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地区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技术

鄂北地区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技术

论文题目: 鄂北地区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技术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作者: 于常青

导师: 杨文采

关键词: 地球物理反演,保幅处理,弹性反演,技术,地震联合反演,储层预测,沉积相预测,综合评价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以地球物理资料为主而进行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的技术及方法,重点论述了地球物理反演的基础方法研究、地震保幅技术、弹性参数反演方法和叠后反演技术。论文以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震勘探难题为研究对象,发展了地震反演的方法技术与应用领域。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地区和我国西气东输的最强有力生产基地, 具有储层波阻抗差异小而盖层夹强反射煤层等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针对这些难题开展地震处理新方法技术的研究,必将促进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进步,并提高油气勘探的经济效益。论文的创新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波阻抗不能有效的区分储层及围岩的困难情况下,建立了本地区岩性、物性、含气性及弹性参数的关系式,并明确指出,泊松比是判别含气的有效参数,孔隙中的流体类型控制泊松比。测井与地震相关表明储层波阻抗与孔隙度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泥质含量相关性较差。这一结论说明可通过地震反演(尤其是联合反演)预测储层孔隙度和含气性。2. 针对本区盖层夹强反射煤层使深层透射能量大为减弱的困难,本文首次研究应用了透射补偿技术并结合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深层地震波场保真处理水平。为本区深储层岩性分析(叠前地震波场属性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3. 在该区首次研究了弹性阻抗及P 波与S 波联合反演技术,开发建立了针对储层特征的P 波阻抗、S 波阻抗等反映岩性和流体性质的弹性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4. 针对该区砂岩储层致密与波阻抗差异小等特点,集成并改进了系列地震处理新方法技术,如储层特征曲线重构技术,地质统计理论及模拟退火理论、井约束的地震属性提取分析技术等,不仅使地震处理纵向分辨率由原来的20 米提高至10 米左右,使得该区地震反演的置大大提高,并为钻孔所验证。本文以地质、地震、测井三个学科相互渗透为手段,紧紧抓住测井资料的归一化、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地震叠前、叠后反演技术三个技术关键。以模型的正、反演分析方法和解剖关键井、典型剖面入手,由点到面地、深入地研究地震波的形成机理和各种识别模式,逐点深入,讲究实效。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该地区的方法技术系列通过研究,确立了以寻找河道砂体为主要目标的储层岩性预测及含气性预测的研究方法。上述的方法技术已应用于大牛地气田的大16 井区三维储层综合预测研究中。所提交的井位建议,均被生产单位采纳,其中DK13 井无阻流量达59 万方,创本区最高纪录。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概论

1.1 发展与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取得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沉积特征

2.3 构造特征

第三章 储层地球物理基础研究

3.1 储层的岩石物理研究

3.1.1 储层的岩性、物性分析

3.1.2 储层的电性特征

3.1.3 储层含气性分析

3.1.4 岩石弹性参数分析

3.2 测井曲线的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

3.2.1 测井资料的处理方法研究

3.2.2 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研究

3.3 井—震相关分析

3.4 储层反演的地震基础

第四章 保持振幅技术

4.1 透射补偿技术方法研究

4.1.1 方法原理

4.1.2 应用效果分析

4.2 煤层压制法能量补偿技术

4.2.1 方法原理

4.2.2 应用效果分析

4.3 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

4.3.1 Kirchhoff 积分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基本原理

4.3.2 Kirchhoff 积分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过程

4.3.3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第五章 弹性参数反演方法技术

5.1 AVO 叠前属性反演技术

5.1.1 AVO 叠前属性反演基本原理

5.1.2 AVO 属性反演基本步骤

5.1.3 应用效果分析

5.1.4 小结

5.2 弹性阻抗反演

5.2.1 弹性阻抗原理

5.2.2 弹性阻抗在测井资料中的应用

5.2.3 弹性阻抗反演的技术路线

5.2.4 弹性阻抗反演效果分析

5.2.5 结论

5.3 P 波和S 波阻抗的联合反演及LMR 技术

5.3.1 P 波和S 波阻抗的联合反演及LMR 技术概述

5.3.2 P 波和S 波阻抗联合反演的基本原理

5.3.3 实例应用研究

5.3.4 小结

第六章 叠后反演方法分析及应用

6.1 反演的基本原理

6.2 本区地震反演的难点

6.3 叠后反演技术思路

6.4 地震反演的基本方法

6.4.1 道积分反演技术

6.4.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

6.4.3 多参数地震特征反演技术

6.4.4 模拟退火反演技术

6.4.5 随机模拟反演技术

6.4.6 叠后反演方法总结

6.5 地震反演的关键技术

6.5.1 储层特征曲线重构技术

6.5.2 法线入射道作为反演的基础数据

6.5.3 子波提取技术

6.5.4 地质模型建立

6.6 叠后反演效果分析

6.6.1 波阻抗重构曲线反演效果分析

6.6.2 与未加约束的井的对比分析

6.6.3 叠后反演地质效果分析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实际应用)

7.1 构造、沉积特征分析

7.2 砂体展布及有利微相分布

7.3 油气地质分析及储层综合评价

7.4 油气地质成果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利用面波频散及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剪切波速度结构[D]. 郑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
  • [2].频率域中电磁波与声波多参数反演[D]. 恩和得力海.吉林大学2018
  • [3].TTI介质快速扫描法计算qP走时及微震震源和各向异性参数联合反演[D]. 韩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 [4].交叉梯度算法在地震和非地震数据联合反演中的应用及研究[D]. 王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 [5].井震约束的大地电磁-重力联合反演研究[D]. 胡祖志.中国地质大学2017
  • [6].测井属性的地震测井智能联合反演[D]. 张学庆.成都理工大学2002
  • [7].球坐标系卫星重力梯度与磁数据三维联合反演方法[D]. 王浩然.中国地质大学2016
  • [8].大地电磁与天然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研究[D]. 彭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9].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联合反演[D]. 陈伟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 [10].磁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二维联合反演研究[D]. 王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相关论文

  • [1].储层反演油气检测理论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撒利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2].多属性AVO分析及弹性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 孙鹏远.吉林大学2004
  • [3].地球物理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研究[D]. 敬荣中.中南大学2002
  • [4].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D]. 孙建库.西南石油学院2004
  • [5].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 刘金平.吉林大学2005
  • [6].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 王焕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7].致密碎屑岩气藏裂缝性储层预测方法[D]. 吴朝容.成都理工大学2005

标签:;  ;  ;  ;  ;  ;  ;  ;  

鄂北地区储层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