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人寿保险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胡兵[1](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张青磊[2](2018)在《我国公民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公民安全与公民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公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国家和公民已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民对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长,维护和保障公民安全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使保障公民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军事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互利共赢的和平外交顺利推进,我国公民安全总体上得到较好保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境内不稳定因素与境外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极端贫困问题、食品不安全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生产安全事故、盗窃诈骗类侵财性刑事犯罪、城镇化进程中的强征强拆、生态环境破坏、公权力腐败等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是新时代推进公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从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立场出发,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微观角度探寻克服公民安全困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公民可持续安全理念,从宏观角度思考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总体路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七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及研究问题的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正文第一章是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有关人的生存、人的财产、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和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及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等进行梳理分析,挖掘“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的理念、思想和观点,为科学界定公民安全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根据第一章对“中、西、马”有关公民安全理念、思想和观点的梳理分析,结合学界对安全的不同界说,对公民安全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公民安全的概念,核心内容和演绎路径,并分析探讨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的关系,为后文对我国公民安全进行系统分析奠定基础。该部分指出,公民安全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实际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免受来自内部或外界的非法侵害,以及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公民生命安全、公民财产安全、公民自由安全是公民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安全的价值所在。将自由安全纳入公民安全核心内容突破了传统上认为公民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界限。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亦可称为公民安全的萌生条件。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生,但公民安全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安全的一个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90年代“人的安全”理念提出以后的事情,这说明公民安全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该部分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五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来分析探讨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第四章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从我国公民安全安全核心内容的三个层面对我国公民安全概况进行现实考量,即主要从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分析探讨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该部分从中国公民安全实际出发,按照“分——总”的思路提出了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第一节主要是针对我国公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自由安全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二节主要是根据我国公民安全的总体概况,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对如何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进行了总体思考。通过“分——总”思路分别提出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路径,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共同保障和推进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最后一部分是结语,虽然我国公民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元,而且有些难以预测,但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威胁公民安全的因素会逐步得到解决或减少,公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保障和实现公民安全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完善。
北京市委金融工委[3](2004)在《党建工作新格局——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建经验》文中研究表明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1996年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公司于2000年吸收外资参股,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公司党委于1997年4月成立,下设29家分公司党委和直属党支部,53个基层支部、5个中心支公司党支部,共有6400名党员。作为一家新型股份制寿险公司,党组织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处理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建工作与业务的关系,面对这些重要课题,新华人寿保险股
蒋正华[4](2004)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2003年工作报告》文中认为
洪艳辉[5](2003)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为背景,由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相关理论,得出建设好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推论。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案例研究,试图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从而揭示出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基本方法。 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论证。第一个层面主要从理论上总结了目前企业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及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分析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诊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现状,指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对外资保险和国内其它保险公司的竞争是进行文化管理,必须在保险公司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整合,建设出基于能力的、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和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全新企业文化。第三个层面在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和整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新的调查手段引入抽象的企业文化的诊断与研究。并提出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关键在于必须充分地对企业原有文化进行分析诊断,在企业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整合,才能建设出既适合企业本身需要,又能适应企业竞争环境的企业文化,真正作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CI策划或创意,那么即使文案作得再漂亮,也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因为企业大多数员工认为它和自己的生产经营实践没有关系,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本文的意义在于为现代企业建立强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绍辉[6](2003)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国有寿险公司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为我们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指明了根本方向,无疑也为中国民族寿险业在新世纪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7](2003)在《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文中研究说明 1月1日 我国信守入世承诺下调关税 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海关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12%左右。在7000多个税目中,有5300多个税目的关税不同程度降低,降幅面达75%。降低关税后,工业品的平均税率为11.6%;农产品为15.8%;水产品为14.3%。我国还将按照承诺继续分步降低关税税率,
乔林[8](2002)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保险理论研究工作》文中提出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把做好保险理论研究工作的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与时俱进做好保险理论研究工作 ,就要加强对深化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的研究 ,股份制公司转换经营机制的研究 ,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 ,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的研究 ,同时要加强对WTO规则及外资公司经营方式、理念的研究等。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理论 ,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9](2002)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保险业改革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 0 2年 5月 3 1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 ,发表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与时俱进 ,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中国保监会党委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强调指出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大力推进保险业改革和发展 ,才能开创我国保险事业的新局面 ,更好地发挥保险业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
何全辉[10](2002)在《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文中提出 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12月的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举措,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精心组织,切实把这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抓好。重温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联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实际,深深感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紧迫任务。 一、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应有之意。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代表了
二、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人寿保险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人寿保险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
二、干部教育培训 |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
小结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
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
一、教务部 |
二、教研部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
一、党的理论教育 |
二、党性教育 |
三、能力培训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
一、教学内容调整: |
二、教学方法创新 |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
一、学员管理部门 |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
三、组织员 |
四、联络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
(2)我国公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公民安全的研究 |
2.3 小结:公民安全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3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3.2 研究问题的说明 |
3.3 研究的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技术路线 |
第1章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 |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 |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思想 |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财产的基本思想 |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 |
1.1.4 小结:马克思主义人学相关思想蕴含人的安全理念 |
1.2 西方批判安全研究与“人的安全”理论 |
1.2.1 西方人的安全研究的历史溯源 |
1.2.2 批判安全研究 |
1.2.3 “人的安全”理论 |
1.2.4 小结:批判安全与“人的安全”研究为界定公民安全提供思想滋养 |
1.3 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 |
1.3.1 中国民本思想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安全理念 |
1.3.3 小结:中国主流思想中的安全理念为公民安全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
1.4 公民安全的理论源流研究述评 |
第2章 公民安全的界定 |
2.1 安全及其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的不同界说 |
2.1.2 安全相关的主要概念 |
2.2 公民安全的内涵 |
2.2.1 公民安全的概念 |
2.2.2 公民安全的内容 |
2.2.3 公民安全的演绎路径 |
2.3 公民安全的基本特征 |
2.4 公民安全的实现条件 |
2.4.1 国家善治 |
2.4.2 社会和谐 |
2.4.3 公民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
2.4.4 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
2.5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之关系 |
2.5.1 国家安全与公民安全“对立统一” |
2.5.2 社会安全与公民安全相互交织 |
2.5.3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和而不同” |
第3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成长环境 |
3.1 政治环境 |
3.1.1 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
3.1.2 四大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3.1.3 “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完善 |
3.2 经济环境 |
3.2.1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3.3 社会环境 |
3.3.1 社会异质性增加 |
3.3.2 社会转型发展 |
3.4 文化环境 |
3.4.1 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 |
3.4.2 “以人为本”文化生态的建立 |
3.5 国际环境 |
3.5.1 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
3.5.2 国际公约的规制 |
3.5.3 世界人权斗争的影响 |
3.5.4 联合国“人的安全”的提出 |
3.6 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实考量 |
4.1 我国公民安全的现状 |
4.1.1 公民生命安全总体得到保障 |
4.1.1.1 威胁生命安全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4.1.1.2 威胁生命安全的战乱因素总体得到控制 |
4.1.2 公民财产安全基本实现 |
4.1.2.1 公民财产稳步增长 |
4.1.2.2 国家重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安全 |
4.1.2.3 保障公民合法财产安全的法律比较完善 |
4.1.3 公民自由安全逐步完善并落实 |
4.1.3.1 公民真实自由逐步实现 |
4.1.3.2 公民政治权利逐渐完善和落实 |
4.1.3.3 公民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共同发展 |
4.2 我国公民安全的主要困境 |
4.2.1 公民生命安全面临的威胁 |
4.2.1.1 贫困威胁依然存在 |
4.2.1.2 食品不安全威胁突出 |
4.2.1.3 重大疾病威胁加大 |
4.2.1.4 生产安全事故威胁频现 |
4.2.1.5 恐怖主义威胁增多 |
4.2.2 公民财产安全遭遇的挑战 |
4.2.2.1 强征强拆侵犯公民财产安全 |
4.2.2.2 侵财犯罪损害公民财产安全 |
4.2.3 公民自由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3.1 公民真实自由存在诸多短板 |
4.2.3.2 侵犯公民自由安全的现象还存在 |
4.3 我国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原因 |
4.3.1 经济发展不科学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根本原因 |
4.3.2 民主法治不完善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关键原因 |
4.3.3 公民安全理念缺位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重要原因 |
4.3.4 社会安全问题是公民安全困境孳生的直接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我国公民安全的实现路径 |
5.1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的具体路径 |
5.1.1 新时代我国公民生命安全威胁的应对 |
5.1.1.1 以“精准扶贫”为指引,打赢扶贫攻坚战 |
5.1.1.2 以“社会共治”为主线,保障公民食品安全 |
5.1.1.3 以“预防”为中心,防控重大疾病威胁 |
5.1.1.4 “规范”为导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
5.1.1.5 以“去极端化”为基础,打好反恐“组合拳” |
5.1.2 新时代我国公民财产安全挑战的化解 |
5.1.2.1 以“法律”为准绳,杜绝强征强拆行为 |
5.1.2.2 以“打防控”为举措,制止各类侵财犯罪 |
5.1.3 新时代我国公民自由安全问题的处置 |
5.1.3.1 以“发展”为根本,筑牢公民自由安全的基础 |
5.1.3.2 以“制度”为核心,约束公权力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
5.2 新时代实现我国公民安全路径的总体思考 |
5.2.1 正确架构政党、国家、社会与公民安全的关系 |
5.2.1.1 突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公民安全的主导作用 |
5.2.1.2 强化政府保障公民安全的主体作用 |
5.2.1.3 发挥社会力量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作用 |
5.2.2 全面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 |
5.2.2.1 法治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必由之路 |
5.2.2.2 加快推进公民安全保障法治化建设 |
5.2.3 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筑牢保障公民安全基础 |
5.2.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
5.2.3.2 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
5.2.4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和外交关系厚植保障公民安全优势 |
5.2.4.1 强军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
5.2.4.2 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外交关系 |
5.2.5 提升公民安全意识,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5.2.5.1 努力提升公民安全意识 |
5.2.5.2 升级公民安全理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2003年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3年工作 |
(一)深入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
(二)积极参与抗击非典斗争,开展“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 |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 |
(四)专委会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
(五)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继续推进政治交接 |
二、2004年任务 |
(一)在全党形成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潮 |
(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建言献策 |
(三)重视和加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
(四)继续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
(五)深入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
(六)加强参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 |
(七)继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
(八)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
(九)积极开展联络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
(十)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 |
(5)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2 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
2.1 企业文化概述 |
2.2 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与思想 |
2.3 企业文化同企业经营的关系 |
3 企业文化的建设 |
3.1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3.2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
3.3 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
3.4 新时期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体现的特色 |
4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
4.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简介 |
4.2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环境分析 |
4.3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调查的变量与命题 |
4.4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调查与分析 |
4.5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SWOT分析 |
4.6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诊断 |
5 中国人寿企业文化提炼 |
5.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双成”文化理念及其内涵 |
5.2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双成”文化理念的六大要素 |
5.3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运营理念 |
6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实施 |
6.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实施的总体规划 |
6.2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实施的“五年计划”时间表 |
7 论文总结及企业文化研究的收获 |
7.1 本文总结 |
7.2 对企业文化研究的收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保险理论研究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5·31”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把做好保险理论研究工作的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与时俱进做好保险理论研究工作 |
(一) 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的研究。 |
(二) 要加强股份制公司转换经营机制的研究。 |
(三) 要加强对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体制的研究。 |
(四) 要加强对WTO规则及外资公司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研究。 |
三、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保险研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理论创新 |
(一) 保险公司的经理层、从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
(二) 所有愿意为中国保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 仅有创新的愿望是不够的, 必须具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方面创新本领. |
(三) 要想理论创新, 必须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不断总结新经验。 |
(9)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保险业改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实现保险监管工作创新 |
二、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促进保险服务创新 |
三、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推动保险经营体制创新 |
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开创保险开放的新局面 |
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
(10)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
三、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客观要求 |
四、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人寿保险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我国公民安全研究[D]. 张青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3]党建工作新格局——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建经验[J]. 北京市委金融工委. 北京支部生活, 2004(09)
- [4]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2003年工作报告[J]. 蒋正华. 前进论坛, 2004(01)
- [5]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企业文化研究[D]. 洪艳辉. 西北大学, 2003(03)
- [6]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国有寿险公司新局面[J]. 陈绍辉.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1)
- [7]2002年宏观经济大事辑要[J].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3(24)
- [8]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保险理论研究工作[J]. 乔林. 保险研究, 2002(10)
- [9]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保险业改革与发展[J].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 保险研究, 2002(07)
- [10]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J]. 何全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