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住区论文-张思琦,顾蓓蓓

高密度住区论文-张思琦,顾蓓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密度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密度城市,新城市主义,多地面住区,龙海家园

高密度住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琦,顾蓓蓓[1](2019)在《高密度环境中多地面设计手法在住区中的应用——以深圳龙海家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面对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住区规划应该采取新的空间模式来面对。通过对深圳市龙海家园住区的调研与分析,讨论"多地面"手法在住区中的应用以改善当前的居住交通情况和加强住区与城市的联系。同时将龙海家园住区与香港住区进行对比,讨论如何借鉴香港在高密度城市设计中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4期)

曾琳[2](2019)在《城镇化进程下的高密度住区开放性设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高密度住区以一种常态出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普遍存在的过于封闭的问题,同时结合佛山某项目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开放性住区设计展开思考,同时将分析思考的内容与设计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以得出一套适用于高密度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栾楠[3](2019)在《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武汉高层高密度住区雨洪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起始点,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元,纵观我国住区建设历程,高层高密度已经成为我国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以LID为理论基础,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演绎法、模型模拟法展开跨学科研究,从武汉高层高密度住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雨洪管理问题入手,探讨LID理念下的武汉高层高密度住区雨洪管理策略。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文章首先对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高层高密度住区进行概念界定以及特质分析,阐述低影响开发理念在高层高密度住区的适用性。其次在武汉内涝以及高层高密度住区发展背景下,对武汉住区从功能、尺度等方面进行典型住区筛选及实地调研分析。通过对武汉高层高密度住区平面布局、建筑、道路系统、公共活动场地、绿地系统、竖向空间、雨水基础设施等方面雨洪环境现状分析,总结分析住区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及经验。在此基础上对LID理念下的高层高密度住区雨水控制目标以及优化原则进行确定,明确住区雨洪管理流程以及归纳适合武汉地域特征的LID设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并对住区各层面提出详实的雨洪管理策略。最后选择铁桥新家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在对铁桥新家园进行雨洪管理策略优化后,利用SWMM模型模拟对比传统开发模式和LID开发模式下的雨洪管理效益,发现在不同重现期(p=0.5a、p=1a、p=2a、p=5a、p=10a)时,LID开发模式下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分别为50%、50.1%、49.8%、49.6%、49.3%,径流峰值削减率分别为55.6%、54.1%、53.3%、52.6%、51.2%,TSS在各重现期下削减率分别为60.4%、55.5%、43.8%、28.4%、25.4%;COD在各重现期下削减率分别为64.3%、54.9%、43.1%、31.6%、30.6%;TN在各重现期下削减率分别为59.6%、54.2%、45.8%、32.9%、29%;TP在各重现期下削减率分别为58.4%、53.8%、47%、33.5%、27.3%,且能够达到《指南》中指出的年径流总量为70%的控制目标,表明了低影响开发理论在高层高密度住区中具有良好的雨洪管理效益。(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朱丹,宋德萱,史洁[4](2019)在《高密度住区建筑外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太阳光入射建筑物表面的物理规律出发,设计了基于上海地区高密度住区单体形态特征的模拟实验,选择包含板式和点式住宅共3种平面类型的共计112个实验样本。通过数值模拟和图示的方法,分析其立面600 [k·Wh/m~2·year]梯度线的分布规律。为高密度城市太阳能潜力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李心怡[5](2018)在《深圳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愈发明显,高层高密度住区的建设是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景观空间是居民重要的日常活动场所,具有休憩、活动和交往的功能,高层高密度住区的景观空间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特征。本文以深圳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形态的案例对比研究、理论分析,剖析其特征与部分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其景观空间进行设计优化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确定深圳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并分析景观空间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包括单体式景观空间匮乏、院落式景观空间封闭和综合式景观同质;根据不同景观空间特征及问题,选取深圳具有代表性的高层高密度作为案例素材,提出深圳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的设计优化方法。分别是绿化空间:从平面到立体;住区边界:从封闭到开放;道路交通空间的重塑;景观空间的营造:从同质到异质的优化方法。最后从营造复合化景观、开放场所空间、增进邻里交往叁个方面提出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杨震,赵重坤,徐苗[6](2018)在《基于用户满意度调查的近郊高密度封闭住区户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郊高密度封闭住区成为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空间现象。但在既有研究成果中,对该类住区住宅户型的关注相对较少,尤其缺少基于用户视角的实证调研。针对此问题,本文以重庆两个典型近郊高密度封闭住区为案例,开展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户型使用后评价调查,得到详细的人群户型需求,形成具体的住宅户型评价,进而推导出户型设计的响应策略。研究成果可以为该类型住区的开发、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吴佳倩,李飚[7](2018)在《结构性与进程性策略的算法探索——以低层高密度住区生成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生成设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结构性策略和自下而上的进程性策略,本文介绍了住区生成课题中基于既有研究的程序再现和对比。通过Java程序设计,融合两种策略建立动态模型进行人流模拟,影响场地活跃程度。在输入的任意地块中进行用地规划,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主导,并与自上而下的宏观控制相配合,实现人流与建筑在交互中彼此作用,同步展开。(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6期)

马子茹,晁军[8](2018)在《北京地区低层高密度住区的风环境适应性设计——以百万庄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生活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住区室外舒适度的前提条件。对北京地区低层高密度住区的规划布局进行分析。以百万庄小区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数字模拟分析等方法,提出通过提高风场、下垫面、建筑局部形态、绿化配置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可以改善住区风环境舒适性。(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8年04期)

赵秀玲,宋德萱[9](2018)在《高密度城市住区宅间室外热舒适性研究——以长叁角地区典型高层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高层高密度住区,在上海、苏州新建高密度住区调研的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不同环境设置下典型室外空间的微气候模拟研究。通过对模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影响舒适度指标(PET)的四项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在高密度典型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在本地区高密度住区绿地率条件下,对典型室外空间进行不同的环境设置排布,研究典型的环境设置要素——乔木、草坪、硬质铺地,对高密度住区人行高度空间的舒适度影响。(本文来源于《2018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4-02)

张帆[10](2018)在《高密度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探讨——以新加坡SKY HABITAT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密度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而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宜居的住宅公共空间则成为了住宅设计的核心问题。文章以新加坡高层住宅SKY HABITAT为例,尝试从建筑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城市与社区,公共与私密,共享空间与社会需求等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06期)

高密度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城镇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高密度住区以一种常态出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普遍存在的过于封闭的问题,同时结合佛山某项目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开放性住区设计展开思考,同时将分析思考的内容与设计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以得出一套适用于高密度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的设计思路及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密度住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思琦,顾蓓蓓.高密度环境中多地面设计手法在住区中的应用——以深圳龙海家园为例[J].住区.2019

[2].曾琳.城镇化进程下的高密度住区开放性设计的思考[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3].栾楠.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武汉高层高密度住区雨洪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朱丹,宋德萱,史洁.高密度住区建筑外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特征[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5].李心怡.深圳高层高密度住区景观空间优化研究[D].深圳大学.2018

[6].杨震,赵重坤,徐苗.基于用户满意度调查的近郊高密度封闭住区户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城市建筑.2018

[7].吴佳倩,李飚.结构性与进程性策略的算法探索——以低层高密度住区生成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8

[8].马子茹,晁军.北京地区低层高密度住区的风环境适应性设计——以百万庄小区为例[J].建筑节能.2018

[9].赵秀玲,宋德萱.高密度城市住区宅间室外热舒适性研究——以长叁角地区典型高层住区为例[C].2018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8

[10].张帆.高密度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探讨——以新加坡SKYHABITAT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

标签:;  ;  ;  ;  

高密度住区论文-张思琦,顾蓓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