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张学政,勾庆华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张学政,勾庆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用转型背景,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政,勾庆华[1](2019)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证和梳理,对学科关于交叉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分析,探索适合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构建全面科学的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是解决目前武术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关键、更是培养符合市场行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而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要素、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必将成为新时期、新课改专业建设领域中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对完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现实需求、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客观要求更是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终极目标。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相关领域实践教学成果查阅、检索及系统分类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校内外武术和社会学专家学者及相关用人单位进行现状调查,并对其中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了解现行及以往毕业学生就业去向,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找准方向。研究结果:1.实践教学目标设制。目标是教学的驱动源,它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性质和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进行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有目标意识。在实践教学理论构建过程中,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职业要求,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2.实践教学内容设制。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实践课(以课内实践为主)、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将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寻找一条符合经济建设的教育教学实践内容。3.实践教学管理设制。在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设立校、院两级形式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实践教学的任务及职责,并统筹安排保障实践教学宏观发展。教务处则负责宏观管理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的落实,根据小组领导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相关管理办法以及具体实施措施,规范实践教学制度,同时,监督、评价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各院系是实践教学的一线组织和管理者,主要工作是负责组织实施各实际教学环节等。院系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是实践教学效果的直接保障。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调查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根据实际调查,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水平、科研能力等较其它专业还有一定差距,青年师资充足,教师学历正在以积极的一面进行改进;高级职称教师比重较低。在实践教学方面配备的专职实践教师很少,实践教学主要还是由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兼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专职实践教师,不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加重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实践教学的良好发展。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主要采用的有演示教学发、互动式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示范设计教学法和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学法,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还是比较丰富的。5.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体育科研所、运动队、社区、武术学校、武术培训学校和健身机构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成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践实验室",针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外活动等创新实践,并且需要设置专业课外科技活动站。研究结论:1.确定评价指标、主体以及内容,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平台构建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规划。2.完善双导师制度及校企结合等途径进行平台构建。3.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群的双翼作用、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强劲动力,不断完善评价体系。4.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有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实习、实训校外基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肖亚康[2](2019)在《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招生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承发展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武术人才的关键。然而,纵观当前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往往重技能而忽视文化传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体系、价值精神了解甚少,文化自觉严重缺失,不利于新时代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发掘,不能全面发挥武术文化的精神与功能内涵。同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缺乏改革与创新,以武术运动员等级资格来要求招生考试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武术项目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武术专业人才要树立文化自信和传承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大众参与,拓展武术单独招生渠道,丰富招生报考资格审查,吸引中小学的广泛参与,理顺和完善武术学科教育培养体系,进而才能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武术人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研究结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中小学武术教育人才输送的平台,是社会需求的武术人才的摇篮,是民族体育文化、武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培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武术文化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功能、意义和人才培养理念与招生考试成为学科发展关注的重点。1.武术文化教育是中国民族精神发扬的具体内涵。高等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守望地",也是推广中华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武术专业教育能有效扩展中小学和其他教育层次序列的武术传承,为武术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奠定人才基础,发挥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塑造武术文化传承骨干的价值。2.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现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单独招生体制,面对众多举办武术专业单独招生的院校和全国中小学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规模和力度,武术专业却很难满额招生,武术专业单独招生也呈现人数下降、专业技术水平低迷等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飞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单一性。中小学武术教育现实是"表面繁华",实则衰落不济,反应了当前武术在中小学教育的失落,特别是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呈现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招生考试制度的狭隘性。研究结论:1)树立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承人培养理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本质是培养武术专门人才,深入开展对传统武术文化和民族体育事业理解与传承创新。专业建设以培养武术传承人理念建立专业教育发展意识,以自身师资优势、地方拳种特色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传承发展为契机,增添武术教学新生机与活力,凝练和树立培养武术文化自信的传承人发展理念,使每一个学生走向社会都成为有自信、有责任使命的武术传承人。2)按照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加快武术现代化教育招生考试改革,面对武术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学科体制,拓展丰富多样的招生报考资格审查,建立武术段位标准参与高等武术专业单独招生资格,丰富高校人才选拔资源,理顺和完善武术学科教育培养体系。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的国家等级制度,是武术锻炼者规范的综合全面的等级评价标准与体系。相较而言,武术运动员等级更多关联的是比赛名次,是绝对的技术标准,武术段位是全面评价习武者人品、理论、技术精专程度的综合标准。增设武术相应段位报考高等武术教育单独招生资格,与现行二级运动员等级共同承担武术单独招生的人才选拔要求,不仅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变革,也武术学科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中学生文化课和年龄段设定相应武术段位,建议设定要求标准为武术叁段(获段叁年以上且需省级比赛一等奖两次)、四段(一年以上期间有省级比赛一等奖一次)具备武术单独招生资格,等同于武术运动员二级资格,这将有益于高等教育武术人才的选拔培养,更加促进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确保武术段位制度与时俱进,科学、规范,有序实施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基础教育传承与弘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武术专业教育文化传承与招生考试模式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主体思路与历史任务,按照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加快和深化武术文化现代化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接地气的完成高等学校武术教育和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方芳[3](2019)在《关于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充分了解武术的重要性,钻研出系统的武术套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能获得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并能更加深入地进行武术学习。本文将先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的重要性,再阐明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改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方式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7期)

朱婷婷[4](2019)在《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年来体育考生的增多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所以体育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比较困难,选择面也较窄。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就业意向的确定是实现成功就业的第一步。结果发现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地点的要求不是很高,对薪酬要求也不是很高。工作主要是体育教师。男生选择就业时更倾向于发展,女生选择就业意向更倾向于稳定,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选择发展的更多,社会需求越多的专业越有助于就业,国家政策对就业意向有很深远的影响。结论认为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就业形势的宣传和科学完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影响因素较多,通过研究为就业指导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8期)

张帆[5](2019)在《基于课程论视角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经历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同时,国家层面更赋予学校武术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时代使命与任务。因此,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好坏事关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更好传承与弘扬。而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序传承和大力弘扬离不开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良好开展。诚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得以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课程相关因素却发挥着尤为重要角色。虽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课程论视角审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本文基于课程论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对省内4所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所开设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为江苏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好发展,进而为将来全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发展的横向比较与更好发展提供区域性参照。研究结果:1在培养目标方面,江苏省四所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所开设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不大。2在课程设置方面,江苏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依据培养目标并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各校开设的课程内容虽然不具有统一性,但是必修课程在学分的分配上均高于总学分的百分之五十。3在课程师资力量方面,江苏省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4在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使用方面,各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教材各有不同,有些课程没有教材,依靠教师自我熟悉与专长展开,而有些课程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5基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学生的就业意向不同,对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的需求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各校应在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制定标准,结合各校具体情况,细化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2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学分设置上还有待改善,增加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增加选修课的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将来就业口径。3加大对在编教职工的在职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执教水平,引进先进人才。4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5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需要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搜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对于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推进招聘信息精准发布,推进招聘渠道精准拓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班、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19)

吕墨竹,樊丽霞,赵秋菊[6](2019)在《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创新人才的标准为出发点,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拟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提高本专业对社会的需求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再适合度与匹配度。(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孟峰年,李颖侠,温兵,王宏伟[7](2019)在《新时代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使命、困境与路径——“2018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的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8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新时代的使命、困境进行学理分析,探讨新时代专业建设新路径。研究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为大众健康服务的现实使命;专业建设面临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特色不突出、生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等困境;改革招生制度、实现内涵式发展、拓展专业建设的国际发展空间是破解专业建设桎梏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体育研究与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8](2019)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如何录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政府为了传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专门在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方向,招收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长的少数民族考生。考生必须参加河北体育学院组织的专业考试且合格,考试专项有:珍珠球、毽球、木球、藤球、高脚竞速、押加、(本文来源于《考试与招生》期刊2019年Z1期)

赵云喜[9](2019)在《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以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存在方式承载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古老游戏文化。如何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深闺”,民族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上,以调研数据为支撑,系统的分析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情况,试图找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来增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本选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1章是前言,主要对选题依据和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说明;第2章是对文章涉及到的核心词汇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陈述;第3章主要是对文章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叙述和说明;第4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对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研究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影响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因素;第5章是文章的结论与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于物质、制度文化。(2)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流意识是积极健康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行为的坚持和参与的程度表现较差。(3)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认同程度低,且主观性比较强。不同性别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存在明显差异。(4)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认同整体呈现认知欠缺的趋势。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收入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5)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认同高于对物质、制度文化的认同,但有0.8%-38.1%的学生态度不明确。不同性别、民族、地域、家庭人均年收入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6)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受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渠道单一、价值取向偏离、主观性比较强。(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边景珍,刘广路,魏晓芸,阴强,李宁宁[10](2019)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它的实施为河北省民族体育产业创造了更为鲜活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发展推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发展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新时代武术文化传承发展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武术人才的关键。然而,纵观当前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往往重技能而忽视文化传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体系、价值精神了解甚少,文化自觉严重缺失,不利于新时代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发掘,不能全面发挥武术文化的精神与功能内涵。同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缺乏改革与创新,以武术运动员等级资格来要求招生考试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武术项目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武术专业人才要树立文化自信和传承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大众参与,拓展武术单独招生渠道,丰富招生报考资格审查,吸引中小学的广泛参与,理顺和完善武术学科教育培养体系,进而才能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武术人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研究结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中小学武术教育人才输送的平台,是社会需求的武术人才的摇篮,是民族体育文化、武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培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武术文化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功能、意义和人才培养理念与招生考试成为学科发展关注的重点。1.武术文化教育是中国民族精神发扬的具体内涵。高等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守望地",也是推广中华武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武术专业教育能有效扩展中小学和其他教育层次序列的武术传承,为武术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奠定人才基础,发挥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塑造武术文化传承骨干的价值。2.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现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单独招生体制,面对众多举办武术专业单独招生的院校和全国中小学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规模和力度,武术专业却很难满额招生,武术专业单独招生也呈现人数下降、专业技术水平低迷等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飞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单一性。中小学武术教育现实是"表面繁华",实则衰落不济,反应了当前武术在中小学教育的失落,特别是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呈现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招生考试制度的狭隘性。研究结论:1)树立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承人培养理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本质是培养武术专门人才,深入开展对传统武术文化和民族体育事业理解与传承创新。专业建设以培养武术传承人理念建立专业教育发展意识,以自身师资优势、地方拳种特色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拳种传承发展为契机,增添武术教学新生机与活力,凝练和树立培养武术文化自信的传承人发展理念,使每一个学生走向社会都成为有自信、有责任使命的武术传承人。2)按照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加快武术现代化教育招生考试改革,面对武术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学科体制,拓展丰富多样的招生报考资格审查,建立武术段位标准参与高等武术专业单独招生资格,丰富高校人才选拔资源,理顺和完善武术学科教育培养体系。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的国家等级制度,是武术锻炼者规范的综合全面的等级评价标准与体系。相较而言,武术运动员等级更多关联的是比赛名次,是绝对的技术标准,武术段位是全面评价习武者人品、理论、技术精专程度的综合标准。增设武术相应段位报考高等武术教育单独招生资格,与现行二级运动员等级共同承担武术单独招生的人才选拔要求,不仅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时俱进的发展变革,也武术学科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中学生文化课和年龄段设定相应武术段位,建议设定要求标准为武术叁段(获段叁年以上且需省级比赛一等奖两次)、四段(一年以上期间有省级比赛一等奖一次)具备武术单独招生资格,等同于武术运动员二级资格,这将有益于高等教育武术人才的选拔培养,更加促进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确保武术段位制度与时俱进,科学、规范,有序实施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基础教育传承与弘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武术专业教育文化传承与招生考试模式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主体思路与历史任务,按照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加快和深化武术文化现代化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接地气的完成高等学校武术教育和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政,勾庆华.应用转型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肖亚康.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招生改革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方芳.关于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9

[4].朱婷婷.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体育风尚.2019

[5].张帆.基于课程论视角下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吕墨竹,樊丽霞,赵秋菊.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19

[7].孟峰年,李颖侠,温兵,王宏伟.新时代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使命、困境与路径——“2018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的省思[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

[8]..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如何录取?[J].考试与招生.2019

[9].赵云喜.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0].边景珍,刘广路,魏晓芸,阴强,李宁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标签:;  ;  ;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论文-张学政,勾庆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