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有晶状体眼的后房型人工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CPIOL)植入术是将人工晶体固定于睫状沟内,因此既保留了患者的调节力,又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小,与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相比更符合生理解剖状态。同时,由于植入的人工晶体紧贴虹膜,并接近晶状体,易引起白内障和高眼压等并发症,此手术的安全性在临床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采用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光学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进行前后房及房角的观察,研究其在眼内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眼压的相关性。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scroscopy,UBM)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后房及房角的变化。方法:对13例(26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及一年的眼压、末次随访(术后一年)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并行UBM检查,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植入式胶原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后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小梁虹膜夹角,ICL周边部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房角开放距离500。结果: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7.99±4.97D,术后平均屈光度为-1.69±0.98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均好于术前,其中73.1%BCVA比术前提高≥2行;术前眼压为10~18mmHg(平均13.94±2.37mmH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一年时眼压分别为14.42±1.86mmHg、14.96±2.18mmHg、14.38±2.34mmHg、14.33±2.79mmHg和14.17±2.99mmHg,术后各次眼压均与术前比较,仅术后1个月时有统计学差异(t=-3.418,p=0.002)。UBM检查发现中央角膜内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2.83mm~3.17mm(平均2.97±0.12mm),中央角膜内表面与ICL之间的距离为1.87~2.57mm(平均2.22±0.21mm),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20.63,P<0.005)。仅56.7%手术眼的小梁虹膜夹角>30°,ICL周边部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周边部12:00的距离为0.45±0.15mm,3:00位为0.46±0.13mm,6:00为0.37±0.13mm,9:00为0.46±0.12mm,行组间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F=2.619,P=0.055)。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在12:00、3:00、6:00及9:00分别为0.32±0.13mm,0.35±0.15mm,0.31±0.73mm及0.33±0.14mm,行组间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F=0.594,P=0.620)。ICL后表面与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0.40~0.94mm,平均0.64±0.16mm,ICL与晶状体无接触。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ICL位于晶状体前,致使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变浅、部分手术眼前房角宽度变窄,但未发现术后眼压持续升高。ICL与晶状体无接触,与虹膜后表面接触,术后未发现晶状体混浊。对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安全性的评价,UBM具有简便、可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客观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