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平均约8%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四个经济实体之一。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投资的增加也带来了诸如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根据经济学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要素为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依赖的要素投入也不同。因此,研究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对于正确认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导制订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及研究与发展人员总量的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及研究与开发人员数均呈逐年快速增长,但代表生产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却没有出现Romer(1990)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所预言的同速增长,而是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值内上下波动。为了纠正这一实证误差,Jones(1995)基于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基于研发推动的半内生增长理论模型。Jones的半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消除了内生增长模型的“规模效应”,目前已被应用于美国(Jones,2002)、澳大利亚(Chou,2002)和新加坡(Ho and Hoon,2006)的经济增长核算中,但还未有应用于新兴工业国的实例。本论文应用Jones的半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对我国1982—2005年间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行了实证估计,从而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在研究步骤上,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Jones提出的半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经济学的数理推导,并就知识生产函数的不同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以Jones提出的半内生增长理论为实证模型,以劳均(每劳动力)国内生产总值为产出因素,以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库为投入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代理,知识库以世界专利为代理),采用1982年至2005年共2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方程进行估算。最后,为了深入地从理论上考察知识库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基于全要素生产率与国内外专利申请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估计的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类型目前仍属于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对产出增长率的提高起到主要的驱动作用,而知识创新对产出增长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此外,对全要素生产率与世界知识创新的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的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说明经济、科技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的发展,对我国的生产率提高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这些实证发现不仅经验地证实了我国过去30多年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及正确性,也为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经济增长论文; 知识生产函数方程论文; 增长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