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

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发展近代经济的口号和任务由此而起。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成功地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究其原因,除了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之外,还离不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近代社会力量的整合。那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如何对近代社会力量进行整合的?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代代仁人志士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和斗争。为了结束中国长期的分散局面,克服积贫积弱,实现社会力量的整合,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近代思想家救国救民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发展和创新。他认识到,要想使中国摆脱殖民阴影,必须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各阶级各阶层中不甘沦亡的人们的力量不致因内耗而使民族的总体力量下降。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再组织问题,必须有一面共同的旗帜。这就是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民权、民生思想不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这就为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他后来师法苏俄,将旧三民主义适时调整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对前期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进行大胆地修正,增添了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从而使三民主义实现了一次飞跃。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历史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得到增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受到沉重地打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但是由于其纲领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力量的整合显示出一定的有限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动态
  • 三 研究的思路框架
  •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 概念的特别界定
  • 第二章 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二 近代中国人民的初期抗争
  • 三 近代爱国救亡思想的早期探索
  • 第三章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 一 民族主义
  • 二 民权主义
  • 三 民生主义
  • 第四章 孙中山"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
  • 一 近代中国的社会力量
  • 二 孙中山"三民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
  • 第五章 孙中山"三民主义"整合社会力量的评论
  • 一 旧三民主义
  • 二 新三民主义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析鸦片战争反推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发展[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09)
    • [2].见微知著:断发和缠足之殇——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补充研究[J]. 高考 2020(15)
    • [3].擦亮“治史的眼睛”——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起[J]. 中学历史教学 2017(04)
    • [4].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5)
    • [5].试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 新课程(下) 2016(11)
    • [6].破茧而未能成蝶——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J]. 知识文库 2017(05)
    • [7].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J]. 学理论 2013(36)
    • [8].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探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9].关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J]. 学理论 2015(12)
    • [10].报刊媒体与近代中国社会——以文史资料为中心[J]. 文学与文化 2014(03)
    • [11].评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4)
    • [12].论社会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5)
    • [13].理解历史复杂性,靠思辨——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J]. 大学生 2016(Z3)
    • [14].从《百年中国》看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6)
    • [15].社群、社团史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重构——“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评[J]. 近代史学刊 2008(00)
    • [16].社会变迁与契约法制——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考察[J]. 政治与法律 2013(09)
    • [17].论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发生和发展的政府因素[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01)
    • [18].略论“清洁”一词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含义[J]. 科技信息 2013(14)
    • [19].近代中国社会医德问题简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05)
    • [20].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J]. 牡丹 2017(30)
    • [21].海南华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贡献[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8)
    • [22].近代中国社会的权力嬗变与权力封闭性关系论析[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06)
    • [23].注重专题训练 优化讲评策略——兼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备考策略[J]. 教学考试 2019(17)
    • [24].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性新探[J]. 东方论坛 2013(06)
    • [25].中国近代以来买办的作用与评价探析[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5)
    • [26].“自鸣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J]. 文化遗产 2018(02)
    • [27].“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复习指津[J].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3(12)
    • [28].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9].“文学”介入“历史”的反思——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 [30].世界历史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标签:;  ;  ;  ;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力量的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