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试析适宜建筑师的结构理论内容及应用——兼以形态作用结构体系为例浅析结构概念设计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作者: 王宏伟
导师: 胡仁禄
关键词: 建筑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结构理论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结构是建筑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决定性要素。而作为建筑设计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建筑形态的生成同样要遵循严密的力学规律。建筑师有必要充分把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结构内在规律与结构体系知识。本文尝试对建筑师掌握适宜的结构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并进一步对形态作用结构体系的特征及应用进行探讨。论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的是技术能够对形式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结构对于建筑的意义;第二章着重论述的是建筑师应当掌握的基于对结构本质理解的结构理论以及理解形态作用结构体系所需要掌握的理论内容;第三章探讨的是形态作用结构体系的应用;第四章是论文的结尾,本章主要对几个在结构理论和应用中未曾涉及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在本章最后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适应性和与其它建筑设计方法的关系作一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依照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对建筑师的结构学内容和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渐进的探讨,并在分析和论述过程中对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尝试加以解决和验证。全文共约43000余字,图片70余幅。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对结构内涵的理解
1.1 结构的意义
1.2 结构规律与美的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1.2.1 美学认识过程的变迁
1.2.2 结构的合理性与人的视觉感受
1.2.3 相关联但并非决定性的关系
1.3 结构的内在规律性作为建筑设计理念内因的可能性
1.4 不合理的现状
第二章:建筑师应当掌握的适宜的结构理论体系内容
2.1 当前建筑师所能接触的结构理论体系的组织方式
2.1.1 以结构材料作为体系主线的结构理论
2.1.2 以结构尺度作为体系主线的结构理论
2.2 基于结构本质理解的结构理论
2.2.1 建立结构体系理论的基石——结构的本质
2.2.2 力的改向过程在结构内的反映——力流
2.2.3 结构体系的分类
2.2.4 建筑师掌握适宜的结构理论原则与方法
2.2.5 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协作
2.3 关于形态作用结构体系的基本结构知识
2.3.1 概念及力学特性
2.3.2 形态作用结构体系的分类
2.4 小结
第三章:形态作用结构体系的应用
3.1 运用结构的基础——整体概念的建立
3.2 形态作用结构体系工程案例分析
3.3 取得结构体系在实际运用中的最佳化一种方案——复合结构
3.3.1 复合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3.3.2 当前得到充分运用的高效方案
3.3.3 形态作用结构体系复合结构的应用
3.4 两个调研实例
3.5 建筑师把握结构设计的要点
3.6 小结
第四章:影响结构概念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浅析
4.1 自然结构的启迪
4.2 结构的真实性
4.3 多元的设计观
结语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图解,图解建筑和图解建筑师[D]. 李光前.同济大学2008
- [2].数字信息时代的建筑师[D]. 郭晔.南昌大学2007
- [3].融情于境,自在自为[D]. 邹汝波.重庆大学2016
- [4].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哈尔滨俄籍建筑师研究[D]. 刘伦希.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5].近年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分析与思考[D]. 杨凌.天津大学2005
- [6].近代外籍建筑师在北京的执业成果研究[D]. 张林.北京建筑大学2017
- [7].近代无锡籍建筑师研究[D]. 唐湉.江南大学2017
- [8].国外建筑师在华项目地域性探索[D]. 王泓珺.北京建筑大学2016
- [9].基于建筑设计全过程理论的建筑策划调查研究[D]. 陈悦.浙江大学2015
- [10].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研究[D]. 徐锋.清华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浅析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设计”[D]. 张抗军.东南大学2006
- [2].现代建筑的院落空间解析与设计[D]. 聂蕊.东南大学2005
- [3].现代建筑设计的典型形式流程解析[D]. 沈禾.东南大学2005
- [4].试论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倾向[D]. 石峻垚.东南大学2005
- [5].解读哈迪德[D]. 唐大为.东南大学2005
- [6].玻璃建筑表现初探[D]. 傅岚.东南大学2005
- [7].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D]. 徐洪岩.东南大学2005
- [8].当代建筑屋顶形态表现研究[D]. 王小嘉.东南大学2005
- [9].现代建筑中的结构表达[D]. 郭白莉.郑州大学2007
- [10].圣地亚哥·卡拉塔瓦作品的动态特征研究[D]. 温江.重庆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