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

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

论文摘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的戏剧不受规律束缚,突破悲、喜剧界限,着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他的戏剧因主题的广泛性、普适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广为传播。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则是另一番情形。早在1853年,陈逢衡所著的《英咭唎紀略》中首次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字。1904年,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自此莎剧开始被国人所熟知。1921年田汉首次翻译了全本《哈姆雷特》,此前仅限于片段翻译。1930年至1967年梁实秋独自完成全部莎剧的翻译工作,1947年朱生豪首次采用白话文翻译的莎剧出版。至今中国现存较多莎剧汉译本。此外,莎剧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得益于国人的改编和舞台演出。中国学者把中国莎剧改编分为三个时期:尝试期、成熟期和深入期。民国初年,王国仁将《哈姆雷特》改编为川剧上演,开创了中国戏剧编演莎剧的先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莎剧被多次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演出。迄今为止,已有21个中国戏曲剧种将26部莎剧搬上中国戏剧舞台。这些采用中国传统戏曲改编莎剧的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戏剧的生命不仅在于剧本的对外翻译,还在于舞台演出。而就戏剧脚本而言,其生命在于舞台。莎剧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不少作品还被二次翻译(改编)后搬上舞台。本文将莎剧纯文本汉译定义为“书斋式翻译”,将莎剧改编成包括地方戏曲在内的中国戏曲脚本定义为“舞台式翻译”。这两种翻译都有利于莎剧的传播,但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两个汉译本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目的论视角下两个汉译本在翻译风格、语言运用和措词等方面的差异。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而“书斋式翻译”属于纯文学性质,此种翻译方式固然能帮助读者了解戏剧,却无法生动鲜活地展现戏剧的精神特质。“舞台式翻译”要尽量缩小与“书斋式翻译”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传递戏剧的精神特质。作者提出,为了让莎剧在目的语文化中更好地再现其宣教和审美功能,有必要进行由剧本译者、导演和演员共同组成翻译主体的“合作式翻译”,从而尽量缩小从“书斋译本”到“舞台译本”的距离。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is Thesis
  •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is Thesis
  • 1.3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and Chinese Dramas
  • 2.1.1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nd Chinese Dramas
  • 2.1.2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Dramas
  • 2.1.3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Western Dramas in China
  • 2.2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Plays
  • 2.2.1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Plays in China
  • 2.2.2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Plays in China
  • 2.3 An Introduction to King Lear
  • 2.3.1 Stylish Characters of King Lear
  • 2.3.2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King Lear in China
  • 2.3.3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King Lear from a Limited Angle
  • Chapter Three The Skopostheorie of the Functionalism
  • 3.1 Introduction to Skopostheorie
  • 3.1.1 Major Representatives and Theories of Functionalism
  • 3.1.2 The Skopostheorie
  • 3.1.3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Functionalism
  • 3.2 A Review of Skopostheorie as Guidance in Drama Translation
  • 3.2.1 Significance of Skopostheorie in Drama Translation
  • 3.2.2 Strategies of Drama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King Lear in View of Skopostheorie
  • 4.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King Lear
  • 4.1.1 Zhu Shenghao’s Translation
  • 4.1.2 Dai Xiaotong’s Adaptation
  • 4.2 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Two Versions
  • 4.2.1 Cultural Backgrounds
  • 4.2.2 Translators’Subjectivilty
  • 4.2.3 Receivers
  • 4.3 An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Factors of the two Versions
  • 4.3.1 Style
  • 4.3.2 Forms of Address
  • 4.3.3 The Treatment of the Plot
  • 4.4 A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维坦》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与文化选择——以陆道夫、黎思复译本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 2019(05)
    • [2].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考察——以《大地》汉译本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7)
    • [3].关联理论视角下《追风筝的人》翻译策略分析——以李继宏汉译本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4].从《麦琪的礼物》两种汉译本分析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J]. 铜陵学院学报 2017(03)
    • [5].也谈“误读”与“乱译”——以美国《独立宣言》汉译本为例[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7)
    • [6].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特色[J]. 英语广场 2015(03)
    • [7].《满文老档》汉译本比较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三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J]. 黑龙江史志 2015(01)
    • [8].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赏析《Gone With the Wind》汉译本[J]. 青年文学家 2020(03)
    • [9].从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对比分析《飘》的两个汉译本[J]. 校园英语 2017(22)
    • [10].“瑕瑜共见”——浅析《京华烟云》第一个汉译本[J]. 长江丛刊 2017(19)
    • [11].目的论视角的加缪《鼠疫》英汉译本对比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5)
    • [12].《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两汉译本对比——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名作欣赏 2017(03)
    • [1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女系家族》的三个汉译本比较[J]. 莆田学院学报 2017(01)
    • [14].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追风筝的人》汉译本[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5].从互文性视角探析缪丽尔·斯帕克作品的翻译策略——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的两个汉译本为例[J]. 英语教师 2020(18)
    • [16].从《独立宣言》的7种汉译本看译者主体性[J]. 英语教师 2017(15)
    • [17].文学作品中的误译分析——以《红与黑》的汉译本为例[J]. 科技信息 2012(28)
    • [18].从目的论看傅东华《飘》汉译本[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9)
    • [19].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和选择——以《尤利西斯》两汉译本为例[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汉译本几个概念/术语翻译别论[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戈丹》汉译本中景色描写的“三维”研究[J]. 北极光 2019(10)
    • [22].归化异化视角下解读《追风筝的人》汉译本[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3].从翻译伦理析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误译[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4].入场理论框架下逻辑投射复合小句的汉译通达度研究——以《逃离》汉译本为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7(02)
    • [25].从塞尔“网络-背景”理论看《瓦尔登湖》汉译本中的显化[J]. 海外英语 2016(12)
    • [26].多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为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7].从翻译规范理论看Uncle Tom's Cabin的两个汉译本[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9)
    • [28].从翻译美学视域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白鲸》汉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 2020(15)
    • [29].以《飘》为例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6)
    • [30].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快乐王子》汉译本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6)

    标签:;  ;  ;  ;  ;  

    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