.Benson基团加和法对气相色谱保留值规律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1998
[4].焦庆才,刘茜,陈耀祖.反相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变化规律的研究——同系物和柱温对保留值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8
[5].赵邦屯,魏天俊,冯光瑛.薄层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的碳数规律[J].分析化学.1995
[6].王福安,杨长生,蒋元力,蒋登高,刘大壮.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的交点规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
[7].焦庆才,陈耀祖,于如嘏.液固色谱中溶质保留规律的研究——多元流动相组成对保留值的影响[J].分析化学.1993
[8].王福安,杨长生,蒋元力,蒋登高.反相液相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常沸点的交点规律[J].分析测试学报.1993
[9].许国旺,郝威,张玉奎,卢佩章.气-液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交点规律的理论探讨[J].色谱.1992
[10].焦庆才,陈耀祖,师治贤.反相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变化规律的研究——保留值收敛性的理论探讨与实验验证[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命科学地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