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关键参数研究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关键参数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参数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埋藏史参数、热成熟度参数、烃源岩有机地化参数以及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在内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盆地模拟参数。首先分析了埋藏史参数方面,四川盆地新近系以来地层剥蚀厚度普遍超过1000m,局部地区达3000m,总体呈现南北高、低值分带的特征;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地层的剥蚀主要出现在川中-川东地区,各期剥蚀厚度普遍在150m以上,局部地区超过500m;上三叠统地层剥蚀范围很小,分布在德阳-绵阳-南江以北地区,最大剥蚀厚度在500m左右。四川盆地为一明显的“冷盆”,现今地温梯度普遍介于20~25℃/km之间,地温梯度的分布特征是:川中大于川东和川西,盆地南部大于盆地北部。现今地温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川中-川南过渡带始终为盆地最高温度所在地,向周缘地区地温逐渐降低。相对于现今地温梯度,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主要分布在2.48℃/100m~4℃/100m,绝大部分在3℃/100m~4℃/100m之间,平均古地温梯度为3.3℃/100m左右,说明四川盆地早期并非现今所表现的“冷盆”,而是地温梯度较高的盆地,四川盆地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一个逐渐“冷却”的过程。四川盆地各时期热流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分带的特征,总体表现为热流值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由东向西降低的特征。各区热流的变化特征如下:川西南地区在各时期始终处于热流最高值区,从T2l沉积末到K1沉积末,除须家河组沉积末-J2沉积末有短暂的上升趋势外,热流整体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征,但J3沉积末以后热流值基本稳定,说明该区岩石圈厚度J3沉积前整体表现为逐渐增厚的趋势,之后岩石圈保持稳定;川西中段热流值与川西南地区热流的变化基本类似,仅在背景值上相对于川西南偏低12 mWm-2左右;川北地区热流值相对最低,各时期热流值基本在50 mWm-2以下;川中-川南过渡带的热流值变化特征与其他地区刚好相反,从T2l沉积末到K1沉积末,基本表现为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显示川中地区岩石圈厚度一直表现为一个逐渐减薄的特征。四川盆地各层段岩石热导率平均值基本分布在1.4~3.326w/mk之间,盆地总平均值在2.44w/mk左右。现今热流的平面分布特征为:中南部高,周缘地区低。古热流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分带的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由东向西降低的特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品质较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在川中和川南地区有一定含量的混合Ⅱ型和混合Ⅰ型干酪根。烃源岩厚度以川西坳陷最大,从川西坳陷往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逐渐减薄。通过研究区烃源岩样品活化能的测试、前人成果的总结,标定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不同生油气阶段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模型,为资源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5 主要成果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特征
  • 2.1.1 构造演化特征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2.1.3 主要大断裂带
  • 2.2 四川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 第3章 埋藏史参数
  • 3.1 地层厚度及沉积时间
  • 3.2 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 第4章 热成熟度参数
  • 4.1 现今地温与地温梯度
  • 4.2 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
  • 4.3 岩石热导率与热流
  • 4.4 古水深与古水界面温度
  • 第5章 烃源岩有机地化参数
  • 5.1 烃源岩发育及分布
  • 5.2 有机碳含量及分布
  • 5.3 有机质类型及分布
  • 第6章 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型
  • 6.1 阿伦尼乌斯公式
  • 6.2 有机质成烃模式
  • 6.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动力学模型标定
  • 6.3.1 生物气阶段
  • 6.3.2 干酪根裂解成油成气阶段
  • 6.3.3 原油裂解阶段
  • 6.3.4 动力学参数模拟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兰韵三叠[J]. 韶关学院学报 2018(04)
    • [2].草原三叠(组诗)[J]. 草原 2019(10)
    • [3].明了“三叠”玄妙,强化“三叠”意识[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25)
    • [4].三叠井纪游[J]. 福建文学 2017(06)
    • [5].戊子随章三叠[J]. 泉州文学 2008(03)
    • [6].三叠字的本体研究与教学初探[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7].民间故事“三叠式”结构浅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8].三叠[J]. 延河 2019(01)
    • [9].西藏三叠(外一章)[J]. 散文诗 2009(05)
    • [10].口语传承模式对三叠式叙事结构的影响[J]. 时代文学 2010(06)
    • [11].丽江纳西族“三叠水”宴席的旅游人类学阐释[J]. 旅游研究 2013(03)
    • [12].二叠——三叠之交碳循环异常与生物绝灭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11)
    • [13].谈民族音乐学对声乐研究的影响——试用民族音乐学方法分析古曲《阳光三叠》[J]. 艺术教育 2011(05)
    • [14].新疆三叠(组诗)[J]. 星星 2019(28)
    • [15].因果三叠[J]. 湖南教育(B版) 2018(04)
    • [16].一唱三叠(组诗)——献给青荣城际铁路建设者们[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4(12)
    • [17].劝学三叠[J]. 文学教育(中) 2013(07)
    • [18].华北板块南缘中段中上三叠统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20(02)
    • [19].单音节词三叠式的分布、功能及意义[J]. 汉语学习 2015(01)
    • [20].能用的“废纸”[J].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2012(07)
    • [21].实验戏曲舞台剧《还魂三叠》的编导创造[J]. 剧作家 2016(04)
    • [22].全胃切除扩大三叠空肠容积代胃8例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27)
    • [23].青藏高原昌都盆地上三叠统流体活动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0(02)
    • [24].川东上三叠统气藏保存条件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02)
    • [25].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J]. 沉积学报 2008(02)
    • [26].西藏羌塘盆地土门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3)
    • [27].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演唱形式[J]. 乐府学 2010(00)
    • [28].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J]. 古地理学报 2015(06)
    • [29].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油气差异成藏的控制因素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1)
    • [30].三叠片式加速度计的优化设计及其在矢量水听器中的应用[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5(06)

    标签:;  ;  ;  ;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关键参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