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放射学检查
常青(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154100)
【中图分类号】R8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219-02
骨质疏松症是指每单位容积内骨组织量减少,而每单位骨质中矿物质含量及化学组成均属正常。它是由多种因素致病的一种综合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对于本病的研讨,关键在于判断骨组织量的变化。采用放射学检查,能观察骨结构形态、测定骨密度的改变。达到了解骨组织量变化之目的,为本症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1检查技术
自发现X射线以后,X线迅速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应用,为放射诊断学奠定了基础。以X线摄片作为评价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一直沿用至今,X线摄片能够直观地反映骨结构形态和密度的改变。测量骨内矿质含量主要有形态学法和密度测量法。形态学法包括:①骨皮质厚度测量,在普通X线片上测量长骨骨皮质厚度或脊柱椎体高度,以求得骨量。1961年E.Barnet等提出,股骨和第二掌骨中段骨干横径除以骨皮质厚度,得出第二掌骨指数不小于43%,股骨指数不应小于45%,周围分数大于89,故确定88以下为周围骨疏松。第三腰椎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二者之比称为得分数,认为低于80即为脊柱骨疏松。②股骨近端骨小梁测量法,将股骨上端骨小梁按部位分为六组作为测量骨疏松指数的办法。③脊柱骨质图表法,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T3~L5椎体前缘高度,以卡片形式记录,以观察骨疏松是否进展。X线密度测量法是基于将检查的骨骼同一个对X线吸收与骨骼相近似的标准体对X线吸收的程度进行比较,以测量骨内矿物质含量。X线检查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在骨矿质量减少30~50以上才能呈现改变,早期诊断,还有困难。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骨密度变化测量方法,如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直线扫描单光子吸收法(SRA-P)和定量CT法等,都具有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证明,QCT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办法,它可直接测量松质骨或全身骨密度,主要是在脊柱。此外还有中子激活分析法、康普顿法等,但这些技术缺乏广泛的应用前景。
2临床应用
2.1确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其严重性基于对骨密度变化的深入研究,许多研究人员不再将骨质疏松分为骨折和非骨折两大类,重新所下的定义为:骨质疏松是骨密度变化过程中较低部分,即那些绝对骨密度值最低,骨折危险性最大的那一部分人。在临床出现这样一些对应关系:决定骨强度的大多数变量对骨密度有影响;骨折危险性增加的梯度与骨密度下降水平是相对应的,预防性用药,如激素可减少脊椎和股骨颈骨折,连续治疗可延滞骨丢失。因此骨密度(g/cm2)揭示了骨质疏松危险的基本标准。对临床存在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人,如老年人、绝经妇女、非创伤性骨折者、肢体废用者、食物中缺钙、有烟酒嗜好者等,都应进行骨密度的测量。最近的研究提示,各种绝对骨密度的测量技术,对骨折危险的预测均有较强的能力。Wasnish指出,骨量象血压一样,骨折则象中风一样,所以应将骨量作为一个连续的变量加以处理。骨密度低的人虽然没有骨发生骨折,也不能认为是正常没有骨质疏松,骨密度的测量能够客观的了解是否存在骨丢失,及其严重程度,为制定恰当的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2.2监测疗效和病程转归本症在发展过程中和进行治疗期间骨组织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对骨密度追踪测,观察对比,加以判断,以评价临床疗效和病程转归。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下降,骨吸收加快导致骨丢失。绝经期骨密度绝对值和随后的骨丢失幅度对评价骨折危险性是很重要的,绝经期骨密度值较高的妇女,发生骨折危险性较少,因此不需雌激素等药物治疗,而骨密度值较低者如不及早治疗,病情发展,骨折危险性就会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因手术或自然过程中而绝经的妇女中,在富于松质骨的部位测得骨质年丧失率为5~20%,进行了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可预防骨量减少,减少骨折发生,中断治疗可使正常的妇女再度出现骨丢失。进行降钙素治疗的骨质疏松症的病人骨量增加率可达5~15%。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项有120名病人参加的长期研究,受试者每天接受30~40mg氟化物和1500mg钙剂进行治疗,脊椎骨密度显著增加,骨密度以0.8cm/cm2/月的比率直线上升。按此增长率,骨质疏松患者需进行4个月的治疗便可达到100mg/cm3水平,这被认为是骨折的国值。
2.3传统X线在诊断中的地位随着放射学的进展,各种高科技骨密度仪(如DPA、QCT)相继问世,向传统X线检查提出挑战。这些新方法具有精确度高的优势。但都有一定的放射性,费用较高,先进的骨密度仪也不能普及,在临床由于对内科治疗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限制了在临床的使用。而传统X线检查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普及面广,直观性好等许多优点,并且前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当前作有其它技术所不能取代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广为应用。其基本X线表现为:骨密度普遍降低,骨小梁纤细,数目减少,间隙增宽,致密骨变薄,典型的如铅笔素描的细线条影,长骨干致密骨与疏松骨的比例小。股骨颈、掌指骨骨小梁指数下降。脊柱骨质疏松,松质骨横形纹理最先消失,呈不规则纵形条纹,还常出现双凹变形。各种骨质疏松疾病发痛机制不同,通过观察各自特征性X线所见,特殊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确立诊断并不困难。例如:柯兴氏综合症继发骨质疏松和退化期骨质疏松症,二者各自都有其诊断上的要点可供参考。前者X线特征为头颅局限性骨质疏松,椎体多呈双凹,肋骨前端对称性膨大,很少涉及四肢骨,肾上腺肿大或有肿块,而后者骨质疏松不累及头颅,常发生脊柱、股骨颈骨折。前者临床特征为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呈向心性肥胖,后者发生在老年人,女性绝经期后,有的腰背疼痛。
2.4正确选用检查技术本症由多种因素致病,发病机理复杂,放射学共同特点就是骨密度降低。根据病情不同,发病部位又各有侧重,Barnett等曾把骨质疏松症分为脊柱型、外周型及混合型三类。由于类型不同,甚至在同一骨骼的不同部位,骨丢失的程度可不一样,骨密度测定的结果所代表的意义可也不一样,例如以测量桡骨骨皮质作为整个骨骼的代表,有某种预测骨折的能力,但用于早期绝经的骨丢失就可能不敏感,而测量桡骨超远端,以测量密度变化较敏感。对脊柱进行系列监测也敏感,对脊柱骨折有很强预测能力,但对预测股骨颈骨折的能力不如直接测量股骨颈近端。因此根据不同病情,在临床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条件许可时,采取几种测量方法联合应用非常重要,以便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决定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朱宪彝,主编.代谢性骨病X线诊断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85,4、9,60~71,14~47.
[2]罗帮尧,等.国外医学内科分册,1980,7~8、342~346
[3]李丹亚.国外医学情报,1986,24:421.
[4]雅德.国外医学情报,1987,16:286.
[5]上海第一医学院编写组.X线诊断学.第二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878,7:420.
[6]梅俊武等,译.GeorgeAdorns(英)著.老年医学纲要.内部资料,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