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论文-孙勐,刘小贺,王宇新

香山静宜园论文-孙勐,刘小贺,王宇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山静宜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柱顶石,叁合土,长方形,发掘简报

香山静宜园论文文献综述

孙勐,刘小贺,王宇新[1](2019)在《静宜园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 1年10月28日至12月10日,为配合香山公园管理处的遗址保护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香山静宜园内香山寺建筑群中的部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面积约1 9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七处单体建筑遗址,分别为圆灵应现殿遗址、南配殿遗址、八方亭遗址、鼓楼遗址、西佛殿遗址、接引佛殿遗址和爬山廊遗址。(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博文丛》期刊2019年01期)

张慧[2](2019)在《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研究”,选取静宜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静宜园内的植物景观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与分析。通过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别是清中期的历史)进行研究,并对香山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研究,进而结合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历史文化价值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香山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文化遗产保护(恢复)的策略。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静宜园进行研究,对皇家园林及其植物景观相关的文献和史料记载进行研读探究,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静宜园内植物景观的现状,对园内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乾隆皇帝御制诗文及《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和《静宜园全貌图》探析静宜园盛期的历史风貌。在对静宜园历史沿革了解详细的基础上,从园内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的角度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论文主要对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静宜园内植物种类选择及其特点;2.园内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及其特点;3.园内植物景观的文化特征、植物选择及景观营造的艺术手法;4.植物与园内其它造园要素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的景观及其搭配特点;5.园内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及其特点;6.提出园内植物景观的保护与恢复的原则及景观提升的策略与建议;7.进而提出对皇家园林类型的历史名园的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御制诗文和相关图画等历史文献的研究分析来探析乾隆时期静宜园(古)的植物景观历史面貌,并结合对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实地调研的情况,首先对静宜园(古)植物景观的历史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实地调研从园内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两个方面入手对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指出园内植物景观的类型与特点,并对园内景观的保护与修复进行分析,旨在将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历史文化价值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文化遗产保护(恢复)的策略,以及对此类历史名园保护和恢复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4)

葛嘉铭,毛钰晗,高雯雯,冯昕玥[3](2019)在《香山静宜园来青轩园林建筑复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来青轩在香山公园香山寺下院,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来青轩是香山慈幼院建院初期的男校中学生、职业生的校舍。由多个硬山建筑组合而成的一组院落式建筑群。明万历二十八年,万历皇帝祭陵归来,见此轩之匾额后,遂书"来青轩"叁个大字。目前来青轩遗址尚存部分单体建筑,其建筑院落的形式及格局仍可分辨。现用作民工临时居住用房。通过实地调研,测量数据并分析现状遗址,参考清朝古建筑营造则例有关书籍《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式》等以及古画,古迹中的记载,参考同时期建造的古建筑。实现来青轩的复原设计。(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07期)

伊琳娜,薛晓飞[4](2019)在《香山静宜园香山寺相地选址及布局理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探索北京静宜园香山寺的历史沿革,分析其相地选址、建筑布局理法,并简述其艺术价值。香山寺坐落于"藏风聚气、背风向阳"的西山东坡山腰的脊线之上,在选址方面充分体现"得体合宜"之相地要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的有利生态条件,满足了人居环境的基本需求。香山寺内建筑主要沿中轴布置,起承转合,形成颇具特色的"上宫下寺"的结构,错落的佛殿与自然完美融合,在景观营造方面颇具艺术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4期)

温宁[5](2018)在《香山静宜园假山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山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造园要素,刘敦桢先生称其为中国园林中最灵活和最具体的造园手法。香山静宜园作为北京“叁山五园”中唯一的大型山地园林,地位显赫,其中的假山优秀案例众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清代皇家园林的迭山理论和技法的成就,深具研究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香山静宜园中假山案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皇家园林迭山艺术,对现代园林假山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将假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香山静宜园众多假山案例着手,在前人对于假山选材、理法、工程以及文化意象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假山的空间特质和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将假山作为研究本体,分析建筑、水体、路径和植物四种园林要素与假山在空间组成形式上的关系,总结不同空间组合类型的空间特征和作用;从空间功能入手,分析假山在园林空间中的作用,将假山的空间功能总结为分隔功能、暗示功能和引导功能;引入新的测绘手段,运用数字叁维技术对静宜园内假山案例进行数字化扫描,探讨数字技术在假山研究中的可行性。利用数字叁维技术测绘得到精确的假山测绘图纸,突破以往假山在园林测绘图中仅作为建筑配景的局限,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描述假山的主观性影响,使园林各要素的测绘更趋向于完整客观;在精确测绘的基础上提出假山空间的量化研究,引入空间句法及视知觉分析等现代空间研究方法,对静宜园假山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使假山空间研究更趋向于理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傅凡[6](2017)在《香山静宜园文化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山静宜园是清代皇家"叁山五园"之一,以二十八景着称。长期以来,香山静宜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法与同为"叁山五园"的圆明园、颐和园相比。近年来,随着静宜园二十八景复建等工程的开展,静宜园的历史面貌得以恢复,对其进行研究也越发迫切。香山静宜园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仅用传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3个角度进行评价不足以全面地阐释香山静宜园的价值,需要依据更加全面的历史名园评价体系进行其文化价值的认定。从历史名园的文化价值构建为出发点,试图以一个更加完整的视角来评价香山静宜园的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协调各种文化价值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香山公园的发展找出科学的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10期)

周萍萍[7](2015)在《英敛之与香山静宜园》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就一批青年天主教徒,他们应像中国其他任何阶级或集团那样有文化和有良好教养,他们的言行应为圣母之教增光,并为他们的祖国造福。"1912年起,已过不惑之年的天主教徒英敛之开始静隐于北京西郊香山静宜园。隐退后他成为中国天主教在北方的"代言人",当时有"南马(相伯)北英"之说。为天主教在华发展的长远计,他创办了培养教内人才的辅仁社;他热心慈善救助事业,参与创建了香山慈幼院;他潜心从事宗教研究,出版了《万松野人言善录》。(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5年01期)

向华[8](2014)在《香山静宜园:皇家御园看往昔》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山静宜园这个名字,是取“山以仁为德,秋惟静与宜”之意而来。它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地处玉泉山西面,北邻碧云寺,南接八大处,是历史悠久的山林名胜之地,园林总面积约160公顷,在西山一带享有独特地位。主峰香炉峰(鬼见愁)海拔578.8米,与万寿山、玉泉山并(本文来源于《中华建筑报》期刊2014-12-02)

孙婧[9](2013)在《香山静宜园掇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山静宜园占有清代“叁山五园”中的一山一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东麓,是一座大型山地园。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其掇山景观具备清代皇家山地园林独特的一面,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香山静宜园掇山的专项研究目前尚属该领域的空白,该项研究为首次对静宜园掇山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并对古代园林文献中对于香山静宜园掇山景观的记载加以鉴别、梳理,以整理出其掇山风格与技术的发展线索和脉络。本文从第二章起,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记载和现存实物的考证梳理,按掇山理法将静宜园掇山分为山麓、山径、蹬道、山谷、山涧、洞券、瀑山、亭山、台山、山石池、山石屏等十几类一一加以论述和举例。又在第叁章,将静宜园内掇山景观突出的勤政殿、带水屏山、璎珞岩、香山寺、雨香馆、松坞云庄、森玉笏、见心斋以及碧云寺行宫院等十处景点分别单列一节,从历史沿革、园林布局和掇山技艺叁个方面详细阐述与分析,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清代静宜园掇山尽可能完备的研究总结。(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3-06-30)

袁长平[10](2012)在《品读清乾隆时期香山静宜园的人文生态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宜园在乾隆皇帝的精心营构下,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无限空间意境。Providence Garden during the Qianlong emperor era has been going through a careful business structure.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石刻、特色植物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情景交融是园林美欣赏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是产生于园林意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境外意。意境是中国千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们所追(本文来源于《中关村》期刊2012年11期)

香山静宜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研究”,选取静宜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静宜园内的植物景观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与分析。通过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别是清中期的历史)进行研究,并对香山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研究,进而结合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历史文化价值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香山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文化遗产保护(恢复)的策略。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静宜园进行研究,对皇家园林及其植物景观相关的文献和史料记载进行研读探究,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静宜园内植物景观的现状,对园内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乾隆皇帝御制诗文及《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和《静宜园全貌图》探析静宜园盛期的历史风貌。在对静宜园历史沿革了解详细的基础上,从园内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的角度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论文主要对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静宜园内植物种类选择及其特点;2.园内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及其特点;3.园内植物景观的文化特征、植物选择及景观营造的艺术手法;4.植物与园内其它造园要素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的景观及其搭配特点;5.园内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及其特点;6.提出园内植物景观的保护与恢复的原则及景观提升的策略与建议;7.进而提出对皇家园林类型的历史名园的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御制诗文和相关图画等历史文献的研究分析来探析乾隆时期静宜园(古)的植物景观历史面貌,并结合对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实地调研的情况,首先对静宜园(古)植物景观的历史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实地调研从园内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两个方面入手对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指出园内植物景观的类型与特点,并对园内景观的保护与修复进行分析,旨在将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历史文化价值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配合香山静宜园文化遗产保护(恢复)的策略,以及对此类历史名园保护和恢复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山静宜园论文参考文献

[1].孙勐,刘小贺,王宇新.静宜园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简报[J].北京文博文丛.2019

[2].张慧.香山静宜园植物景观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葛嘉铭,毛钰晗,高雯雯,冯昕玥.香山静宜园来青轩园林建筑复原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19

[4].伊琳娜,薛晓飞.香山静宜园香山寺相地选址及布局理法浅析[J].中国园林.2019

[5].温宁.香山静宜园假山空间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6].傅凡.香山静宜园文化价值评价[J].中国园林.2017

[7].周萍萍.英敛之与香山静宜园[J].中国宗教.2015

[8].向华.香山静宜园:皇家御园看往昔[N].中华建筑报.2014

[9].孙婧.香山静宜园掇山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

[10].袁长平.品读清乾隆时期香山静宜园的人文生态之美[J].中关村.2012

标签:;  ;  ;  ;  

香山静宜园论文-孙勐,刘小贺,王宇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