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

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

一、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方晶,翁丽丽,肖春萍,李翟,杨雪晴[1](2022)在《外源添加镰刀菌和木霉菌对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外源添加镰刀菌和木霉菌对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和Biolog-ECO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添加外源微生物后,农田栽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显着改变,相对丰度>1%土壤真菌类型分别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腐质霉属(Humicola sp.)和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 sp.)真菌,其中各处理组被孢霉属均显着升高;外源添加镰刀菌可引起腐质霉属和拟青霉属等真菌增加,添加高浓度木霉菌能显着抑制镰刀菌的生长;由Biolog和主成分分析可知,外源添加高浓度木霉菌组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着高于对照组和镰刀菌低浓度组,且对氨基酸、羧酸、多聚物及胺类的利用能力增强,而外源添加高浓度镰刀菌组(LG)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且两者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无显着提高。结论:外源添加镰刀菌协同引起其他致病真菌的生长繁殖,外源添加木霉菌有利于增强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代谢多样性,抑制镰刀菌增殖,改善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环境。

顾艳,梅瑜,徐世强,孙铭阳,张闻婷,周芳,李静宇,王继华[2](2021)在《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产业,优质中药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人工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和面积大幅增加,由于耕地有限、种植条件及道地性等因素的限制,在药用植物集约化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在以块根类入药的药用植物上表现尤为严重。目前连作障碍已经成为制约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严重阻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从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危害、形成机理以及调控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指出连作障碍问题主要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了当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3个主要原因,包括土壤养分亏缺和失衡、化感自毒作用以及根际微生态破坏导致土传病害加重。提出了连作障碍的调控措施,包括优良品系选育、土壤灭菌、建立合理的耕种制度、施用微生物菌肥,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克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祝蕾,严辉,刘培,张振宇,张森,郭盛,江曙,段金廒[3](2021)在《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际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是影响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重要因素。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形成至关重要。植物根系通过分泌有机酸、糖类、次生代谢物等物质特异性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也能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和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以及活性成分的积累,对于药用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土传病害防治、非生物胁迫应激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对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根际微生物与药用植物间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崔佳佳[4](2021)在《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甘肃省特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之一,由于兰州百合种植区域分布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间的矛盾,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自毒物质的积累是导致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施加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前期研究证实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是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的主要自毒物质),研究了不同浓度DBP和2,4-DTBP胁迫下,兰州百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防御途径、渗透调节途径等的变化,明确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氧化胁迫的作用机制,并且重点通过BIOLOG微平板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导致兰州百合鳞茎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探讨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在百合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于揭示自毒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化感效应及自毒物质介导后土壤微生态失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两种典型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理生化及微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株高、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重等)影响显着,但DBP和2,4-DTBP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浓度和自毒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兰州百合的株高、茎粗和根长表现出明显的自毒作用,较对照相比均显着下降,最高分别下降39.65%和24.42%、19.75%和40.16%、45.88%和52.27%。两种典型自毒物质显着降低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的化感响应指数(RI)发现,DBP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说明自毒胁迫可能导致兰州百合根部生长受阻,进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的积累,显着降低兰州百合采收部位鳞茎鲜重和干重的增加量。同时,在不同浓度DBP和2,4-DTBP处理下,两种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的品质影响显着,兰州百合总糖含量显着下降,粗纤维含量最高增幅达41.06%。两种自毒物质均使兰州百合根部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受阻,导致兰州百合生物量降低和品质下降。自毒胁迫通过降低植株保护酶活性引起活性氧代谢失调,导致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损伤。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叶片中O2-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说明两种自毒物质造成O2-和H2O2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导致叶片中O2-和H2O2过量积累,引起抗氧化酶系统的紊乱,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也会调动抗氧化酶系统发生变化,兰州百合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及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均在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自毒物质的种类和浓度相关。其中,活性氧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造成膜质过氧化和兰州百合叶片膜系统破坏,高浓度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MDA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7.19%和50.67%。DBP和2,4-DTBP也显着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脯氨酸含量在自毒物质处理下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可溶性糖含量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降。DBP和2,4-DTBP改变兰州百合生理代谢及膜系统的稳定性,可能是兰州百合生长和发育受阻的原因之一。在DBP和2,4-DTBP两种自毒物质的影响下,兰州百合土壤环境变化复杂,这可能由于DBP和2,4-DTBP发生底物诱导,从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兰州百合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均呈现下降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最高降幅分别达38.09%和33.22%、55.23%和50.57%;在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处理下分别增加32.42%和50.46%;而其他几种土壤酶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酶活性变化最终引起土壤微生物量变化。在两种自毒物质作用下,微生物量氮(MBN)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而微生物量碳(MB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MBC和MBN互相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DBP处理下,MBC与β-葡萄糖苷酶)(BG)、脲酶和纤维素水解酶(CBH)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显着负相关;MBN与BG、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在2,4-DTBP处理下,MBC与脲酶、NAG、多酚氧化酶、CBH、NAG和蔗糖酶呈显着正相关;MBN与蔗糖酶和NAG呈显着正相关。大多数酶活性的降低限制土壤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碳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失活。Biolog-ECO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两种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代谢特征均发生显着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DBP和2,4-DTBP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自毒物质改变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状况,使微生物群落代谢发生变化,干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多样性。DBP和2,4-DTBP对土壤和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浓度和自毒物质的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浓度下土壤和鳞茎中“共有”和“独有”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真菌随着自毒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菌则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DBP(5.0 m M)和2,4-DTBP(2.0 m M)促进土壤和鳞茎中病原真菌类的产生,镰刀菌属和子囊菌属对DBP和2,4-DTBP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和自毒物质浓度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分别对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和鳞茎中微生物进行RDA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均与酶活性具有相关性。土壤中微生物变化较植株中更快。典型自毒物质DBP和2,4-DTBP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系统,间接改变了兰州百合鳞茎中的微生物群落;病原菌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分析,得到自毒物质造成兰州百合连作障碍的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毒物质不断积累,造成兰州百合植株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通过氧化应激、渗透胁迫等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最终造成百合品质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结构恶化,刺激土壤微生物区系某些病原菌的增殖,使致病菌不断积累,进而侵染宿主植物,诱导鳞茎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变化。由此推测根系受到自毒物质作用后,细胞膜系统被破坏,使病害更易于侵入植株,进而导致兰州百合品质和产量下降。这对了解兰州百合长期连作过程中自毒与障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张敏[5](2021)在《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录的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践发现,光果甘草具有严重的连作障碍,即光果甘草连作常导致植株发育不良,根腐病频繁发生,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然而,其机理却并不清楚。故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同一地块中未被开垦的土壤(Control),1年生及5年生光果甘草的根际土壤(Gg1和Gg5)进行16S r DNA和ITS测序,对比分析了光果甘草根际土壤和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生长年限的光果甘草根际土壤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采用外源添加法,探究了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对甘草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光果甘草叶片中对甘草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潜在促进作用的9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并就其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性能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开展了试验,旨在阐释光果甘草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为探寻光果甘草连作障碍的解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光果甘草连作增加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降低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P>0.05)。主坐标分析表明,光果甘草的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的微生物组成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光果甘草的种植年限显着地影响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与Gg1相比,连作5年的光果甘草(Gg5)根际土壤中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的相对多度降低了83.16%,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多度分别增加了70.99%和61.08%。在属水平上,与Gg1相比,连作5年的光果甘草(Gg5)根际土壤中有益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及Naganishia的相对多度分别降低了64.08%、31.30%和63.58%,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和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的相对多度分别增加了78.08%和2077.70%。由此推测,光果甘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尤其是有益微生物相对多度的降低和病原微生物相对多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光果甘草发生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致病性试验表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光果甘草根和茎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显着地抑制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叶的水浸提液则显着地促进了该两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生成,其对尖孢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产量的促进效果分别高达14.50%和24.10%,对腐皮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产量的促进效果分别高达7.92%和13.46%。因此,光果甘草叶片作为凋落物在农田中的大量积累可能是造成甘草连作背景下根腐病频发的另一个原因。建议在每年在叶片枯落前对其进行收割并及时移出农田。基于前人关于作物连作障碍中起关键性化感作用的酚酸类物质和甘草属植株中存在的酚酸类物质的报道,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光果甘草叶片中绿原酸、没食子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芥子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咖啡酸和肉桂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光果甘草叶中仅存在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绿原酸和没食子酸,其中阿魏酸含量最高。在这7种酚酸类物质中,仅对香豆酸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他的酚酸类物质则不同程度抑制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我们推测,除了本试验所检测的9种酚酸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化感物质促进了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光果甘草连作根腐病频发。

边兴博[6](2021)在《人参红皮病根际土壤微生态及发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素有“百草之王”之称,在我国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参红皮病,是人参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在20%左右,严重者达80%以上。患病人参产量低,品质差,多种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使人参的有效性无法保证,已经成为我国人参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往关于人参红皮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患红皮病人参酚类物质代谢,金属元素积累以及土壤特性等方面。土壤环境对人参红皮病发生的影响及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农田栽培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全转录组测序和液质联用等技术,分析人参红皮病与根际土壤的关系以及人参在转录水平和代谢水平上对此种病害的响应模式,并探索“红皮”症状的形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患病程度人参根际微生态比较分析研究了同一人参农场中不同患病程度人参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变化。红皮面积在25%~50%的患病人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显着高于其它阶段。重症组(红皮面积50%~100%)的人参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下降,但丰富度没有显着变化。不同患病程度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组成上具有差异,且存在显着性差异类群。另外,潜在病原菌Ilyonectria robusta的丰度随人参患病程度的增加而上升,推测其与农田栽培人参红皮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建立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发现不同患病程度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的关键门保持不变,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随着病情扩展,细菌群落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发生多重变化,患病人参根际细菌群落可能比健康人参存在更多的竞争和生态位分离。轻症人参(红皮面积0~25%)根际真菌群落中相互作用减少,而在重症组可能又形成了较复杂的真菌群落。与细菌群落不同,患病人参根际土壤的真菌网络中可能存在更多的物种间合作和生态位重叠。重症组人参根际土壤p H、总磷(TP,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显着降低,过氧化氢酶(CAT,catalase)、转化酶(INV,invertase)、磷酸酶(PHO,phosphatase)活性也显着下降,可能影响人参抗病性。另外,TP、AK、AP、CAT、INV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子。(2)转录组比较分析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机制对红皮病人参的患病组织和健康人参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比较分析。筛选到945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大量基因涉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多种代谢途径。对于植物逆境胁迫相关途径的分析表明,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对ROS的调节、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途径中抗性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与胁迫响应相关的水杨酸,茉莉酸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在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机制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3)人参患病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对患病人参的患病组织和健康人参组织中lnc RNA,circ RNA和mi RNA进行鉴定,在所有组织样本中共获得17645个lnc RNA,245个circ RNA和299个mi RNA。分析发现,患病组织中1553个lnc RNA,16个circ RNA和107个mi RNA差异表达。然后,对差异表达nc RNA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lnc RNA,circ RNA以及mi RNA的靶基因都涉及脂肪酸相关调控,表明脂肪酸相关通路的改变可能在人参红皮病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差异表达lnc RNA可能参与了人参组织稳态调控。此外,差异表达nc RNA在患病组织中的转录翻译过程,淀粉和蔗糖等初级代谢,生物碱等次级代谢方面也可能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最后,整合nc RNA与m RNA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相应的互作网络并发掘在患病组织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nc RNA,发现ath-mi R396b-5p、ath-mi R156a-5p和athmi R195a等多个mi RNA处于网络核心位置,推测这些mi RNAs在人参红皮病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红皮病人参患病组织代谢模式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了人参患病组织相比于健康组织在代谢水平上的差异,发现在患病组织中多种代谢产物的代谢模式出现显着变化。有机酸、生物碱、醇类、脂质等差异代谢物与植物抗逆性密切相关,共同参与人参胁迫响应。同时,在患病组织中,茉莉酸甲酯、水杨酸、脱落酸3种激素的含量也显着上调,调节人参抗逆性相关的生理过程。将代谢组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关联分析,发现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在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最后,结合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nc RNA和差异积累代谢物构建了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机制。(5)患病人参表皮组织红皮原因研究与人参表皮组织呈红色有关的化合物主要为酚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红皮组织中肉桂酸、苯甲酸等5种酚酸,根皮苷、桔皮素等7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以及Al,Fe,Mg等元素的富集可能是患病组织呈红色的关键因素。推测红皮组织呈红色的原因:土壤环境的劣化引起人参根部发生胁迫响应,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多个关键酶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导致酚类化合物大量积累。这些化合物易与无机盐离子络合形成有色络合物。另外,部分黄酮类物质本身为黄色,尤其花色苷更是植物中主要的色素物质。同时,人参为抵御外界胁迫增加木质素积累,在表皮形成了包含有络合物和色素物质的木质素高聚物,最终导致了人参红皮现象。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到3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g_S1239.2,Pg_S0954.1和Pg_S2256.14),1个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Pg_S1367.7)和1个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Pg_S4060.1)的上调表达可能与人参组织呈现为红色密切相关。

高游慧,郑泽慧,张越,胡跃高,王小芬[7](2021)在《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土传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化学杀菌剂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而且还会造成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及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态是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是植物自己营造的有利于植物健康和生长的生态系统。深入探究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有利于从根际微生物、环境因子、抑病物质等方面挖掘防治土传真菌病害安全高效的方法。本研究着重从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及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研究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周界[8](2021)在《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液对穿心莲连作障碍缓解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穿心莲药材为爵床科Acanthaceae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多种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的原料药材,近年来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连作障碍问题对穿心莲药材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揭示穿心莲连作障碍成因及连作障碍缓解调控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连作组(连作5年穿心莲的根际土壤)和对照组(连作5年穿心莲周边相同土质的未耕作自然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分析,比较2组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研究穿心莲连作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影响;采用穿心莲2年连作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连作处理(不施用竹炭和EM菌)、单施竹炭、单施EM菌及混施竹炭与EM菌四个处理组,研究连作条件下混施竹炭和EM菌对穿心莲根际土壤微生态和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穿心莲农艺性状、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结实期种子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究田间混施竹炭和EM菌对穿心莲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穿心莲5年连作后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observed_species指数显着降低(P<0.05),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也均降低,但差异不显着。主坐标(PCo A)分析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穿心莲5年连作显着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0.05)。在门水平上,连作组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分别显着增加了21.97%和46.33%(P<0.05),而Patescibacteria较对照组显着减少了68.99%(P<0.05);在属水平上,连作组土壤中有益生防细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分别显着减少了78.40%和54.55%(P<0.05),而植物病原细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显着增加了804.17%(P<0.05)。2、连作条件下竹炭、EM菌单施及两者混施处理较连作处理均显着促进了穿心莲地下部分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6种生长指标水平,其中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对株高和地上部干重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较连作处理分别增加了21.65%和47.03%(P<0.05)。竹炭、EM菌单施及两者混施处理在穿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且从整体来看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较两者单施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在穿心莲采收期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较连作处理分别提高了162.50%和37.94%(P<0.05)。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较两者单施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穿心莲结实期种子质量,其中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较连作处理分别提高了4.37%、15.39%、55.37%和35.51%(P<0.05)。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则较竹炭与EM菌单施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采收期穿心莲地上部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及两种内酯总含量,这三种指标较连作处理分别提高了73.35%、62.01%和69.75%(P<0.05)。3、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土壤p H值、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连作处理分别提高了3.23%、67.77%和42.74%(P<0.05)。连作条件下在穿心莲采收期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而土壤真菌数量较连作处理减少了33.07%(P<0.05),土壤放线菌数量较连作处理增加了36.45%(P<0.05)。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总体上较竹炭与EM菌单施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在穿心莲采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连作处理分别提高了12.98%、21.78%和39.60%(P<0.05)。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则较竹炭与EM菌单施处理更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复合态酚酸和水溶性酚酸的含量,这两类酚酸含量较连作处理分别降低了20.46%和77.98%(P<0.05)。4、连作条件下竹炭、EM菌单施及两者混施处理较连作处理均提高了ace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_otus指数和shannon指数,但没有显着性差异。在门水平上,与连作处理相比,竹炭、EM菌单施及两者混施处理均减少了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20的细菌属中,与连作处理相比,单施竹炭处理增加了有益菌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的相对丰度,单施EM菌处理则增加了有益菌鞘脂菌属Sphingob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节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连作处理相比,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虽然没有增加主要细菌门和属的相对丰度,但LEf Se分析表明,竹炭与EM菌混施处理富集了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等有益菌。综上所述,穿心莲连作使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降低,群落结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微生态平衡,而施用竹炭和EM菌后则促进了“真菌型”土壤向“细菌型”土壤转变,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减少了土壤酚酸的积累,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有益菌的数量,改善了土壤细菌种群结构,提高了穿心莲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提高了结实期种子质量,提高了穿心莲的产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穿心莲连作障碍。

李翟[9](2021)在《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连作障碍严重制约我国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参栽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是引起连作障碍的核心因素。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栽培年限增加引起参地中镰刀菌等致病性真菌大量富集,从而导致栽参土壤真菌化和病菌化日益严重。本研究以“人参——根际微生物”的互作为切入点,以人参根际土壤中的致病镰刀菌和有益木霉菌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索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根系分泌物的互作关系,另一方面探究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阐明诱导参地土壤中致病镰刀菌种群增殖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从微生物层面了解和阐释人参连作障碍发生机制,深层次揭示人参根际微环境在人参药材质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法和组织分离法分离人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利用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综合分析鉴定其类型。利用改良毛细管法探究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反应。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比较添加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栽参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合HPLC法,探究添加外源性微生物(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的生长指标以及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的影响。结果:1.从人参病株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7株真菌,进一步利用形态学及ITS-rDNA技术鉴定,获得2株镰刀菌和2株木霉菌,其中NRS-5为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 gamsii);NRS-7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NRS-9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NRS-23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2.2株致病镰刀菌对外源性中低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表现出显着正趋化作用(P<0.05),2株木霉菌对外源性中低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的趋化性不显着(P>0.05);2株致病镰刀菌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中、高浓度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显着正趋化作用(P<0.05),且随栽培年限增加,引起趋化作用的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有效浓度越低(2 mg·L-1),2株木霉菌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水提物无显着趋化作用(P>0.05),对中高浓度醇提物均有显着正趋化性,且随栽培年限增加趋化作用增强。3.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97.0%的相似度水平下进行OTUs聚类,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256个OTUs。本研究的测序数据量合理,能够反映样品中真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从人参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5个优势真菌群落,其中相对丰度大于1%的种类分别为被孢霉属真菌、镰刀菌、腐质霉属真菌和拟青霉。添加尖孢镰刀菌组(LD、LG)和绿色木霉菌组(MD、MG)的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清水对照组(QS),且LD、LG组与QS组的真菌群落结构不同。LD、LG组与QS组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显着性差异(P<0.05);MG、MD组与QS组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类群无显着性差异(P>0.05)。4.尖孢镰刀菌组和绿色木霉菌组人参植株的叶片数、根长、根粗及根的鲜重与QS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浓度的绿色木霉菌组(MG)人参的株高与QS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尖孢镰刀菌组人参的株高与QS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添加尖孢镰刀菌能抑制人参皂苷Rg1的合成,而绿色木霉菌显着促进人参皂苷Rg1的合成,添加低、中浓度尖孢镰刀菌使Re、Rb1含量增高,而高浓度尖孢镰刀菌使Re、Rb1含量降低。添加高浓度木霉菌则可显着促进Re、Rb1的合成。结论:人参根系分泌的人参皂苷和酚酸类等水溶性物质可作为致病镰刀菌的化学诱导剂,但对木霉菌诱导增殖作用不显着,这一发现有利于深入探索自然条件下人参、致病镰刀菌及木霉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阐明引起人参连作障碍的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外源添加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均会引起人参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从而引起栽参土壤微生态失衡。添加高浓度木霉菌能显着促进人参植株的生长和人参皂苷Rg1、Re和Rb1的合成;接种致病镰刀菌对人参植株生长无显着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参皂苷Re、Rb1的生成。

陈勇[10](2020)在《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特征及植株响应的基因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作障碍严重制约着玉竹的生产,已成为玉竹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正常生长的头茬玉竹为对照,以连作玉竹为处理,从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玉竹生长、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玉竹根与叶转录组和miRNAs的差异,初步揭示了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变化特征及其植株分子响应机制,对解析玉竹生产的连作障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抑制玉竹生长发育,影响抗氧化酶活性等,并增加病害。连作玉竹株高较头茬下降19.1%,平均每株叶片数减少1.67片,叶面积指数下降26.98%,产量降低77.48%,多糖含量下降58.81%;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在根茎膨大期较头茬分别下降57.45%和50.72%,差异显着。在开花期和根茎膨大期,连作玉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增加12.61%、65.98%,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降低55.60%、35.71%,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增加46.45%、16.76%,差异达显着水平。连作玉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苗期较头茬玉竹有所增高,而在开花期和根茎膨大期却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连作玉竹在开花期和根茎膨大期根腐病病株率分别达到46.42%、71.53%,病情指数分别为21.51%、39.86%,表明连作可能造成玉竹根腐病病原菌的不断积累。2.连作导致玉竹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细菌和真菌群落生态失衡。连作玉竹土壤碱解氮(AN)含量在开花期和根茎膨大期显着低于头茬,分别下降8.55%、7.48%,而有效磷(AP)却显着高于头茬,分别增加60.57%、30.18%,速效钾(AK)在根茎膨大期较头茬增加30.59%,差异显着。在根茎膨大期,连作玉竹根际土壤脲酶(UE)、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SU)、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均显着低于头茬,分别下降39.53%、5.51%、12.95%、38.93%、17.71%。连作导致细菌丰富度在根茎膨大期显着降低,而真菌丰富度在枯苗期显着降低,但无论是细菌还是真菌,其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无显着差异。连作显着影响玉竹根际微生物优势种群结构,Haliangium、木霉菌(Trichoderma)、类球囊霉菌(Paraglomus)等有益菌显着降低,而镰刀菌(Fusarium)、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周刺座霉菌(Volutella)等病原菌则显着增加,特别是显着增加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打破了根际微生态平衡,导致连作玉竹病害较重发生。连作玉竹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结构的变化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速效钾对细菌香农指数影响最大;多酚氧化酶对细菌群落丰富度有显着影响;碱解氮对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生影响最明显;有效磷与Fusarium、Neocosmospora、Podospora等真菌显着正相关,而与Actinobacteria显着负相关。微生物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连作可能主要影响了细菌群落的生长代谢和信息传递过程,并明显增加了病原-腐生营养型真菌,导致根际微生态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连作障碍。3.转录组分析揭示连作影响玉竹根与叶能量和次生代谢等相关基因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构建了连作玉竹根、连作玉竹叶、头茬玉竹根和头茬玉竹叶4个转录组文库,共获得615 786 632条clean reads,拼接组装得到用作参考序列的842213条转录本序列和510970条unigenes,在玉竹叶中筛选获得显着上调表达基因7932条和显着下调表达基因5866条,在根中获得显着上调表达基因4843条和显着下调表达基因10945条。进一步筛选发现,转录因子家族MYB、WRKY、ERF等参与玉竹连作胁迫应答;LRR-RLK、LECRK、MAPK等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受到显着影响;与防御相关的PR1、类甜蛋白、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核糖体失活蛋白、植物硫素蛋白和甘露聚糖特异凝集素等在响应连作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鉴定出161条响应玉竹连作障碍的候选基因,包括叶中73条,根中88条。4.small RNA测序鉴定连作玉竹根和叶中响应的miRNAs。通过高通量测序构建了连作玉竹根、叶和头茬玉竹根、叶4个s RNA文库,鉴定了284个保守miRNAs和81个新的miRNAs,其中142个miRNAs在玉竹根中差异表达,126个miRNAs在玉竹叶中差异表达。结合mi RNA-m RNA关联分析,鉴定到12个mi RNA-m RNA调控模块可能在植株对连作介导的根际微生态变化的分子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其中mi R156-SPL17、mi R156-LRR-RLKs、mi R319-LECRKs、mi R396-RIPs、mi R528-Peroxidase5、mi R172-NPC2和novel_182-ERD15可能参与抗病防御反应,mi R156-SPL17、mi R156-CYP94B1、mi R156-SULTR4;1、mi R172-NPC2和novel_182-CYP81E9可能参与玉竹生长、脂代谢和异黄酮代谢调控,mi R156-SPL17、mi R156-CYP94B1、mi R477-WDL1和novel_117-LOX1.5可能介导调控根系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特征,首次构建了玉竹根与叶转录组文库和s RNA文库,获得了连作玉竹差异基因表达谱和miRNAs表达谱,筛选了响应连作障碍的代表性基因及miRNAs,发现了12个mi RNA-m RNA调控模块可能在植株对连作介导的根际微生态变化的分子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从而导致玉竹生长发育异常,次生代谢紊乱,抗病防御力下降,植株表现为连作障碍现象。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玉竹对连作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和开发新的连作障碍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添加镰刀菌和木霉菌对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2.2 试验设计
    2.3 不同处理对农田人参根际土壤的真菌多样性
    2.4 不同处理对农田人参根际土壤的真菌功能多样性
    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真菌OTU水平分析
    3.2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3.3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3.1 Alpha多样性分析
        3.3.2 Beta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动力学特征
    3.5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3.6 不同外源微生物处理下农田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主成分分析(PCA)
4 讨论

(2)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危害
    1.1 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降低药材产量
    1.2 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过程,降低药材品质
    1.3 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破坏生态环境
2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
    2.1 土壤养分亏缺和失衡
    2.2 化感自毒作用
    2.3 根际微生态破坏及土传病害加重
3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调控措施
    3.1 选育抗病品种
    3.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3.3 土壤灭菌
    3.4 施用微生物菌肥
4 展望

(3)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2 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影响
    2.1 根际微生物增强药用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2 根际微生物增强药用植物的抗逆能力
    2.3 根际微生物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和药用部位发育
    2.4 根际微生物促进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
    2.5 根际微生物缓解药用植物连作障碍
3 药用植物调控根际微生物组成的分子机制
    3.1 药用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调控根际微生物
    3.2 药用植物分泌抗生素
    3.3 药用植物的自身免疫
4 根际微生物增强药用植物生长和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4.1 根际微生物增强药用植物的养分有效性
    4.2 根际微生物增强药用植物的抗性
    4.3 根际微生物拮抗药用植物病原微生物
5 结语与展望

(4)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兰州百合的利用价值
    1.2 兰州百合的生长现状
    1.3 自毒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自毒物质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5 自毒化感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1.6 自毒化感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4-二叔丁基苯酚的自毒化感作用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1 土壤基础样
        2.5.2 兰州百合植株生长指标及品质测定
        2.5.3 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2.5.4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N)
        2.5.5 土壤酶活性
        2.5.6 BIOLOG-ECO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7 土壤及植物微生物多样性
    2.6 数据分析
第3章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3.1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株高的影响
        3.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茎粗的影响
        3.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长的影响
    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物质的影响
        3.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鲜重增长量的影响
        3.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鳞茎干重的影响
    3.3 两种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1 D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3.2 2,4-DTBP对兰州百合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及综合化感效应
    3.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品质的影响
        3.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总糖含量的影响
        3.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粗纤维的影响
        3.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淀粉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H_2O_2含量的影响
        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O_2-含量的影响
    4.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SOD的影响
        4.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POD的影响
        4.2.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CAT的影响
        4.2.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PX的影响
        4.2.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R的影响
    4.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4.3.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As A含量的影响
        4.3.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GSH含量的影响
    4.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自毒物质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1.4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6.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
        6.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的影响
        6.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的影响
    6.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6.2.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2.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6.3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6.3.1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
        6.3.2 DBP和2,4-DTBP作用下兰州百合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氮的相关性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7.1 基于Biolog-ECO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AWCD的变化特征
        7.1.2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H)和McIntosh指数(U)的影响
    7.2 DBP和2,4-DTBP处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特征
    7.3 DBP和2,4-DTBP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
    7.4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4.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7.4.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4.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4.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4.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7.5 高通量测序分析DBP和2,4-DTBP对于兰州百合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7.5.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7.4.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4 基于RDA分析的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细菌的影响
        7.5.1.5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7.5.1.6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5.1.7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及LEfSe分析
        7.5.1.8 基于RDA的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真菌的影响
    7.6 讨论
    7.7 小结
第8 章 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影响机制初步探讨
    8.1 DBP和2,4-DTBP与兰州百合百合生长指标的通径分析
    8.2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糖、粗纤维、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8.3 兰州百合鳞茎干重与总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通径分析
    8.4 讨论
第9 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1.1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生长的影响
        9.1.2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9.1.3 DBP和2,4-DTBP对兰州百合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兰州百合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
        1.1.1 土壤细菌、真菌比例失衡,关键性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改变
        1.1.2 化感物质常年积累,化感作用增强
        1.1.3 土壤理化指标的改变
    1.2 连作障碍的消减及防治措施
        1.2.1 合理的农艺管理措施
        1.2.2 生物防治
        1.2.3 物理及化学调控
    1.3 酚酸类化感物质与土传病害的关系
        1.3.1 土传病害的发生
        1.3.2 酚酸类化感物质对土传病菌的影响
    1.4 甘草概述
        1.4.1 甘草的用途
        1.4.2 甘草的栽培现状
    1.5 光果甘草的形态特征、分布及连作障碍
        1.5.1 光果甘草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5.2 光果甘草连作障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光果甘草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及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土壤DNA提取与分析
        2.1.3 物种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数据分析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2.3.3 Beta多样性分析
        2.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分析
        2.3.5 土壤微生物门水平相对多度
        2.3.6 土壤微生物属水平相对多度
    2.4 讨论
第三章 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以及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影响
    3.1 材料及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的侵染实验
        3.1.3 光果甘草根、茎、叶的水浸提液及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的影响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光果甘草的致病性
        3.3.2 光果甘草根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3 光果甘草茎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4 光果甘草叶的水浸提液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3.5 光果甘草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对镰刀菌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及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仪器及试剂
        4.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4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提取
        4.1.5 色谱条件
        4.1.6 质谱条件
        4.1.7 外源酚酸类物质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光果甘草叶中酚酸类物质的鉴定
        4.3.2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产孢的影响
        4.3.4 外源酚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人参红皮病根际土壤微生态及发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红皮病研究进展
        1.1 人参红皮病的形态特征
        1.2 患红皮病人参成分变化
        1.3 红皮病人参土壤成分变化
        1.4 人参红皮病致病机理
        1.5 人参红皮病的应对策略
        1.6 展望
    第二章 人参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2.1 人参生长土壤的理化特性
        2.2 人参生长土壤的微生物研究
    第三章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3.2 转录组学在人参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4.1 代谢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4.2 代谢组学在人参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红皮人参与健康人参根际土壤微生态比较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转录组比较分析人参对红皮病的响应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人参患病组织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红皮病人参患病组织代谢模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患病人参表皮组织红皮原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传真菌病害的危害
2 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制
    2.1 土壤环境因子
    2.2 根系分泌物
    2.3 土壤微生物
3 土传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1 生防菌防治方法
        3.1.1 生防细菌
        3.1.2 生防真菌
        3.1.3 生防放线菌
        3.1.4 复合菌系
    3.2 其他生物防治方法
4 展望

(8)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液对穿心莲连作障碍缓解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的成因
        1.1.1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1.1.2 化感自毒作用
        1.1.3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1.2 连作障碍的缓解措施
        1.2.1 合理施肥
        1.2.2 合理轮作与间作
        1.2.3 施用土壤改良剂
        1.2.4 施用微生物菌剂
    1.3 生物炭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应用概况
    1.4 EM菌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应用概况
    1.5 穿心莲连作障碍的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1.7 本研究的创新性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穿心莲连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细菌多样性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穿心莲连作处理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2.2.2 穿心莲连作处理对土壤细菌β多样性的影响
        2.2.3 穿心莲连作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丰度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作条件下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对穿心莲生长、氮代谢酶活性及种子质量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仪器材料与方法
        3.1.1 前期筛选与试验设计
        3.1.1.1 竹炭与EM菌最佳混施比例的筛选
        3.1.1.2 试验设计
        3.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3.1 穿心莲农艺性状的测定
        3.1.3.2 穿心莲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3.1.3.3 穿心莲种子质量的测定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叶片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3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结实期种子质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作条件下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对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仪器试剂和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方法学考察
        4.2.1.1 专属性试验
        4.2.1.2 线性关系考察
        4.2.1.3 精密度试验
        4.2.1.4 稳定性试验
        4.2.1.5 重复性试验
        4.2.1.6 加样回收率试验
        4.2.2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作条件下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对穿心莲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仪器试剂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1.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5.1.3.2 穿心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3.3 穿心莲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
        5.1.3.4 穿心莲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
        5.1.3.5 穿心莲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5.2.3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4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根际土壤酚酸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作条件下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对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仪器试剂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1.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6.1.3.2 DNA抽提和PCR扩增
        6.1.3.3 Illumina Miseq测序
        6.1.3.4 原始数据质控处理
        6.1.3.5 项目分析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6.2.2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6.2.3 连作条件下不同处理穿心莲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间差异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参连作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和人参病株
        1.2 主要试剂
        1.3 农田土中镰刀菌与木霉菌的分离和纯化
        1.4 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的鉴定
        1.5 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田栽培人参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和木霉菌的分离、纯化
        2.2 人参根际土壤中致病镰刀菌与木霉菌的鉴定
        2.3 离体回接发病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栽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
        1.2 主要试剂
        1.3 人参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4 不同质量浓度趋化溶液的制备
        1.5 趋化性反应试验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参根际土壤提取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2.2 栽参土壤中致病镰刀菌和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及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2.2 试验设计
        2.3 高通量测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参根际土壤真菌OTU聚类分析及稀释曲线
        3.2 不同处理组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3.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处理组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添加外源微生物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
        1.4 试药
    2 试验方法
        2.1 尖孢镰刀菌和绿色木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2.2 试验设计
        2.3 生长发育情况的测定
        2.4 色谱条件
        2.5 含量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对人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对人参皂苷Rg1、Re、Rb1 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特征及植株响应的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连作障碍
        1.2.2 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
        1.2.3 根际微生态变化与连作障碍
        1.2.4 植株响应连作障碍的分子机制
        1.2.5 玉竹连作障碍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连作对玉竹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病害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连作对玉竹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2 连作对玉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连作对玉竹叶片保护酶活性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2.2.4 连作对玉竹根腐病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连作对玉竹生长的影响
        2.3.2 连作对玉竹叶片保护酶活性与膜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2.3.3 连作对玉竹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连作对玉竹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土壤养分测定
        3.1.3 土壤酶活性测定
        3.1.4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3.2.2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3 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3.2.4 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OTU分析
        3.2.5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2.6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2.7 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2.8 连作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3.3 讨论
        3.3.1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3.3.2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3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4 连作对玉竹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玉竹转录组分析及连作障碍响应基因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总RNA提取、RNA-seq文库构建与测序
        4.1.3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玉竹转录组测序及功能注释
        4.2.2 连作玉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3 连作玉竹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2.4 连作玉竹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2.5 玉竹连作障碍响应基因的筛选
    4.3 讨论
        4.3.1 连作对玉竹转录组的影响
        4.3.2 连作对玉竹叶保护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3.3 连作对玉竹根细胞壁代谢与多糖合成的影响
        4.3.4 连作对玉竹次生代谢的影响
        4.3.5 玉竹对根际微生态变化的防御反应
        4.3.6 连作介导的植物与病原物代谢通路
    4.4 小结
第5章 玉竹连作障碍相关miRNA鉴定及其靶基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总RNA提取、Small RNA-seq文库构建与测序
        5.1.3 测序数据分析
        5.1.4 qRT-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竹sRNA-seq数据分析
        5.2.2 miRNA鉴定与差异表达分析
        5.2.3 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富集分析
        5.2.4 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关联分析
        5.2.5 玉竹连作障碍响应的关键miRNAs鉴定及其靶基因分析
        5.2.6 q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玉竹small RNA的高通量测序
        5.3.2 miRNAs对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变化的响应
        5.3.3 miRNAs参与连作介导的根系发育调控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添加镰刀菌和木霉菌对农田栽参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J]. 方晶,翁丽丽,肖春萍,李翟,杨雪晴.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顾艳,梅瑜,徐世强,孙铭阳,张闻婷,周芳,李静宇,王继华.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祝蕾,严辉,刘培,张振宇,张森,郭盛,江曙,段金廒. 中草药, 2021(13)
  • [4]两种典型化感自毒物质对兰州百合生长及微生物作用研究[D]. 崔佳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光果甘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根腐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D]. 张敏.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人参红皮病根际土壤微生态及发生机理研究[D]. 边兴博.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7]根际微生态防治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的机制研究进展[J]. 高游慧,郑泽慧,张越,胡跃高,王小芬.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6)
  • [8]田间混施竹炭与EM菌液对穿心莲连作障碍缓解作用的研究[D]. 周界.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9]镰刀菌和木霉菌与人参的互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李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连作玉竹根际微生态特征及植株响应的基因表达分析[D]. 陈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人参根际微生态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