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态交错带(Ecotone)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变化较快的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出现区、全球变化敏感区、边缘效应表达区,而特定的生态交错带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才能监测到,因此,生态交错带的研究成为人们进行早期生态预警以及生态管理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森林-草原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目前有关我国森林草原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的研究上,而有关我国森林草原交错带动物群落的研究尚缺乏资料系统报道。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位于河北省围场县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以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接壤处(116°32′-117°33′E,42°10′-43°18′N),为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植被呈森林和草原镶嵌排列,系我国典型的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利用样带调查法,采取人工网捕法、高枝剪抽样法、全株调查法、Tullgren干漏斗法、Baermann湿漏斗法、样线法等方法对该地区节肢动物、土壤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动物群落组成比较丰富。共有节肢动物2纲15目77科326种;土壤动物6门11纲27目(类),陆生脊椎动物4纲23目54科126属195种。其中,优势类群和优势种类包括节肢动物的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大型土壤动物的小蚓类、鞘翅目、柄眼目,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蜱螨目、弹尾目,湿生土壤动物的小杆目;脊椎动物的丽斑麻蜥,沼泽山雀、黄眉柳莺、三道眉草鸦、北红尾鸲、喜鹊、红尾伯劳,草兔、达乌尔黄鼠、花鼠等。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随交错带水平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在各个动物类群中,交错带均具有最高的动物个体数、物种(类群)数和物种(类群)多样性,且高于或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且脊椎动物(鸟类)物种替代速率随植被地带逐级发生显著变化,物种替代速率与环境梯度“陡度”有密切关系。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动物群落差异显著,但不同动物类群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节肢动物在林间带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同坡向多数针叶林比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多数阔叶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类群数高于针叶林。针叶林鸟类的物种数和密度高于阔叶林。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随交错带垂直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节肢动物群落在林冠层、灌木层、草间层和枯落物层4个垂直层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草间层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土壤动物在枯枝落叶层、0-5cm层、5-10cm层和10-15am层4个垂直层次之间存在垂直变化,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均以枯枝落叶层最多,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其中,从枯枝落叶层到0-5cm层这一阶段变化最为显著,0-5cm层到10-15cm层变化不显著,但油松林类群数具有反层的现象。鸟类群落在不同植被地带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栖息高度(地面、0~5m、5~10m、10~15m和>15m五个层次)维上,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物种多样性最高的范围是5~10m,草甸草原区物种多样性最高的范围是0~5m;在栖位(树干、树枝和地面三个层次)维上,各植被地带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栖位均为树枝层。不同动物类群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节肢动物群落在7月下旬-8月初具有最高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土壤动物群落在夏季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鸟类群落在春季具有最高的鸟种组成,春夏季节鸟类群落的主体是候鸟(夏候鸟),秋冬季节鸟类群落的主体是留鸟。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与森林斑块数和森林覆盖率呈显著相关性,个体数、物种数均与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与土壤PH值和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PH值呈负相关而与湿度呈正相关;鸟类物种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斑块数呈显著正相关。节肢动物群落和脊椎动物(鸟类)群落与大尺度空间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或森林覆盖率是影响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和湿度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素。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和鸟类取食集团具有重要影响。经过40a人工恢复形成的人工针叶林提供了当地58.97%的鸟种数。同自然恢复相比,人工针叶林恢复不仅提高了鸟类群落的物种数,还显著提高了鸟类的密度,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沼泽山雀、黄眉柳莺的密度。在鸟类4个取食集团中,经过40a演替的人工针叶林可以显著提高食虫鸟的密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旅游交错带概念与测度的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2)
- [3].生态交错带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J]. 福建林业科技 2013(01)
- [4].绿洲荒漠交错带风沙土盐结皮抗风蚀特性分析[J]. 新疆环境保护 2020(02)
- [5].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J]. 干旱区研究 2013(06)
- [6].泰山与泰安城区交错带过度城市化问题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7].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8].兵地交错带资源共享与发展对策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9].森林-草原交错带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03)
- [10].珠海市海-陆交错带水环境原核生物多样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 [11].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地形-气候-植被格局和植被恢复对策[J]. 地理科学 2008(02)
- [12].农林交错带界面的小气候边界影响域季节动态[J]. 生态学杂志 2008(11)
- [13].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互花米草-芦苇混合交错带提取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10)
- [14].兵地交错带资源共享与“发展对策研究”[J]. 西部资源 2010(06)
- [15].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根层土壤碳活性与储量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2)
- [16].奇台绿洲荒漠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08)
- [17].川西高山树线交错带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1)
- [18].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素空间变异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2)
- [19].绿洲-荒漠交错带沙漠扩散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0].梭梭保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010(06)
- [21].荒漠与绿洲交错带眩灯蛾的发生与防治[J]. 农村科技 2009(04)
- [22].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2)
- [23].农牧林交错带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 [24].沙漠-绿洲交错带小麦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对耕种时间的响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05)
- [25].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交错带白茎绢蒿与沙拐枣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动态[J]. 生态学杂志 2017(06)
- [26].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垂向交错带地下水的演变规律及驱动力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27].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J]. 林业科学 2008(03)
- [28].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9(04)
- [29].民勤县荒漠—绿洲交错带梭梭种群的数量动态及分布格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8)
- [30].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J]. 四川动物 2013(06)
标签:森林草原交错带论文; 节肢动物论文; 土壤动物论文; 脊椎动物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多样性论文;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