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滑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跨度连续梁拱,异位支架拼装,纵向滑移,竖向提升
纵向滑移论文文献综述
吴鹏[1](2019)在《大跨度连续梁拱异位支架拼装纵向滑移竖向提升快速施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铁路工程跨通榆河110m+228m+110m连续梁-拱式桥钢管拱施工工艺研究为例,综合原位支架拼装、异位支架拼装、纵向滑移、竖向提升等工艺开展施工方案研究,通过工序交叉、多工作面平行施工实现快速施工,总结出成套可操作的大跨度连续梁拱快速施工工艺,具有工期短、危险存续期短、工期保证系数大等优点,适用于工期卡控的连续梁拱结构,可为类似大跨度连续梁拱部施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23期)
马雄鹰[2](2019)在《基于内聚力—扩展有限元模型的沥青路面纵向滑移裂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及车辆领域的快速发展,车辆对路面作用的频率及荷载都在逐渐增大,但道路结构对荷载的抵御作用却以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车辆水平荷载作用频繁区域,即车辆加减速频繁区域,沥青路面面层往往会出现U型滑移裂缝,路面结构伴随着层间粘结失效滑移现象的出现。因此,对该现象机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在实际工程中预防该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上的依托。本文以层间滑移破坏和路表纵向滑移裂缝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纵向滑移裂缝病害特征及原因后,建立沥青路面多层结构层间接触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尺寸收敛性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静态-动态路面滑移裂缝及层间粘结失效的状态,得出滑移裂缝产生的机理;而后模拟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路表纵向滑移裂纹及层间粘结失效状态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尺寸确定的基础上,对有限元网格尺寸划分进行网格尺寸收敛性分析,提高有限元模型的数值准确性。通过施加边界条件及荷载,然后就沥青面层间层间接触类型进行分析,最后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及合理性。(2)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下路面模型结构的力学响应,通过对比各力学响应量与面层材料强度及层间粘结强度,引入静态裂缝,然后采用最大能量释放率破坏准则计算裂缝扩展角度,二次名义应力破坏准则分析层间粘结失效面积变化,逐步分析滑移裂缝的形成及伴随的层间滑移所导致的粘结失效。(3)引入ABAQUS中的扩展有限元(XFEM)模块,通过施加持续荷载作用,分析滑移裂缝的动态扩展及层间粘结失效变化情况。通过对比这两种状态下滑移裂缝的形式,可得准静态方式荷载施加在兼顾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可大幅提高有限元模型的求解时间。(4)分析了面层材料的杨氏模量、上面层厚度,层间粘结强度,超载等因素对力学响应量-纵向拉应力,纵向剪应力,层间纵向剪应力的影响,进而模拟分析了层间粘结失效状态的变化和表层滑移裂缝的扩展;最终基于灰色理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造成滑移裂缝的主要力学变量的影响显着性程度。(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6)
郭军龙[3](2017)在《星球车纵向滑移与滑转统一的地面力学模型建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球和火星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松软星壤并存在很多陡峭的斜坡,它们的存在给星球车的巡视带来极大挑战。星球车在松软地形中运行时很容易发生卡死现象,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巡视任务的失败。为了防止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中出现这种问题,非常有必要对松软地形中的轮壤作用开展全面研究。轮壤作用力学对星球车设计、感知系统设计、整车控制等方面有重要影响。纵向滑转地面力学直接影响星球车在松软地形中的牵引性能,因此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星球车下坡或处于刹车状态时,星球车轮将处于纵向滑移状态,但纵向滑移地面力学的研究却很少开展。本文针对星球车两种最常见的运动状态(纵向滑转和纵向滑移)进行了试验、纵向滑移地面力学建模、纵向滑移与滑转统一的地面力学建模及其应用研究。试验是研究星球车地面力学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开发能够测量轮壤作用的多功能测试车轮,首先对轮壤作用变量进行归类,进而设计轮壤作用力、力矩和进入角/沉陷量的测量方案及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车轮并标定传感器,最后在模拟星壤上用测试车轮开展纵向滑移和纵向滑转试验研究。基于进入角测量值揭示了推土效应带来的影响。建立了推土效应预测模型和经验模型。针对较少研究的纵向滑移工况建立了两种纵向滑移地面力学模型。修正了最大正应力角、剪切应力转换角、土壤剪切变形量和沉陷指数模型。为了利用沉陷量直接计算正应力,提出了等效沉陷量的概念。分别用试验数据验证了两种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星球车纵向滑移与纵向滑转地面力学模型不统一的原因。为了简化地面力学模型,推导了关于等效沉陷量线性函数的正应力和剪切应力表达式,进而构建了星球车纵向滑移和纵向滑转解析地面力学模型。用四种构型车轮和两种模拟星壤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关于车轮旋转力矩方向的开关函数,进而建立了纵向滑移与滑转统一的解析地面力学模型。用统一解析模型在线计算了土壤等效力学特性参数和挂钩牵引力。针对不能测量沉陷量的场合,提出了基于统一解析模型的进入角通用估计方法。基于进入角计算值估计了六轮星球车原理样机爬坡和下坡时的土壤等效力学特性参数,进而研究了重复通过效应对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当斜坡倾角在0到18度之间变化时,挂钩牵引力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1%。建立了六轮星球车原理样机平面内差动行驶动力学模型,并基于等效沉陷量建立了约束力模型,进而排除了约束力对动力学模型的影响。根据进入角计算值估计了车轮旋转驱动力矩和电机能耗功率,利用密西根大学开发的六轮星球车原理样机开展了差动行驶能耗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建立了星球车纵向滑移与滑转统一的解析地面力学模型,并利用统一模型在线估计了土壤等效力学特性参数、挂钩牵引力和沉陷量,分析了六轮星球车原理样机的爬坡能力和下坡能力和六轮星球车原理样机的差动行驶能耗,为松软地形中星球车的实时控制提供了基础模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单积明,蔡飒,伍静[4](2017)在《山区高速公路单向纵坡箱梁桥梁体纵向滑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一些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受到地势条件的限制,多呈纵坡大、展线复杂、区域小气候影响大。近年来,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互通桥梁相继出现梁体滑移导致伸缩缝挤死,造成桥面出现隆起现象,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通过对某高速公路某座互通主线桥伸缩缝挤死导致桥面隆起的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施工质量、设计理念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病害提出了针对性的维修处治建议。为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梁的设计、施工、养护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宣锋,蒋帅,石光,李同柱[5](2016)在《轮胎纵向滑移特性测量方法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款车辆匹配同型号、不同厂家轮胎导致的制动效能差异问题,首先提出了轮胎纵向滑移特性的测量原理与方法,并进行了道路试验验证,获得了两种轮胎的制动刚度和峰值附着系数。然后测量了匹配不同轮胎的整车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结果表明,轮胎制动刚度和峰值附着系数较大的轮胎制动距离较短。该测试方法简单有效,可作为主机厂评价轮胎纵滑特性及整车制动性能的手段,同时可指导ABS的标定。(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黄智,刘剑,吴乙万[6](2016)在《基于纵向滑移率均衡的车道偏离辅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无压力闭环的差动制动实现车道偏离辅助的控制方法.根据车辆和驾驶员参考模型确定纠正车道偏离所需的目标横摆角速度.采用滑模算法设计横摆角速度跟踪控制器,确定附加横摆力矩.基于纵向滑移率均衡设计车轮制动压力调节策略,限制车轮最大滑移率,以提高车辆横向稳定性.设计模糊控制器对压力建立过程进行伺服控制.在Carsim/Labview-RT联合仿真平台上对提出的方法进行硬件在环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有效避免车辆偏离车道,鲁棒性强,且车辆横向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顾铮昊[7](2016)在《某立交桥F匝道梁体纵向滑移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某立交桥F匝道桥工程为例,通过检测该桥的支座位移量与伸缩缝宽度,分析了桥跨纵向发生滑移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从支座清理、连接支撑联、观测监控等方面,总结了复位施工各阶段的注意事项,为桥梁的施工和日常养护工作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2期)
贾布裕,余晓琳,颜全胜[8](2015)在《考虑纵向滑移的组合梁随机有限元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钢-混组合梁构造复杂、材料多样、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从随机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研究钢-混组合梁,基于Newmark几何模型,将钢-混组合梁的混凝土板、钢梁以及剪力连接件作为整体单元考虑,通过采用T.L列式增量法,提出并推导了考虑纵向滑移效应的非线性组合梁单元模型。结合直接微分法,对组合梁的结构响应梯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由FORM法计算得到可靠度指标,对钢-混组合梁算例进行了随机有限元可靠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中,并不需要完全刚性连接来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在保证安全方面,考虑几何非线性来计算结构的可靠度是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丁亮,郭军龙,闫冰,高海波,刘振[9](2015)在《星球车车轮纵向滑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星球车运行于松软星球表面时,易发生滑转和滑移。在下坡或制动等情况下,车轮实际前进速度大于理论前进速度,车轮将处于滑移状态。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滑转力学,而针对滑移力学的研究较少,滑移分为纵向滑移和侧向滑移。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与星球车相关的多种因素对星球车车轮纵向滑移试验结果的影响。在车轮性能测试台上安装不同构型的车轮,研究车轮半径、轮刺个数、前进速度和垂直载荷对车轮纵向滑移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纵向滑移试验结果表明,前进速度的增加对沉陷量和轮地作用力/力矩的影响较小;电动机输出力矩绝对值随车轮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前进阻力绝对值随垂直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前进阻力系数随滑移率的增加而增加,车轮下的坡度角越大,需要的前进阻力系数越大;电动机输出力矩在滑移率从0增加到0.2时的变化速率,远大于其在滑移率从0.2增加到0.6时的变化速率。(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8期)
柯鹏[10](2015)在《现浇简支箱梁外侧模纵向滑移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施工方法应用于现代桥梁建设中。通过结合吉图珲客运专线项目现浇简支箱梁外侧模纵向滑移方案,与常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外侧模纵向滑移方案的优越性,可为同类桥梁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纵向滑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交通及车辆领域的快速发展,车辆对路面作用的频率及荷载都在逐渐增大,但道路结构对荷载的抵御作用却以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车辆水平荷载作用频繁区域,即车辆加减速频繁区域,沥青路面面层往往会出现U型滑移裂缝,路面结构伴随着层间粘结失效滑移现象的出现。因此,对该现象机理的分析,为相关部门在实际工程中预防该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上的依托。本文以层间滑移破坏和路表纵向滑移裂缝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纵向滑移裂缝病害特征及原因后,建立沥青路面多层结构层间接触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尺寸收敛性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静态-动态路面滑移裂缝及层间粘结失效的状态,得出滑移裂缝产生的机理;而后模拟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路表纵向滑移裂纹及层间粘结失效状态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尺寸确定的基础上,对有限元网格尺寸划分进行网格尺寸收敛性分析,提高有限元模型的数值准确性。通过施加边界条件及荷载,然后就沥青面层间层间接触类型进行分析,最后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及合理性。(2)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下路面模型结构的力学响应,通过对比各力学响应量与面层材料强度及层间粘结强度,引入静态裂缝,然后采用最大能量释放率破坏准则计算裂缝扩展角度,二次名义应力破坏准则分析层间粘结失效面积变化,逐步分析滑移裂缝的形成及伴随的层间滑移所导致的粘结失效。(3)引入ABAQUS中的扩展有限元(XFEM)模块,通过施加持续荷载作用,分析滑移裂缝的动态扩展及层间粘结失效变化情况。通过对比这两种状态下滑移裂缝的形式,可得准静态方式荷载施加在兼顾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可大幅提高有限元模型的求解时间。(4)分析了面层材料的杨氏模量、上面层厚度,层间粘结强度,超载等因素对力学响应量-纵向拉应力,纵向剪应力,层间纵向剪应力的影响,进而模拟分析了层间粘结失效状态的变化和表层滑移裂缝的扩展;最终基于灰色理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造成滑移裂缝的主要力学变量的影响显着性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滑移论文参考文献
[1].吴鹏.大跨度连续梁拱异位支架拼装纵向滑移竖向提升快速施工工艺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2].马雄鹰.基于内聚力—扩展有限元模型的沥青路面纵向滑移裂缝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郭军龙.星球车纵向滑移与滑转统一的地面力学模型建立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单积明,蔡飒,伍静.山区高速公路单向纵坡箱梁桥梁体纵向滑移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
[5].王宣锋,蒋帅,石光,李同柱.轮胎纵向滑移特性测量方法及试验研究[J].汽车技术.2016
[6].黄智,刘剑,吴乙万.基于纵向滑移率均衡的车道偏离辅助控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顾铮昊.某立交桥F匝道梁体纵向滑移处理[J].山西建筑.2016
[8].贾布裕,余晓琳,颜全胜.考虑纵向滑移的组合梁随机有限元可靠度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5
[9].丁亮,郭军龙,闫冰,高海波,刘振.星球车车轮纵向滑移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5
[10].柯鹏.现浇简支箱梁外侧模纵向滑移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