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

论文题目: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作者: 成永忠

导师: 温建民

关键词: 手法,外固定器,三踝骨折,骨折分型,生物力学

文献来源: 中国中医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三踝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大,并发症多、费用高;而小夹板和石膏固定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骨折再移位,影响临床疗效。 早在公元17142年,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已提出“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的中医治疗骨折的学术思想,对骨折整复机制和固定原则做出了论述。强调对于复杂不稳定性骨折,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器械进行固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在继承中医治疗骨折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应用生物力学等先进手段,研制出治疗不同部位骨折的外固定器,并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是一种远离创伤处,经皮骨穿针支架式固定方法,无需剥离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不破坏髓内、髓外血运,而且利于开放性骨折伤口的处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可随时进行调整。因此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手法结合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鲜有报道。 根据导师温建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20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了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根据三踝骨折独特的移位规律,研制了踝关节固定复位器,并应用于临床。对36例三踝骨折脱位,采用手法与踝关节固定复位器进行治疗,经平均18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7%。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其机理进行研究,阐明其机理并进一步指导其临床。 1.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三踝骨折病人,按照其距骨移位的有无和方向,以及下胫腓分离的

论文目录: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踝关节损伤的分型研究

综述二 踝关节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三踝骨折中西医治疗研究

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三踝骨折的分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三踝骨折的稳定性与距骨脱位之间的构成关系

2.2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下胫腓分离之间的构成关系

2.3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Danis-Weber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4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Lauge-Hansen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5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与AO分类之间的构成关系

2.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特点

2.6.1 稳定型的特点

2.6.2 非稳定型的特点

3.讨论

3.1 传统分类

3.1.1 Danis-Weber分类

3.1.2 Lauge-Hansen分类

3.1.3 AO分类

3.1.4 Cotton骨折

3.2 与传统分类的比较

3.3 独立分型的意义

3.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3.3.2 手术顺序的选择

3.3.3 下胫腓联合的处理

3.3.4 外固定器的应用

3.4 三踝骨折脱位及其移位规律

3.5 解剖和力学分析

3.6 独立分型与预后

4.结论

第二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研制

1.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固定要求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材料

3.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组件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整体构型

5.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临床研究过程

6.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功能

第三部分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结构

3.手法复位

3.1 整体复位

3.2 局部复位

3.3 器械辅助复位

3.4 复位顺序

4.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穿针及固定方法

4.1 整体复位穿针固定

4.2 局部复位穿针固定

4.2.1 下胫腓分离的穿针固定

4.2.2 外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3 后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4 内踝骨折的穿针固定

4.2.5 穿针顺序

5.治疗结果

6.讨论与结论

6.1 分型应用

6.2 固定方法比较

6.3 背伸中立位固定

6.4 穿针部位

6.5 重视距骨及踝穴复位

6.6 三踝骨折独立分型的优势

6.7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优势

6.8 失败病例分析

6.9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其它用途

第四部分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条件

2.1 尸体标本

2.2 试验机

2.3 应变片

2.4 应变仪

2.5 解剖手术器械

2.6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3.实验方法

3.1 三踝骨折的模型制作

3.2 踝关节固定复位器的安装

3.3 应变片的应用

3.4 标本固定

3.5 数据采集

4.结果

4.1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1.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1.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2.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4 跖屈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4.3.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5.讨论

5.1 应变片的应变值与顶针形变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分析

5.2 六根顶针下表面应变与针端对骨折块支力间关系的规律分析

5.3 中立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1 背伸中立位与跖屈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2 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中立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3.3 总结

5.4 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1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2 背伸中立位与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4.3 总结

5.5 强力背伸位固定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

5.5.1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5.2 强力背伸中立位与强力背伸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5.3 总结

5.6 跖屈位固定各项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1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内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2 跖屈中立位与跖屈外翻位各顶针应变随负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5.6.3 总结

5.7 背伸中立位固定原则

5.8 弹性固定准则

6.结论

第五部分 本课题的创新点

1.建立踝关节固定复位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的新方法

2.提出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3.研制踝关节固定复位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7-28

相关论文

  • [1].桡骨远端骨折伴腕关节不稳的实验研究[D]. 汪新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 [2].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影像学研究[D]. 张奉琪.河北医科大学2005
  • [3].外固定架结合低频脉冲电刺激仪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 王占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4].手法松解胸锁乳突肌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D]. 于栋.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5].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作用的相关研究[D]. 武震.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6].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及相应生物力学研究[D]. 张伯锋.河北医科大学2006
  • [7].骨折三期治则对家兔骨折愈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D]. 徐颖鹏.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 [8].跟骨骨折的系列研究[D]. 李西成.河北医科大学2007
  • [9].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宋连新.河北医科大学2007
  • [10].小夹板弹性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李瑛.湖北中医学院2008

标签:;  ;  ;  ;  ;  

手法与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脱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