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 ——以景德镇建国瓷厂为例

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 ——以景德镇建国瓷厂为例

论文摘要

本研究的时间限定为20世纪中叶,该时期是景德镇瓷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一段重要转型期。同时,千年不衰的景德镇瓷业社会,展现出一幅围绕其制瓷业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图景。本研究试图撷取其中主要片段,大致勾勒出20世纪中叶景德镇瓷业转型期的历史过程。器物的生成,制作技术的变化,技艺的传承与再造,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以及生计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些过程归根结底是不同人群,在不同社会历史场景中所演绎出的活动。这些活动藉此也反映出地方社会中不同人群与国家、地方社会层层叠叠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在这个关系网络中,思考地方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及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与变化,从而在“社会事实”中寻找“集体意识”。本研究希望围绕这些活动与事件,将景德镇瓷业置于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加以把握,通过对20世纪中叶景德镇瓷业转型期前后基本过程的梳理和描述,探讨陶工群体在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发生互动的状态之下,其生活、技术、思想等的一系列转变。从而在景德镇地方社会变迁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多重关系复合一体的过程中,进行陶工身份认同的理解,并作出人类学方面的阐释。事实上,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与“国家”紧密联合在一起。国家力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通过“官窑”的形式介入到地方社会的瓷业生产中。然而,晚至民国时期,“国家”对地方瓷业的实际控制程度仍比较有限。国家力量对地方瓷业全面整体的控制应该是在1949年景德镇瓷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对地方社会的介入,不仅表现在瓷业生产领域,还反映在解放以后陶瓷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为了让研究更加合理地反映当地实际情况与历史事实,本文选择了景德镇建国瓷厂作为主要事例。试图更好的展现国家与地方瓷业社会互动过程中,陶工群体的具体表现。另外,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景德镇瓷业的陶工群体大都成长于上世纪30、40年代。对于该时期景德镇普通陶工的日常生活,仍保留大量鲜活而深刻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老陶工的记忆越发显得重要。搜集和整理这些口述历史资料,能够弥补历史文献中对传统时期陶工群体生活关注不足的缺憾。与此同时,受访对象大都是在1949年前后正式进入景德镇陶瓷生产领域的,他们亲身经历过上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过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陶瓷工人。虽然他们仍像祖辈那样以制瓷为业,但是却有着与祖辈不同的身份认同。显然,本研究无法涉及到景德镇瓷业社会的所有方面、所有向度。基于访谈资料与受访者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讨论20世纪中叶景德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陶工身份认同问题。本文尝试以《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以景德镇建国瓷厂为例》为题,从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视角切入,结合宏观历史背景、地方社会变迁与个人生命史的描述分析,探讨20世纪中叶景德镇瓷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陶工身份认同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 一 研究问题
  • 二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三节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流程
  • 一 论文结构
  • 二 研究流程
  • 第五节 本研究常用词限定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困难与挑战
  • 一 资料来源
  • 二 理论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记忆中的传统":地方历史情境中的陶工身份认同
  • 第一节 "江西瓷业公司"(建国瓷厂前身)回溯
  • 一 从"御窑厂"到"江西瓷业公司"
  • 二 "江西瓷业公司"概况
  • 第二节 行业组织、社会关系与陶工身份认同
  • 一 社会关系的乡土性特征
  • 二 行业秩序与组织分工
  • 三 社会阶序与身份流动:传统陶工身份的多重性与转化性
  • 第三节 技艺、文化传统与陶工身份认同
  • 一 传统技艺与传承策略
  • 二 民间信仰、宗教与人群分类
  • 三 传统闲暇与认同表征
  • 小结 地方传统与陶工身份认同
  • 第二章 "翻身作主":社会主义改造与陶工身份转换
  • 第一节 建国瓷厂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 一 建国瓷厂成立的过程
  • 二 建国瓷厂的发展及作用意义
  • 第二节 陶工身份再造的社会基础
  • 一 传统瓷业组织的解体与改造
  • 二 从"乡里乡亲"到"工厂同志"
  • 三 "干群关系":社会阶序的再构筑
  • 四 "以厂为家":公私关系的重塑
  • 第三节 文化知识建构、国家意识与陶工身份认同
  • 一 "科学"语境中的技艺与传承
  • 二 "破除迷信"与"塑造新人"
  • 三 身份改造与政治认同策略
  • 小结 "无产阶级专政下工人阶级"的身份认同
  • 第三章 "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一员":新型陶工身份认同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身份认同的起点
  • 一 子承父业与走出家乡
  • 二 学徒身份
  • 三 在血缘、地缘中寻找身份
  • 第二节 身份的转化
  • 一 进入工厂
  • 二 身份的选择
  • 三 工厂中的家庭生活
  •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工人阶级"身份的确立
  • 一 技艺传承与知识共享
  • 二 教育与社会主义话语
  • 三 生活中的福利保障
  • 小结
  • 结论
  • 一 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中的陶工身份认同
  • 二 "集体表象"背后的陶工身份认同
  • 三 陶工的个人身份
  • 四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J]. 陶瓷学报 2019(06)
    • [2].瓷业之源 手艺之村——三宝国际瓷谷[J]. 景德镇陶瓷 2020(04)
    • [3].中国古代瓷业的人文地理景观视角[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9(11)
    • [4].对传统陶瓷教育模式的超越——湖南瓷业学堂非凡之所在[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Z1)
    • [5].试论16世纪景德镇的瓷业文化环境[J]. 美与时代(上) 2015(08)
    • [6].论16世纪景德镇瓷业社会变迁[J]. 美与时代(上) 2015(09)
    • [7].江西瓷业公司是不是“最后的官窑”?[J]. 中国美术研究 2016(03)
    • [8].论晚清窑政对瓷业税制的影响[J]. 陶瓷研究 2016(S2)
    • [9].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五十年陶瓷精品发展综述[J]. 陶瓷研究 2016(S3)
    • [1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景德镇瓷业国有化运动中的传统红店业——以红店艺人“王锡良”等“八友传人”为视点[J]. 都市文化研究 2016(02)
    • [11].广西宋元瓷业兴衰探析[J]. 百色学院学报 2018(02)
    • [12].历史瓷业地理研究刍议[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4)
    • [13].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时间性结构建制[J]. 民族艺术 2016(01)
    • [14].湘赣地区早期陶瓷教育比较研究——以湖南瓷业学堂和中国陶业学堂为例[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6(05)
    • [15].北宋南渡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影响探究[J]. 兰台世界 2015(24)
    • [16].景德镇传统瓷业集群的治理结构及其局限[J]. 中国陶瓷 2014(11)
    • [17].成都平原宋代瓷业生产形态与瓷业税初识[J]. 江汉考古 2013(01)
    • [18].督陶官与景德镇瓷业神崇拜的发展[J]. 兰台世界 2013(15)
    • [19].论17-18世纪世界瓷业的国际化潮流[J]. 中国陶瓷 2012(03)
    • [20].人类学视角下传统瓷业聚落的空间结构——以景德镇老城区为例[J]. 建筑创作 2020(02)
    • [21].陶瓷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 陶瓷 2017(02)
    • [22].宋代广西瓷业繁荣之原因探析[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23].景德镇传统瓷业空间与现代景观的共存问题[J]. 读天下 2016(22)
    • [24].景德镇现代仿古瓷业的文化思考[J]. 艺术评论 2013(12)
    • [25].清末民初大埔陶瓷业产销状况初探[J]. 嘉应学院学报 2013(01)
    • [26].简述18世纪景德镇对英国瓷业的影响[J]. 中国陶瓷 2011(07)
    • [27].不可忘却的江西瓷业公司[J]. 艺术市场 2008(02)
    • [28].中国陶业学堂成立时间考辨[J]. 陶瓷学报 2019(05)
    • [29].人文历史篇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J]. 景德镇陶瓷 2020(04)
    • [30].延续与转型:近代景德镇制瓷业与市镇状况再考察[J]. 城市史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 ——以景德镇建国瓷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