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

一、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荷兰,陆鸿奎[1](2020)在《桑椹红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桑椹红色素是从天然桑椹果实中提取而得,属花青类色素,富含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类安全无毒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具有补血、润脑、利肝、利尿、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等多种保健功效。主要对桑椹红色素的开发应用、提取方法、稳定性研究进行综述与分析,为进一步开发桑椹红色素提供参考。

杨文宇,王萌,肖阳,李飞,詹茂玲,陈祥贵,刘茂祥[2](2020)在《应用分子对接方法筛选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文中指出基于分子对接方法,对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选择进行研究。采用对接评分和氢键评价候选蛋白质与桑椹红色素主要成分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对筛选出的蛋白质,通过实验验证其用作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的适宜性。主要结果如下:大豆蛋白(大豆球蛋白和大豆H-2铁蛋白)与矢车菊素3-O-(6″-O-α-鼠李糖基-β-半乳糖苷)的结合能力强于鸡蛋蛋白(未裂解卵清蛋白和S-卵清蛋白)和牛奶蛋白(α-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以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桑椹红色素的包埋率随大豆分离蛋白的比例增加而增加;适宜工艺参数为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质量比8∶2、芯材壁材质量比1∶10;按此制备的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在500、250 nm分辨率下的显微图像中具有完整的包合结构,对热、光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分子对接方法在筛选食品与药品原辅料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周雪皎[3](2020)在《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文中指出桑椹红色素的主要成分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和矢车菊-3-O-芸香糖苷(Cyanidin-3-O-rutinoside,C3R),分别约占桑色素总量的30%和60%。其中,C3G具有降低血糖血脂、保护肝脏等功效,广泛用于烘焙制品、保健品等,但目前缺乏高纯度的C3G产品。因此,本文基于桑椹红色素的糖基定向改造策略,构建新型的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体系,通过α-L-鼠李糖苷酶催化特异性水解C3R高效制备高纯度C3G。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桑椹红色素生物转化体系及组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通过HPLC-PDA-ESI-MS/MS定性和HPLC-UV定量方法,检测出“大十”品种的桑椹中主要有两种色素成分,C3G和C3R,含量分别为4.72±0.98 mg/100g和7.86±1.33 mg/100g。在均相体系,以α-L-鼠李糖苷酶(酶浓度36.07 mg/m L)为催化剂,在缓冲液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86 mg/m L条件下反应1 h,C3R转化率达到62.92±0.79%,C3G纯度达到75.29±0.78%,表明酶催化水解C3R定向生成C3G完全可行,但存在底物抑制现象。为此,在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体系“乙醇/硫酸铵”的基础上探索双水相酶催化反应的可行性,发现在质量分数由27.12%的无水乙醇、18.10%的硫酸铵、15%的桑椹汁(C3R浓度为0.11 mg/m L)和39.78%的水组成的双水相中酶催化反应的C3R转化率和C3G纯度分别为74.41±0.85%和86.47±1.49%,比均相体系提高11.49%和11.18%,表明其适合桑椹红色素酶促转化。(2)建立了生物转化桑椹红色素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工艺。结果表明:从9种纳米材料中筛选出多壁碳纳米管固定α-L-鼠李糖苷酶,其酶活为914.31±1.39 U/mg,酶固载量为4 g/g。按质量分数由27.12%的无水乙醇、18.10%的硫酸铵、15%的桑椹汁(C3R浓度为0.11 mg/m L)、4.24%的固定化酶和35.54%的水组成双水相体系,在p H 5和温度45°C条件下反应1 h,C3R的转化率和C3G的纯度分别达到71.68±0.94%和82.42±1.04%。双水相体系的最适底物浓度为0.11 mg/m L,是前述均相体系的1.28倍,可有效缓解底物抑制。双水相固定化酶体系催化获得的C3R转化率和C3G纯度比均相体系的提高8.76%和7.13%。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的相对活性仍保持在50%以上,表明构建的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工艺高效。(3)设计了酶位于分散相的W/W微液滴酶催化转化桑椹红色素的新工艺。结果表明:在连续相17%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20 k Da流速0.2-1.0μL/min,分散相15%葡聚糖(Dextran,Dex)500 k Da流速0.058-0.09μL/min条件下,能形成直径范围是3.41±1.34μm至43.74±11.68μm的球形W/W液滴。当PEG流速为0.40μL/min、Dex流速为0.074μL/min时,在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07 mg/m L条件下,反应2.8 min,C3R的转化率为53.79±0.98%,C3G的纯度为68.14±1.38%。相对于常规反应器,该体系的酶促反应时间由1 h缩短至2.8 min,耗时仅占原先的1/20,表明W/W微液滴体系催化速率高,且酶位于分散相有利于连续化制备。(4)创建了“乙醇/硫酸铵”平行流的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转化桑椹红色素新工艺。结果表明:以多壁碳纳米管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为催化剂,当18%硫酸铵流速为14.50μL/min、27%无水乙醇流速为10μL/min时,在p H 5、温度45℃和底物浓度0.008 mg/m L条件下,仅反应8.6 s,C3R的转化率和C3G的纯度分别为68.66±1.63%和80.78±1.59%。固定化酶重复使用9次后的相对活性仍稳定在50%以上。该工艺的耗时是常规反应器的7/3000,是微液滴体系的1/20,且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提高,表明微流控固定化酶双水相体系表现出更高的工艺可行性。综上,本文成功构建了生物转化桑椹红色素的新型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反应体系,围绕酶与底物作用方式、反应与分离耦合等角度探索微尺度下的生物催化过程机理,为高纯度桑椹红色素C3G的高效生物制造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琳娜,周高品[4](2018)在《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椹红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食用色素。本试验从桑椹果渣中提取桑椹红色素,从温度、光照、Vc、H2O2、亚硫酸钠以及pH值等方面对其稳定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桑椹红色素在低温避光条件下稳定性较好;添加一定量的Vc可以起到一定的护色作用;其耐氧化性和耐还原性较差,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氧化和防还原;它的颜色还与pH值有关,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颜色表现力。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桑椹红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李琳娜,周高品[5](2018)在《桑椹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从桑椹果渣中提取桑椹红色素,并对其理化性质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桑椹红色素是水溶性色素,易溶于水、乙醇、甲醇,其颜色受p H值影响较大,在p H=3的溶剂里最大吸收波长为515nm。这些研究将为桑椹红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琳娜,周高品[6](2018)在《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桑椹红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食用色素。试验从桑椹果渣中提取桑椹红色素,从p H值、温度、光照、Vc、H2O2以及亚硫酸钠等方面对其稳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桑椹红色素的呈色与p H值有关,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颜色表现力;其色值受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影响较大;在低温避光条件下光稳定性较好,添加少量的Vc可以起到一定的护色作用;其耐氧化性和耐还原性较差,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氧化和防还原。

翁渝洁[7](2018)在《桑椹干燥特性及其相关生物学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桑椹是桑科桑属桑树(Morus alba L.)的果实,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降血糖,促进造血功能等保健功效。桑椹成熟期短,易腐烂,对桑椹的贮藏、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降低桑椹采后贮藏和加工的损失风险,本研究探究了桑椹干燥方式,喷雾干燥制备桑椹红色素的工艺条件,以及利用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免疫活性试验,为桑椹深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热风、微波、红外、微波-热风、红外-热风等干燥方式对桑椹的干燥效果,以含水量、干燥速率、硬度、色泽、感官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红外-热风干燥样品含水量适宜,Vc、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软硬适中,色泽最佳,口感怡人,五种干燥方法中红外-热风干燥更适于制备桑椹果干。在此基础上,本试验以Vc、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含量为指标对桑椹红外-热风干燥工艺进行优化:1%氯化钾硬化处理10min,150℃红外干燥60min,复水10min,50℃热风干燥。所得果干Vc含量为679.37μg/mg,可溶性总糖含量为91.64 mg/g,可滴定酸含量为93.64mmol/100g(mL)。探究喷雾干燥制备桑椹红色素的工艺。各单因素最优结果分别为:料液比1:8、乙醇浓度80%、超声功率350W、超声时间50min、提取次数2次。依据Duncan检验结果,料液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对桑椹红色素提取过程影响较大。选用BBD响应面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为:料液比1:7.87,乙醇浓度78.3%,超声功率347W,模型拟合良好。在此条件下,超声时间为50min条件下,桑椹红色素得率最大为0.831mg/g。样液多糖含量80μg/mL,进风口温度95℃,进样速度335mmL/min时,桑椹红色素得率最高,为1.625mg/g。增稠剂的添加可以大大提高桑椹红色素粉末的制备效率,添加1%可溶性淀粉,喷雾干燥效果最佳,得率最大为3.9125mg/g,且桑椹红色素粉末中花青素高达89.2%。在pH2.5-8.5的条件下,桑椹红色素保持稳定,K+、Ca2+、Na+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比较热风干燥桑椹果干花青素提取物(HME)、红外-热风干燥桑椹果干花青素提取物(IME)、喷雾干燥桑椹花青素提取物(SME)的抗氧化能力,如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Fe2+螯合能力等。HME的抗氧化活性均低于IME、SME。当浓度大于1 mg/mL时,三组待测样品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88%,SME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98%,高于Vc阳性对照。HME、IME、SME的总还原力均呈现指数增长趋势,且SME的总还原力远远高于其他两组待测样品。三组待测样品Fe2+螯合能力均与浓度相关,但其差异不明显,且。因此SME抗氧化能力最强,IME次之,HME最弱。桑椹干制品花青素提取物对常见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1mg/mL HME、IME、SME对三种细菌抑制率强弱依次为:SME>HME>IME;SME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最高达到95.52%,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率低于90%;HM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IME对三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最弱,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率仅为43.4%。桑椹体外免疫调节试验表明培养试验中,1000μg/mL HME、HME+ConA、HME+LPS体外促增殖效果最好。1000μg/mL的IME对小鼠脾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IL-4的分泌最高。SME、SME+ConA在1000μg/mL时促增殖能力最明显,SME+LPS在500μg/mL1000μg/mL促B细胞增殖能力达到最强。小鼠脾细胞Elisa反应结果显示:500μg/mL HME对分泌IL-4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SME在不同浓度下均有效的促进IL-4的分泌,特别是低浓度的SME。

聂文静,江岩[8](2013)在《桑椹花青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属黄酮类化合物,桑椹花青素对人体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就有关桑椹花青素分离纯化、分子结构、稳定性及功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庆智[9](2010)在《桑椹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桑椹果实中含有火量的花色苷类色素,具有补血、润脑、利肝、利尿、润便及抗氧化等作用。桑椹花色苷因其色泽诱人,无毒,且具有多种药理干¨保健作用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桑椹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必将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桑椹干果为原料,系统研究了溶剂法提取、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微波辅助溶剂提取等方法的最佳工艺;研究了采用人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桑椹色素的纯化工艺;研究了桑椹色素稳定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桑椹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果:a、溶剂法提取桑椹色素的最佳条件是:0.01%HCl-7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l:15(w/v),提取温度为70C,提取时间为90min。此条件下,提取液的吸光值Abs为0.710;b、微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的最佳条什是:微波辅助提取条件下,0.01%HCl-7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l:10(w/v),微波功率为300W,微波处理时间为120s。此条件下,提取液的吸光值Abs为O 833;c、超声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的最佳条件是:即提取溶剂为0.01%HCl-70%乙醇溶液,提取功率为140W,提取时间为45min,料液比为1:10(w/v),此条件下,提取液的吸光值Abs为:0.766;综合比较上述三种方法的提取条件优化结果,微波辅助的方法能显着提高桑椹色素的提取效果,其次是超声波辅助,最后是溶剂法提取桑椹色素。(2)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桑椹色素的工艺条件结果:a、综合比较三种树脂AB-8、HPD一400A、HPD一100对桑椹色素的吸附利解吸性能,结果显示,AB-8树脂吸附性能好,解吸量最人,是用于桑椹色素纯化的比较好的一种大孔吸附树脂;b、静态吸附试验条件研究结果显示,树脂AB一8对桑椹色素进行纯化,吸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为l.5h,吸附温度为30℃,料液pH为2:c、静态解吸试验条件研究结果显示.树脂AB.8对桑椹色素进行纯化,解吸最佳条件为:解吸时l间为2. 5h,解吸液中乙醇浓度为70%,解吸液pH为2。(3)桑椹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a、桑椹色素受溶剂pH的影响比较大。在不同的pH环境中溶液的颜色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在pH为2时,颜色为深紫色,在pH 2.6~3.6之间,颜色为粉红色。在口H4.6~6.6之间,颜色为由紫红色到暗紫红色。在pH7.6~8之间,颜色为浅蓝色:b、桑椹色素受温度的影啊比较大。加热不仅对桑椹色素有破坏作用,且持续的加热更加速破坏作用;c、Vc对桑椹色素有一定影响。vc对桑椹色素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有一定的增色作用:d、金属离子对桑椹色素有显着的影响。Mg2+、Mn2+、Zn2+、cu2+等离子能显着增加桑椹色素的吸光值,对色素颜色q-一定增效作用。Fe2+对桑椹色素有一定的影响。Na、Al2+、K对桑椹色素没有显着的影响;e、冷冻环境对桑椹色素无显着影响;f、光照对桑椹色素的有显着的影响。光照对桑椹色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张燕忠,王忠华[10](2009)在《桑果生理活性成分及其产品开发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桑果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白藜芦醇、桑红色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抗诱变、降血糖、降脂、抗衰老、护肝、抗艾滋病等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本文对桑果的生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分离纯化工艺及其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了归纳与论述,为桑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二、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桑椹红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桑椹红色素的保健作用及应用
2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提取工艺研究成果
    2.2 提取工艺研究归纳
3 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3.1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2 微胶囊技术
    3.3 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化的研究成果
4 讨论
5 结语

(3)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椹红色素
        1.1.1 桑椹红色素的组成
        1.1.2 桑椹红色素的功效
        1.1.3 桑椹红色素的应用
    1.2 双水相酶催化体系
        1.2.1 双水相体系
        1.2.2 双水相萃取
        1.2.3 双水相酶催化
    1.3 微流控液滴体系
        1.3.1 微流控液滴的概念
        1.3.2 微流控液滴的分类
        1.3.3 微流控液滴的应用
    1.4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
        1.4.1 微流控双水相的概念
        1.4.2 微流控双水相的分类
        1.4.3 微流控双水相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桑椹红色素生物转化体系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器材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桑椹红色素的HPLC-PDA-ESI-MS/MS法定性分析
        2.3.2 桑椹红色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标准曲线绘制
        2.3.3 均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
        2.3.4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桑椹红色素
        2.3.5 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
        2.3.6 桑椹红色素的计算公式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桑椹红色素的HPLC-PDA-ESI-MS/MS法定性分析
        2.4.2 桑椹红色素的HPLC-UV法定量分析
        2.4.3 均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2.4.4 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2.4.5 均相和双水相游离酶体系催化水解桑椹红色素的工艺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反应分离耦合制备桑椹红色素
    3.1 引言
    3.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和表征
        3.3.2 双水相固定化酶体系催化分离耦合桑椹红色素
        3.3.3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体系的计算公式
        3.3.4 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
        3.3.5 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的制备和表征
        3.4.2 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桑椹红色素的影响因素
        3.4.3 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比较
        3.4.4 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3.4.5 均相游离酶、双水相游离酶和双水相固定化酶催化的工艺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W微液滴酶催化技术改性桑椹红色素
    4.1 引言
    4.2 实验器材和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W/W微液滴芯片的选择
        4.3.2 W/W微液滴操作系统的构建
        4.3.3 W/W微液滴的形成和表征
        4.3.4 W/W微液滴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4.3.5 W/W微液滴体系的计算公式
        4.3.6 W/W微液滴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W/W微液滴的形成和表征
        4.4.2 W/W微液滴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4.4.3 W/W微液滴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4.4.4 均相、双水相和W/W微液滴酶催化体系的工艺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促转化技术改性桑椹红色素
    5.1 引言
    5.2 实验器材和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双Y型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5.3.2 微流控双水相操作系统的构建
        5.3.3 微流控双水相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5.3.4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的计算公式
        5.3.5 微流控双水相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
        5.3.6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微流控双水相体系内雷诺系数的计算
        5.4.2 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的影响因素
        5.4.3 微流控双水相酶反应动力学分析
        5.4.4 微流控双水相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5.4.5 不同体系的工艺性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
        1.3.2 桑椹红色素含量和色素损失率的测定方法
        1.3.3 桑椹红色素稳定性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稳定性
    2.2 光稳定性
    2.3 抗氧化性
    2.4 抗还原性
    2.5 pH值的影响
3 结论

(5)桑椹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原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工艺
    2.2 实验设计
        2.2.1 桑椹红色素的溶解性
        2.2.2 桑椹红色素在不同p H下的颜色反应
        2.2.3 桑椹红色素的吸收光谱
3 结果与讨论
    3.1 桑椹红色素的溶解性
    3.2 桑椹红色素在不同p H下的颜色反应
    3.3 桑椹红色素的吸收光谱
4 小结

(6)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工艺
        1.3.2 桑椹红色素稳定性试验方法
        1.3.2. 1 p H值的影响
        1.3.2. 2 热稳定性
        1.3.2. 3 光稳定性
        1.3.2. 4 抗氧化性
        1.3.2. 5 抗还原性
        1.3.3 桑椹红色素损失率的测定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p H值的影响
    2.2 热稳定性
        2.2.1 加热温度的影响
        2.2.2 加热时间的影响
    2.3 光稳定性
    2.4 抗氧化性
    2.5 抗还原性
3 结论

(7)桑椹干燥特性及其相关生物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桑椹营养价值研究进展
        1.2.1 维生素C
        1.2.2 多糖
        1.2.3 多酚
        1.2.4 花青素
    1.3 桑椹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氧化活性
        1.3.2 增强免疫
        1.3.3 降血糖活性
        1.3.4 抑菌能力
    1.4 桑椹干燥工艺研究进展
        1.4.1 喷雾干燥技术
        1.4.2 热风干燥技术
        1.4.3 其他干燥技术在桑椹中的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椹果干制备工艺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样品
        2.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椹干燥的影响
        2.3.2 硬化剂对桑椹干燥效果的影响
        2.3.3 桑椹红外-热风干燥工艺优化
        2.3.4 干燥速率测定方法
        2.3.5 含水量测定方法
        2.3.6 色泽测定方法
        2.3.7 咀嚼度测定方法
        2.3.8 主要活性成分测定
        2.3.9 感官评价标准
        2.3.10 桑椹果干评分标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曲线
        2.4.2 桑椹热风干燥
        2.4.3 桑椹微波干燥
        2.4.4 桑椹红外干燥
        2.4.5 桑椹微波-热风干燥
        2.4.6 桑椹红外-热风干燥
        2.4.7 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椹干燥效果的影响
        2.4.8 红外-热风干燥桑椹果干工艺条件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雾干燥制备桑椹红色素粉末工艺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样品
        3.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超声辅助提取桑椹红色素[102]
        3.3.2 喷雾干燥制备桑椹红色素粉末
        3.3.3 主要活性成分测定
        3.3.4 桑椹红色素粉末稳定性试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料液比对桑椹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2 超声时间对桑椹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3 超声功率对桑椹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4 乙醇浓度对桑椹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5 提取次数对桑椹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3.4.6 桑椹红色素提取工艺优化
        3.4.7 含糖量对桑椹红色素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3.4.8 增稠剂对桑椹红色素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3.4.9 桑椹红色素粉末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3.4.10 pH对桑椹红色素粉末稳定性的影响
        3.4.11 金属离子对桑椹红色素粉末稳定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桑椹干制品相关生物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样品
        4.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抗氧化能力测定
        4.3.2 抑菌能力测定
        4.3.3 产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标准曲线
        4.4.2 抗氧化活性
        4.4.3 抑菌
        4.4.4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受资助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桑椹花青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椹花青素分离纯化研究
    1.1 溶剂浸提法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3 微波辅助萃取法
    1.4 酶法提取
    1.5 大孔树脂法
    1.6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2 桑椹花青素分子结构的鉴定
3 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研究
    3.1 p H对桑椹花青素颜色及稳定性的影响
    3.2 食品添加剂对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3.3 光照及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4 桑椹花青素功效研究
    4.1 抗氧化作用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
    4.3 抗肿瘤
    4.4 炎作用
    4.5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5 结语与前景展望

(9)桑椹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色素
        1.1.1 天然色素的分类
        1.1.2 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1.2 花色苷
        1.2.1 花色苷的结构
        1.2.2 花色苷的性质
        1.2.3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1.3 花色苷的提取、纯化
        1.3.1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1.3.2 花色苷的纯化方法
    1.4 桑椹和桑椹色素
        1.4.1 椹概述
        1.4.2 桑椹红色素概述
        1.4.3 桑椹红色素研究现状
    1.5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桑椹色素的提取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桑椹色素的提取
        2.2.2 最大吸收峰的测定
        2.2.3 色素含量的计算
        2.2.4 溶剂法提取桑椹色素
        2.2.5 微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
        2.2.6 超声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桑椹色素的吸收光谱图
        2.3.2 溶剂法提取桑椹色素条件的优化
        2.3.3 微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条件的优化
        2.3.4 超声波辅助提取桑椹色素条件的优化
    2.4 结论
第三章 桑椹色素纯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桑椹色素纯化工艺
        3.2.2 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3.2.3 桑椹色素浓度的测定方法
        3.2.4 树脂静态吸附试验方法
        3.2.5 树脂静态解吸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比较
        3.3.2 树脂静态解吸性能的比较
        3.3.3 静态吸附条件的确定
        3.3.4 静态解吸条件的确定
    3.4 结论
第四章 桑椹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pH值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2.2 温度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2.3 Vc对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2.4 金属离子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2.5 冷冻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生的影响
        4.2.6 光照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Y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3.2 温度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3.3 Vc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晌
        4.3.4 金属离子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3.5 冷冻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3.6 光照对桑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桑椹色素提取技术研究
        5.1.2 桑椹色素的纯化研究
        5.1.3 桑椹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桑果生理活性成分及其产品开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桑果的药理作用
3 桑果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
    3.1 桑果红色素
    3.2 桑果多糖
    3.3 桑果籽黄酮
    3.4 其他有效活性成分
4 桑果的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
    4.1 桑果在食品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4.2 桑果在医药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4.3 桑果在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5 结束语

四、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椹红色素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分析[J]. 张荷兰,陆鸿奎. 农产品加工, 2020(19)
  • [2]应用分子对接方法筛选桑椹红色素微胶囊壁材[J]. 杨文宇,王萌,肖阳,李飞,詹茂玲,陈祥贵,刘茂祥.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3]微流控双水相酶催化桑椹红色素定向转化研究[D]. 周雪皎.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4]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 李琳娜,周高品. 陕西农业科学, 2018(10)
  • [5]桑椹红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J]. 李琳娜,周高品.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8)
  • [6]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 李琳娜,周高品.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8(03)
  • [7]桑椹干燥特性及其相关生物学活性研究[D]. 翁渝洁.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2)
  • [8]桑椹花青素研究进展[J]. 聂文静,江岩. 食品工业, 2013(11)
  • [9]桑椹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稳定性研究[D]. 吴庆智.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10]桑果生理活性成分及其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 张燕忠,王忠华. 食品工业科技, 2009(11)

标签:;  ;  ;  ;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