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对局限性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蔡珊珊[1](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同一疾病中不同证型(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及相关临床指标特点,为中医药辨证论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了解肝组织病变程度较重的证型,及早进行治疗干预,阻止或延缓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NAFLD患者118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格检查、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肝组织学指标。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证型的不同指标分布特征,尤其是NAFLD患者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收集的患者合计118例,其中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68例(57.63%)>湿热蕴结证32例(27.12%)>湿浊内停证12例(10.17%)>痰瘀互结证6例(5.08%),未收集到脾肾两虚证。(1)NAFLD患者年龄、BMI、GLU、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其“同病异证”的相关指标特征。在收集的四型中,痰瘀互结证患者的年龄最大。湿浊内停证患者的BMI最高,GLU最低。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均≥S2,而其他三证型患者50%以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为S1。(2)118例NAFLD患者中,22例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代谢综合征,13例存在高脂血症,20例存在高尿酸血症,70例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四种证型诊断为NASH的比例均≥50%。(3)不同中医证型NAFLD患者在性别构成、病程、腰臀比、血压、CAP、LSM、B超脂肪肝提示分度、NAS评分、肝脂肪变程度F等指标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以NAFLD患者肝组织纤维化(S)为因变量,中医证型、性别、年龄、病程、血清学指标、BMI、NAS积分为自变量行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HOL、LDL为NAFLD患者肝组织纤维化(S)逐期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1.痰瘀互结证NAFLD患者年龄最大,湿浊内停证NAFLD患者的BMI比其他证型高,GLU比其他证型低;2.不同证型NAFLD患者肝组织病变差异明显,痰瘀互结证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比其他证型重,探讨NAFLD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具有一定意义;3.CHOL、LDL为NAFLD患者肝组织纤维化(S)逐期进展变化(S0-4)的影响因素。
刘静[2](2017)在《脂肪肝患者74例的B型超声诊断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B型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百盛Twich实时B型超声显像仪通过观察肝大小、形态、包膜、边界,肝区回声光点是否增密、增高及分布均匀与否、后轮廓显示情况、管道结构的变化等,诊断74例脂肪肝患者。结果本组74例脂肪肝患者中,弥漫性脂肪肝58例(78.4%),局限性脂肪肝16例(21.6%)。其中,≥40岁44例,占59.5%;<40岁30例,占40.5%。74例患者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三酰甘油升高52例(70.3%),卵磷脂升高6例(8.1%),胆固醇10例(13.5%),正常6例(8.1%)。结论 B超作为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等优点。根据B超探查和对血脂含量的分析,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可以对脂肪肝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常晓宇[3](2017)在《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和发病状况,探讨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尤其是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为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控制和健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今后我国开展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通过对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全体在职和退休职工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完成基线数据收集,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行为习惯、职业行为特征、慢性疾病既往史和生理生化指标等。于2014年1月-2015年11月完成一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年。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的影响;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Cox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关系。结果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17.11%,男性高于女性(19.09%VS 14.05%,P<0.05)。总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20.84%),男性随年龄增大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患病高峰在25~年龄段(20.60%),女性随年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在≥75岁年龄段达到高峰(27.76%)。50岁之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总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肥胖组患病率达最高,分别为45.73%、45.13%和47.05%。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呈递增趋势。2.金昌队列随访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为6.69%,女性高于男性(7.42%VS 6.23%,P<0.05)。总人群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10.20%),男性发病率在25~年龄段和55~年龄段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7.83%和7.61%;女性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5~组达高峰,发病率为14.17%。45岁之前,NAFLD两年累计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5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随着BMI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在肥胖组达最高,分别为13.52%、10.66%和20.66%。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呈递增趋势。3.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人群和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1(1.01-1.23)、1.52(1.29-1.79)、2.29(2.05-2.55)、4.51(3.88-5.26)和1.48(1.30-1.67);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83(0.76-0.91);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豆类及豆制品≥0.2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6(1.01-1.32)、1.15(1.02-1.29)、1.44(1.18-1.77)、2.18(1.90-2.51)、4.81(3.96-5.85)和1.35(1.15-1.59);粗粮摄入≥0.5千克/周和“经常”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分别为0.89(0.79-1.00)和0.64(0.44-0.92)。在女性中,蛋类摄入>1.75千克/月、高糖饮食、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别由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诊断)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1.21(1.04-1.42)、1.35(1.10-1.67)、1.42(1.08-1.88)、2.63(2.19-3.17)、4.39(3.41-5.64)、1.71(1.41-2.06)和1.37(1.14-1.65);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74(0.63-0.87)。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2.18(1.82-2.61)、2.87(2.26-3.65)和1.47(1.18-1.83)。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有时”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50(1.08-2.08)、2.75(2.08-3.64)、4.43(2.98-6.57)和1.72(1.23-2.41);在女性中,重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33(1.01-1.76)、1.82(1.43-2.30)、2.31(1.70-3.14)和1.58(1.19-2.10)。6.金昌队列男性人群BMI、WC和WHt R的AUC(95%CI)分别为0.74(0.73-0.75),0.68(0.67-0.68),0.68(0.66-0.69),女性分别为0.78(0.76-0.79),0.72(0.71-0.74),0.72(0.71-0.73),男女性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其他两指标。男性BMI、WC和WHt R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24.34 kg/m2、89.50 cm和0.51;女性分别为23.80 kg/m2、79.50 cm和0.49。结论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男性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的人群以及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3.较多的粗粮摄入、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有利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食用腌晒食品、较多的肉类摄入、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4.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高盐饮食、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5.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高于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男女性这三个指标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与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诊断界值相近。
邹先坚[4](2016)在《泥沙输移过程B超成像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泥沙输移过程中,泥沙颗粒的起动运动、悬移质运移过程的空间分布、推移质沙波的运动过程以及床面地形冲淤变化情况的测量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河工模型试验中泥沙起动流速的测量还没有可行可靠的有效方法,含沙量和沙波地形的测量基本上都属于点式测量,不能直接获得含沙量的实时空间分布情况,无法进行浑水地形(比如煤粉灰地形)及其床面附近运动泥沙颗粒的可视化测量与实时动态分析,也无法进行水下沙波运动的实时监测。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泥沙运动理论的研究和河工模型试验的发展。由于B超仪发出的高频声束在含沙水流中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能实现含沙水流运动过程的实时成像,因此本文使用B超仪直接对含沙水流和水底沙波地形进行实时成像,获取悬移质、推移质以及沙波地形的B超图像信号。针对获得的B超图像,对水中悬浮运动沙粒成像光斑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水中含沙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水下沙波地形成像亮带的提取分析,可以实现水下沙波地形的实时监测与浑水床面地形的可视化测量与三维重建;对床面附近区域悬浮沙粒浓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判定泥沙的起动运动情况,从而实现泥沙起动及其起动流速的测量分析。泥沙输移过程含沙量空间分布、床面推移质沙波运动特性和泥沙起动流速成像测量方法的实现有助于推动泥沙运动理论研究和河工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河工模型泥沙输移过程中含沙量、沙波地形、起动流速的B超成像测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针对B超图像中沙粒成像光斑的统计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形态学风险估计的像素标记方法。该方法在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沙粒光斑和地形亮带进行贝叶斯风险估计,得出代价最小的图像二值化分割阈值,然后采用形态学滤波的方法和基于区域增长的像素标记法对沙粒成像光斑的个数进行计数,有效解决了 Speckle噪声干扰和沙粒成像光斑的叠影及其粘连问题。(2)针对B超图像中床面地形成像亮带的边界识别与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超成像亮带的床面边界自适应跟踪提取方法,并采用了基于小波域系数收缩的自适应阈值小波去噪方法进行信号滤波去噪。该方法针对床面沙波地形成像亮带的特征,从成像信号相对较强的中心区域开始,自上往下进行直线扫描,获取沙波地形线中的一点作为跟踪起点,然后向两边自动跟踪提取图像亮带,即床面的地形信号。该方法具有自适应性强,运算速度快的特点,一次性实现了床面边界线的单像素提取,解决了复杂水流情况下浑水沙波地形的实时监测与在线分析问题。(3)根据水流达到临界起动流速时,床面附近B超沙粒成像光斑出现明显起伏运动且伴随沙粒光斑浓度急剧增加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B超成像的泥沙起动流速测量方法。试验证实,不同沙质泥沙起动过程在B超图像上具有共同特征:即当水流速度小于临界起动流速时,床面边界邻近区域B超图像的悬浮沙粒光斑浓度较低,且随流速增大而缓慢增加;当流速接近临界起动流速时,悬浮沙粒光斑浓度显着增加,沙粒光斑浓度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在起动流速点发生显着的转折变化。根据上述特征,通过逐步增加试验流速,统计分析相应阶段悬浮沙粒光斑浓度(即颗粒浓度和面积浓度)及其变化情况,寻找悬浮沙粒光斑浓度与流速的关系曲线突变点,进而判定泥沙的起动状态和泥沙起动流速的测量。最后通过地形的变化和Prewitt角点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4)根据不同含沙量下沙粒成像光斑与悬浮运动颗粒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B超成像的含沙量及其垂线分布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统计B超图像在不同含沙量下的面积浓度、灰度浓度、能量浓度,并建立了这些统计浓度与实际含沙量的对应关系(即率定曲线),从而实现了水中含沙量的成像测量。再根据B超图像中沙粒成像光斑的分布情况,得到含沙量的空间分布和沿水深的垂向分层浓度。率定试验表明目前该方法适用于体积浓度小于5%。(约10 kg/m3)的水流泥沙测量。该方法灵敏度高、实时性好、对水流无扰动,能够实时反映水中含沙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情况。(5)针对浑水沙波地形和沙波运动的实时监测与可视化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超成像的沙波地形可视化测量与浑水模型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根据图像中泥沙地形的相似性和渐变性,自动跟踪识别水下地形线,实时监测沙波地形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试验结果表明浑水沙波地形的可视化测量误差和重建后的三维模型地形误差均不大于1 mm,有效消除了泥沙运动颗粒的干扰,再现了浑浊水流下床面沙波地形的原貌,实现了浑水模型试验中水下沙波地形的实时动态测量与沙波波峰、波谷、波长及其移动速度的统计分析,为沙波运动规律的研究和浑水模型地形的测量与三维重建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总之,本文所述的泥沙输移过程B超成像测量方法的应用研究,初步实现了泥沙输移过程主要运动特征的成像测量,包括泥沙起动流速、含沙量及空间分布和床面沙波运动过程的测量。这些测量对水流泥沙的相互作用机理、泥沙输移规律和河床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方法实现了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化过程的可视化测量,把传统繁琐复杂的点式测量带入了直观快捷的线、面、体式的图像测量,为解决浑水模型试验测量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吴星煜[5](2015)在《肝胆B超作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胆B超影像学检查在健康体检项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2012参与体检的3 126例个体进行肝胆B超检查,观察B超的检出率和检测种类.结果:3 126例个体中,脂肪肝521例,肝囊肿227例,肝硬化4例,胆囊息肉样变112例,胆囊结石243例,胆囊炎19例,其它20例,阳性人数1 146例,阳性率达36.66%.结论:健康体检项目中使用肝胆B超进行检查,能及时发现肝胆疾病,对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王玲[6](2011)在《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CT定量测定肝脏密度,同时行超声检查,探讨CT及超声对不同程度脂肪肝的诊断价值及特征性表现。同时为今后临床诊断脂肪肝及中医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提供一定的依据。材料与方法:笔者收集自2009年6月1日到2010年8月15日在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及住院部诊断疑似脂肪肝的90例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肝脏CT及B超检查。其中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及脾脏CT值,用肝/脾CT比值结合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来诊断。将CT及B超检查的结果分别进行定量诊断及分析。本组90例患者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18年,平均6.5年。73例病人有长期饮酒史,体质肥胖者57例,其中13例伴有糖尿病史,15例伴有高脂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其中13例无明显自觉症状。全部患者于检查前一天禁食油腻性食物,次日早晨空腹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SIEMENS螺旋CT扫描机,常规行肝脾CT平扫检查,部分病例加薄层扫描,横断扫描,口服对比剂(含2%泛影葡胺的水溶液)500ml,检查前30min口服2/3用量,上床检查前服完剩下用量。扫描参数:120kV,250mA,窗宽200HU,窗位45HU,常规层距10mm,层厚10mm,连续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肝下缘,选择肝脏四个不同均质区进行测量,尽量避开伪影及肝内血管影,取其平均值作为结果,并与脾脏CT扫描值比较得出肝/脾比值。超声检查采用本院西门子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Hz。取仰卧位,采用常规方法正侧位反复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内回声光点的大小、强度、分布及衰减程度及范围,观察肝内胆道系统,特别是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分布及管壁反射情况等。结果:90例脂肪肝患者均经CT及B超检查,其中CT诊断轻度脂肪肝23例,肝脏平均CT值约46HU(35-54HU);中度脂肪肝44例,肝脏平均CT值约30HU(24-37HU);重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约14HU(-15-23HU);.正常6例,符合率为93.3%。而90例脂肪肝中用B超诊断轻度脂肪肝21例,中度脂肪肝39例,重度脂肪肝16例,正常14例,B超诊断脂肪肝的符合率约8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诊断的23例轻度脂肪肝中,超声诊断轻度11例(47.8%)、异常表现8例(34.8%)、正常4例(17.4%);两者比较在轻度脂肪肝的诊断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对脂肪肝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优于超声检查,特别是对于轻度脂肪肝的诊断,目前有研究表明脂肪肝可能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前期改变,因此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脂肪肝显得尤为重要。
茆永云[7](2011)在《B超在诊断腹部疾病的声像图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超在常见的腹部疾病中诊断中的声像图的表现;方法对我院B超室的980例行腹部B超检查的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腹部B超主要是对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和双肾进行探查;结果 B超结果中最常见的腹部疾病是脂肪肝、胆结石、脾大、肝囊肿、肾结石等,其声像图表现不同;结论 B超检查对腹部疾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由于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所以有助于及早地发现脏器中的病变,优点还有无创、无放射性和经济方便。
刘玉红[8](2010)在《B超对无症状脂肪肝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B超对无症状脂肪肝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体检812例中B超检出无症状脂肪肝180例,并于150例正常肝脏声像图进行对照。结果≥40岁无症状脂肪肝101例,<40岁79例。血脂增高者119例。其中甘油三酯两组比较P<0.05。结论 B超为临床诊断脂肪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防止脂肪肝提供有力依据。
于红[9](2009)在《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B型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edison SA600实时B型超声显像仪通过观察肝大小、形态、包膜、边界,肝区回声光点是否增密增高及分布均匀与否、后轮廓显示情况、管道结构的变化等,诊断37例脂肪肝患者。结果:本组37例脂肪肝患者中弥漫性脂肪肝29例(78.4%),局限性脂肪肝8例(21.6%)。其中,≥40岁22例,占59.5%;<40岁15例,占40.5%。37例患者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三酰甘油升高26例(70.3%),卵磷脂升高3例(8.1%),胆固醇5例(13.5%),正常3例(8.1%)。结论:B超作为脂肪肝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等优点。根据B超探查和对血脂含量的分析,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可以对脂肪肝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李燕星[10](2009)在《B型超声对社区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B型超声技术在社区诊断中老年人群脂肪肝的诊断、发病情况及特点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对3210名中老年进行体检筛查,同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本组中老年人脂肪肝总患病率为21.0%(674/3210)。女性检出率18.06%(280/1550),男性检出率23.73%(394/1660),男、女脂肪肝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等为脂肪肝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老年应注意饮食平衡及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预防脂肪肝疾病的发生。
二、B超对局限性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局限性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NAFLD的西医诊断标准 |
4 中医辨证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
8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 |
1.2 合并相关疾病 |
2 体格检查指标 |
3 血清学指标 |
4 影像学指标 |
5 肝组织学指标 |
6 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NAFLD同病异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1.2 “同病异证”的概念 |
1.3 “治未病”的概念 |
2 NAFLD的西医发病机制及合并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3 结合现代指标,发挥中医优势 |
4 NAFLD同病异证的相关指标特征 |
4.1 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 |
4.2 体格检查指标 |
4.3 NAFLD“同病异证”的血清学指标特征 |
4.4 NAFLD“同病异证”的影像学指标特征 |
4.5 NAFLD“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 |
4.6 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5.1 创新之处 |
5.2 存在的不足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脂肪肝患者74例的B型超声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2.2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2.2 研究人群 |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
2.4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5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金昌队列人群基本特征 |
3.1.1 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基本状况 |
3.1.2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
3.1.3 金昌队列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布状况 |
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状况分析 |
3.2.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状况 |
3.2.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状况 |
3.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
3.4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价值的探讨 |
第四章 讨论 |
4.1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
4.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状况 |
4.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危人群 |
4.4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NAFLD预测价值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泥沙输移过程B超成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泥沙输移过程与模型试验测量技术 |
1.2.1 泥沙起动与起动流速 |
1.2.2 悬移质与含沙量垂线分布 |
1.2.3 推移质与沙波运动 |
1.3 研究思路与重难点内容 |
1.4 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B超仪与泥沙输移过程成像试验 |
2.1 概述 |
2.2 B超成像技术 |
2.2.1 B超成像基本原理 |
2.2.2 B超成像系统分析 |
2.2.3 B超主要技术参数 |
2.3 B超仪及其试验系统 |
2.3.1 B型超声凸阵实时显像仪(TY-6858-I) |
2.3.2 Apogee 1100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
2.3.3 泥沙模型试验B超成像测量与试验系统 |
2.4 泥沙输移过程B超成像试验 |
2.4.1 悬移质泥沙颗粒的B超成像试验 |
2.4.2 推移质沙波地形的B超成像试验 |
2.4.3 悬移质推移质交互的B超成像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B超图像特征识别与关键信息提取 |
3.1 概述 |
3.2 泥沙输移过程B超图像特征分析 |
3.2.1 B超图像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
3.2.2 悬浮沙粒成像光斑特征分析 |
3.2.3 沙波地形成像亮带特征分析 |
3.3 悬浮沙粒成像光斑的识别与统计 |
3.3.1 B超图像预处理 |
3.3.2 基于形态学风险估计的像素标记方法 |
3.3.3 沙粒光斑识别统计结果 |
3.4 沙波地形成像亮带的提取与分析 |
3.4.1 基于B超成像亮带的床面边界自适应跟踪提取方法 |
3.4.2 床面边界线提取结果与精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泥沙起动与起动流速测量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B超成像的泥沙起动运动过程分析 |
4.3 泥沙起动流速B超成像测量原理 |
4.4 泥沙起动流速B超成像测量方法 |
4.4.1 基于成像光斑颗粒浓度的起动流速测量方法 |
4.4.2 基于成像光斑面积浓度的起动流速测量方法 |
4.4.3 基于地形微小变化的起动流速测量方法 |
4.5 泥沙起动流速B超成像测量试验 |
4.5.1 泥沙起动流速试验系统 |
4.5.2 泥沙起动流速B超成像试验 |
4.6 泥沙起动流速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6.1 沙粒成像光斑颗粒浓度分析 |
4.6.2 沙粒成像光斑面积浓度分析 |
4.6.3 床面地形微小变化分析 |
4.6.4 泥沙起动流速试验结果的验证 |
4.7 泥沙起动判定法则与起动流速测量方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沙量及其垂线分布测量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含沙量B超成像测量原理 |
5.3 沙粒成像光斑信号分析方法 |
5.3.1 面积浓度 |
5.3.2 灰度浓度 |
5.3.3 能量浓度 |
5.4 率定成像光斑信号与含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
5.4.1 率定试验系统 |
5.4.2 率定试验过程 |
5.4.3 试验数据统计计算方法 |
5.4.4 率定试验数据分析与对比 |
5.5 含沙量B超成像测量方法 |
5.6 含沙量垂线分布B超成像测量方法 |
5.7 测量结果分析与讨论 |
5.7.1 含沙量及其垂线分布测量结果 |
5.7.2 影响因素分析 |
5.7.3 实践应用效果与精度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沙波地形测量与浑水模型三维重建 |
6.1 概述 |
6.2 水下沙波地形超声测量方法 |
6.2.1 超声回波定位测量方法 |
6.2.2 B超实时成像测量方法 |
6.3 床面沙波地形B超成像试验系统 |
6.4 沙波地形实时监测与浑水模型三维重建方法 |
6.4.1 边界线自动识别 |
6.4.2 坐标标定与转换 |
6.4.3 沙波地形实时监测 |
6.4.4 探头行走与剖面扫描成像 |
6.4.5 浑水模型三维重建 |
6.5 床面沙波地形可视化测量与动态分析 |
6.5.1 浑水模型床面边界线动态测量 |
6.5.2 可视化测量误差分析 |
6.6 沙波运动与床面形态监测 |
6.6.1 沙波运动特征分析 |
6.6.2 床面形态判别与输沙率计算 |
6.6.3 沙波运动实时监测与三维重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博士期间独立开发的应用软件 |
(6)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脂肪肝的认识 |
2 发病机制 |
3 CT及B超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超声诊断 |
2 CT诊断 |
3 MRI诊断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B超在诊断腹部疾病的声像图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肝脏疾病的表现 |
3.2胆囊疾病的表现 |
3.3 泌尿系疾病的表现 |
(8)B超对无症状脂肪肝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2.2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B型超声对社区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脂肪肝B超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中老年人脂肪肝发病情况 |
2.2 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脂肪肝声像图表现 |
3.2 B超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 |
3.3 中老年脂肪肝特点分析 |
四、B超对局限性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同病异证的肝组织病变特征研究[D]. 蔡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脂肪肝患者74例的B型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 刘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85)
- [3]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D]. 常晓宇. 兰州大学, 2017(12)
- [4]泥沙输移过程B超成像测量方法研究[D]. 邹先坚. 武汉大学, 2016(05)
- [5]肝胆B超作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的价值分析[J]. 吴星煜.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01)
- [6]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价值[D]. 王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7]B超在诊断腹部疾病的声像图表现[J]. 茆永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04)
- [8]B超对无症状脂肪肝的临床意义[J]. 刘玉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30)
- [9]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J]. 于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09(22)
- [10]B型超声对社区中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J]. 李燕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