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诗学思想

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诗学思想

论文摘要

马一浮的思想有两个重心,一为六艺论,一为诗学思想,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艺论代表着马一浮完整而系统的学术观,这一思想主要由三个命题构成,即“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互相统摄”马之标举六艺论,主张据六艺判教、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其目的在借佛家判教之法,应对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大势,以坚守重博通重价值的中国学术传统。 复性书院是马一浮六艺论思想的教育实践。复性书院缘起于马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强烈不满;其宗旨为综贯经术、讲明义理,确立六艺之教和复性之旨;其体制则独立于现行学制之外,采用佛教丛林制度,主张政治和经济独立,不为学生规定资格出路。围绕书院的宗旨和体制,马一浮和熊十力发生了激烈论争,熊主张建“国立文哲学院”,使传统儒学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作转化;马主张建“复性书院”,以传统儒学教育弥补现代学校教育之不足。而根据各自办学的经历,马一浮和梁漱溟却得出了完全一致的反思意见,二人都主张必须去除现代学校教育方式,否则儒学教育将成为知识之传授、口头之空谈,从而变得毫无意义。复性书院的创办,为传统儒学教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意见。 功夫论是马一浮六艺论思想中的修养方法论。马在朱子学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病痛,提出读书、穷理、涵养的道德修养功夫。这不仅是一种独创的理论思考,更是他一生道德实践的真实体现。它为儒学的重建指出一个新的向度。 “诗以感为体”,代表了马一浮的诗歌本体论。马认为,诗歌的本体,就是诗人自身的感动,其内容为情与志。感因史(主要是社会政事)而兴起,因玄(主要是心性义理)而校正,而感之深浅则取决于诗人胸襟之大小,感实同于佛教所说的觉。马的诗歌本体论,一方面把传统诗学中关于诗歌本体的讨论明确化和系统化,促进了传统诗学的创造性转化:一方面又融通诗歌创作和道德修习,融通诗学理论和道德哲学,为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指出向上一路。 “诗教主仁”,代表了马一浮的诗教观。马的诗教观受“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观之影响,顺承其“教化”说的观念而来,并有极大的突破,是对儒家诗教真精神的恢复和重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马一浮研究小史
  • 第一章 六艺论的理论建构——马一浮的学术观
  • 一 六艺
  • 二 六艺论
  • 三 判教与分科: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
  • 第二章 六艺论的教育实践——马一浮的复性书院
  • 一 缘起:从教育部到复性书院
  • 二 宗旨:综贯经术、讲明义理
  • 三 体制:独立于现行学制之外
  • 四 论争:马一浮与熊十力
  • 五 反思:马一浮与梁漱溟
  • 第三章 六艺论的致力之方——马一浮的功夫论
  • 一 性修不二
  • 二 主敬、穷理、博文与笃行
  • 三 余论
  • 第四章 诗以感为体——马一浮的诗歌本体论
  • 一 基本架构
  • 二 史与玄
  • 三 感
  • 四 理论意义
  • 第五章 诗教主仁——马一浮的诗教观
  • 一 温柔敦厚
  • 二 诗教主仁
  • 三 突破
  • 第六章 以诗说法——马一浮的诗歌创作取向
  • 一 去习复性
  • 二 理事双融
  • 三 心忧天下
  • 四 气类之孤
  • 结语
  • 附录 不开宗派不为师——钱钟书和马一浮的学术态度比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六艺修身·数》[J]. 陶瓷学报 2018(01)
    • [2].马一浮六艺论背景中的朱陆异同[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六艺”与博雅——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4].书法与“六艺”[J]. 中国书法 2013(01)
    • [5].深植传统文化 创新“六艺”教育[J]. 中小学校长 2020(08)
    • [6].基于和谐视角下的六艺教育解读[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7].“东南新六艺”特色文化课程的架构与实践[J]. 教育视界 2020(04)
    • [8].古代“六艺”教育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 广西教育 2012(07)
    • [9].明代黄佐《六艺流别》的文体学思想及其意义[J]. 中国文学研究 2020(04)
    • [10].“六艺”语源义探求[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11].一个本源而本真的意义机制——马一浮六艺论新诠[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2].新“编辑六艺”[J]. 出版参考 2008(07)
    • [13].承六艺之风,兴素质教育(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15)
    • [14].古代“六艺”中的“御”是指什么[J]. 文史天地 2016(08)
    • [15].“六艺”——“书”谈[J]. 青少年书法 2011(06)
    • [16].马一浮“六艺论”之逻辑结构探析[J]. 贵州文史丛刊 2014(04)
    • [17].马一浮六艺论的形成过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 [18].“六艺”中的“书”是指书法吗[J]. 咬文嚼字 2008(10)
    • [19].公民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养成问题研究——方法篇——浅谈六艺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0)
    • [20].构建“六艺修身”学校文化[J]. 现代教学 2015(Z1)
    • [21].校企互动“现代六艺”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01)
    • [22].意义的本真、变异和衍生样式——马一浮六艺判教论新诠[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10)
    • [23].《汉书·艺文志》“序六艺为九种”因由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24].论“六艺”美术教育思想[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5(01)
    • [25].古代君子必修课——六艺[J]. 初中生 2014(31)
    • [26].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4(04)
    • [27].“六艺之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华夏文化 2018(02)
    • [28].古代君子的必修课:六艺[J]. 四川统一战线 2014(12)
    • [29].古之“六艺”,今之解读[J]. 新课程(下) 2011(11)
    • [30].论先秦“六艺”教育中的体育活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标签:;  ;  ;  ;  ;  ;  ;  

    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诗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